二 依賴絕不敷衍的領導人才

一位領導者要說別人所不敢說的話。若只想取悅大眾反而會遭到失敗。

明治維新時,有一次支持天皇的官兵和支持幕府的彰義隊發生戰鬥。擔任官兵總指揮的是長州的大村益次郎。在這場戰鬥中,由於官兵的力量居於劣勢,所以軍方的首腦都希望和彰義隊議和。惟有大村認為一定能打勝仗,所以持相反意見。

戰爭開始時,彰義隊的攻勢非常猛烈,官兵陷入苦戰,尤以黑門口的一場戰役最為慘烈,這時一名守黑門口的隊長來請求援助,但被大村拒絕。這位隊長很憤怒地說:「你不發兵,難道是叫我們去送死嗎?」大村回答說:「對,我正是這個意思。」很快,這句話傳遍了整個守黑門口的軍營,大家都非常氣憤:「大村要我們去送死,我們偏不死。」結果人人視死如歸,大家都以必死的決心奮戰到底,最後終於擊退了敵人,保住了黑門口。

此外,大村在第二次征討長州時,對河邊躊躇不進的官兵咆哮說:「你們還不走,最好統統溺死算了。」這樣一面大聲地斥責,一面激勵部下,終於使全軍奮起,而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大村的話雖然很苛刻,但是在決定勝敗的生死關頭時,指揮官一味地附和士兵,結果絕不能鼓舞士氣,最後也不會獲得勝利的。

所以大村益次郎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從整個戰局來看,勝利全靠他巧妙的戰術運用,鼓舞士氣。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又何嘗不是由於他的作風嚴厲,使部下振奮,才得到勝利的戰果。

這個例子,固然是特殊的情況,但是對於企業而言,松下先生認為,領導者該說的話,就得要嚴厲地說出來。若想取悅大眾,畏縮不前,也許能得到一時的好感;但如果因此而人心鬆弛,而後會誤了大局。

美國總統甘迺迪,在發表就職演說時,就曾說過這麼一段扣人心弦的話:「各位親愛的美國國民,我們不要問國家為我們做了些什麼,而要問我們能為國家做些什麼?」雖然這些人會覺得,這句話的立場太過僵硬,但是,能說出別人所不敢說的話,領導人的價值才能顯示出來。

一絲不苟的嚴師,才能培養出業藝精深的高足。

梅若是日本「和劇」的名演員,年輕時拜在山階瀧五郎的門下,學習表演技巧。一天,他到山階家學習一出新戲,當他把歌詞唱了幾十遍以後,山階老師還是不滿意,一定要他唱到好為止,他一面流淚,一面反覆著相同的音律,在他覺得自己的演唱已經無懈可擊時,仍然無法得到山階的認可。

後來山階老師因事出去了,梅若以為今天的練習到此為止,所以也就收拾道具回家了。沒多久,山階老師回來,發現梅若並沒有繼續練唱,非常生氣,就交代家裡的傭人說:「你去告訴梅若,以後不用再來了。」梅若聽了非常緊張地趕來向老師道歉,從此以後更加努力練習,再嚴格的要求也不敢反抗了。各位讀者一定聽說過達芬奇畫蛋的故事,如果沒有達芬奇老師的嚴格要求,恐怕也就不會出現這位藝術大師了。

由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像梅若、達芬奇這樣成功的藝人,都要接受嚴格的訓練,何況是其他的人?所以一個領導者也要隨時學習,並接受嚴格的訓練。在他辦理公事時,固然要公而忘私,對於選用人才,也更要嚴格地訓練,如此才能為國家社會效力。

換句話說,領導者不僅對部屬要嚴格要求,對於自己也不可放鬆。懲罰犯錯的部屬,雖然心裡會很難過,但一定要抑制私情,因為在嚴格的管理下,整個社會團體才有可能受益。一位成功的企業領導人應對措施的失敗負起完全的責任,儘管是部屬的失誤,也應該做自我檢討。

日本的明歷年間,江戶發生一場大火,連續燒了數天,把幕府首都幾乎燒成一片灰燼,市民受到非常慘重的損失。當大火不斷蔓延,火勢無法控制時,有些官員拚命地設法搶救,而有些人則慌張得手足失措。等到火勢撲滅之後,檢討功過,一些朝中大臣紛紛主張,要來懲罰那些束手無策的庸官,認為他們應該為火災的損失負起政治責任。

當時,幕府總管科保正之說:「這場火災,是德川執政七十年來,最大的一次災禍。為了防止類似事故的再發生,一定要嚴懲罪有應得的失職官員。但過去的法律條文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像這種災禍的防範責任應由誰來承擔,也沒有教導大家處置的方法,因此難免有些官員會手忙腳亂的。所以我認為與其要嚴懲那些官員,不如根據這次慘痛的教訓,訂定火災處理的規章,明確劃分職責,教導市民嚴加防範,使以後不再發生這種意外,如此才更有意義。」

由於科保正之的開明作風,使得處罰失職官員的議案不了了之,同時,政府一面展開重建工作,一面也擴大教育百姓,防止火災再次發生重演,劫後的愁雲慘霧,也因此一掃而空了。

我們知道,人類都有一種通病,喜歡在事情失敗之後,把責任推給別人,或是假借國際局勢、社會環境、商業景氣、運氣不佳等種種託辭,來替自己找借口。像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是一種最要不得的行為,因為如果發生問題,往往是自己控制不當所造成的。所以當我們決定要推動某件業務時,除了事前詳細規劃,並嚴謹慎重地去執行外,一旦面臨問題時,也必須要挺身而出,以扭轉局勢,如此才不至因為彼此的推託,而使事態嚴重發展。

科保正之曾經說:「站在領導地位的人,一旦措施失敗就應負起完全的責任,儘管是部屬的失誤,也要檢討是不是自己交代不清,或是監督不周?絕不可認為錯誤是別人的,完全沒有自己的責任。」

以江戶大火的事件來看,科保正之認為,在責備部屬的錯誤之前,領導者應首先考慮到是否因自己沒有遠見,而疏忽了規定處理的方針,或教育百姓進行防範。所以火災的發生,領導者也有不可逃避的責任;因此,不能不先檢討自己,就隨便懲罰部屬。

科保正之以最高總管的職位,不但沒有驕矜,反而有如此正確的主張。也難怪他這種防範於未然,又能事後負責的賢名,得以遠播。

領導者要明白掌握何時該進,何時該退的分寸,以便在重大時刻作出明智而正確的抉擇。

明治維新在近代日本發展的過程中,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面,都是一個轉折點。而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則是「奉還大政」。所謂奉還大政,就是把原先握在幕府將軍手中的政治實權,歸還給明治天皇。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次的戰爭。犧牲了多少人力和物力,才得到最後的成功。

明治維新成功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在於未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的身上。由於他深明大義,適時而退,把手中的政治大權,以和平的手段移交給天皇,並有效地控制了各地封建頑固的保守勢力,使日本能依明治天皇的意願,實行民主主義,發展富國強兵的政策,這在過去封建社會中,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典範。

「奉還大政」固然是當時開明人士一致的建議,可是能否順利完成則完全操在德川將軍的一念之間。最後,他作了明智的決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雖然各方面反應不一,但近代日本歷史卻證明了這項決策的正確,並為日本的高度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然而,在當時德川慶喜將軍是怎樣作出這麼明智的決定呢?這是因為他個人深明進退之道,換句話說,在自身何時該進、何時該退之間,把握住了正確的方向。

自古以來,正確無誤的進退之道,被當作賢人處世的最高標準。企業領導者該進則進、該退則退,不只是個人修養的象徵;同時,當他帶領眾人投入建設、生產、戰爭或其它種種行動時,在進取防守之際,更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才不會在事到臨頭時,作出錯誤判斷。

當然,要做到正確的進退,非常困難。以人性來說,每個人都有貪功冒進的缺點,但遇見阻力後,又往往畏首畏尾,不敢挺身而出,這就是不該進而進、該進而不進。又譬如身居高位,嘗到權勢的滋味後,叫他放棄已有的權勢,往往使人深感屈辱,而造成紛爭。所以,如果在形勢上非領導人引退不能解決問題時,若不能坦然引退,就沒資格稱作領導人物。

古代的許多戰史可以證明它的正確性。譬如說,許多名將固然從勝仗中累積了強大的實力,但有更多的例子則是在失敗隱退中蓄力復出。德川慶喜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能顧全民眾的將來與國家的發展,坦然從權傾一國的至尊之位引退,使德川家族與平民並齊,歸於平淡,卻引導出一個更輝煌雄偉的日本。領導者實在應該多多學習慶喜的胸襟與度量。

賞有信,罰必果;孔明「揮淚斬馬謖」雖然令人鼻酸,但領導者不能不取信於人。

中國的三國時代蜀漢宰相諸葛亮命令馬謖率領精兵,防守街亭要塞,和北方的強敵曹魏對峙。後來,曹魏大軍來攻,馬謖一不該疏忽諸葛亮「緊守」的指示,二不該拒絕副將王平的忠告,而仗恃著自己的才幹,輕率出兵會戰,結果導致嚴重失誤,全軍覆滅,街亭也固而失奪。

馬謖撤回之後,依照軍法,身為將帥故違軍令而導致失敗,應處斬刑。馬謖是諸葛亮一生中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