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體系的創建者 牛頓及其「數學原理」

在所有對於人類曾發生重大影響的著作之中,很少有一本書像牛頓的「數學原理」那樣為千千萬萬人頌揚讚嘆,而真正讀過的人卻寥寥可數。

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7)這部書的全稱是「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作者似乎是有意使用最玄奧的拉丁文寫成,並夾以極複雜的幾何圖解甚多;因此,此書的讀者自然限於高水準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

在牛頓身後的一位傳記作者曾說,當「數學原理」在十七世紀末葉問世之時,當時能夠真正瞭解這部書的人不過三四位而已。另外一種比較「寬大」的估計,認為最多不過十來個人真懂得它。作者牛頓本人承認這是一本「十分艱深的書」。但他並不因此而稍感歉憾,因為他是有意如此,他本來就是要寫給對數學有精深研究的人去讀的。

歷代的科學家都尊崇牛頓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天才之一。他對於人類的貢獻,真可歷百世而不朽,譬如——

法國的天文學家賴普雷斯(Pierre Simon Laplace)曾說,「數學原理」較人類中天才所製作的任何成果,更為偉大。

荖名數學家拉葛蘭琪(Joseph Louis Lagrange)對牛頓更是歸心頂禮,直稱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天才。」

現代數理物理學先驅鮑茲曼(Ludwig Boltzmann)說,「數學原理」乃是在理論物理學的範圍中的第一本,同時也是最偉大的著作。

美國天文學者甘貝爾(W.W.Campell)說,「在我看來,牛頓爵士自然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天文物理學卓越的先鋒。」

以上這幾位都是了不起的科學家,他們的讚美當然與外行人泛泛之說不同,在過去約兩百五六十年間,類似的頌禱之詞極多,因而使我們外行人,不能不接受他們的評斷。

聖誕節出生的天才

牛頓出生於一六四二年的聖誕節,差不多剛好在哥白尼逝世的一百年之後;那年也正是伽利略去世的時候。這兩位天文學界的巨人,再加上喀卜勒的繼續努力,為後來牛頓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基礎。

有人說,牛頓是生活在一個到處是天才數學家的時代中的數學魔術師。很多寫科學史的人都同意:十七世紀是數學最為光輝燦爛的時代,正如同十八世紀之於化學、十九世紀之於生物學;馬文曾說,「在十七世紀的後四十年,人類看到的進步,為歷史上其他時期所未有的。」

十七世紀學術分科未若今日之精密;當時所稱的物理科學,包括了數學、化學、物理學與天文學;牛頓便是一位集大成而又開拓了學術上新疆域的大人物。

牛頓在少年時代,親歷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在英國推行所謂「共和」其名、造反其實的共和政體,於一六五七年的倒台;經歷過一次有名的大火災,倫敦全城幾乎都成為灰燼;接著又是一場大瘟疫,倫敦全城人口三分之一都染疫而死。他避居在華索普的小農莊中達十八年之久,然後被送到劍橋大學去讀書。

在劍橋,牛頓受教於著名的數學教授巴羅(Isaac Barrow)的門下;這位教授被人稱為牛頓的「知識之父」。因為,巴羅教授首先發現了牛頓的才賦,善加培植,多方鼓勵,終使他後來能有大成。牛頓在讀大學的時候,就發明了二項式定理。

輟學鑽研成就驚人

由於前述的大瘟疫,劍橋大學於一六六五年被迫停課,牛頓回到鄉下的故居。其後兩年間,他幾乎與外界完全絕緣,閉戶讀書,全神貫注在科學試驗與研究上,他所得到的結果十分驚人。

在尚未年滿二十五歲時,牛頓便已完成了三大發明,這三項發明已足以使他躋身於古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中而毫無愧怍。這三大發明便是——

第一、他發明了微積分。當時是稱為「流分法」(fluxions)。微積分是以流體式變數為對象,涉及所有有關流動、波浪、以及各種物體的運動等現象。所以,凡要解決任何有關運動的物理學問題,微積分都是必要的。因此有人說,牛頓發明微積分,猶之乎打開了數學寶庫的大門,並且是將整個的數學世界,「都置於牛頓及其追隨者的足下。」

第二、牛頓發現了光的組成定理,由此更分析了顏色的性質與白光的性質。他指出,日光看起來雖似是一片白光,實際上卻是在虹之中各種顏色的光線混合而成的。因此,顏色是光線的特徵;牛頓藉了稜鏡所做的試驗中顯示出來,白光乃是由光譜上各種顏色混合而得。由於這一發現所得到的知識,使牛頓能製成第一座使用起來令人滿意的折射望遠鏡。

第三、是更為重要的研究結果,即震動世界的「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這一定律被稱為在近世以來的純粹理論發明中,對科學家們的想像力影響最大的。根據眾所周知的記載,牛頓發明的這個定律,是由於他看到蘋果從樹上落到地面來。不過,地球能引致物體落在地面上來的這一想法,即在牛頓時代也並非甚麼了不起的新觀念。牛頓之貢獻乃在於:他證明了引力定律在實際運作中是有普遍性的——其力量的強度,正不下於天體星球之間吸引的力量,然後,他又對於他的理論提供了數學上的證據。

三大發明不著一字

牛頓完成了微積分、光與引力的三大發明之後,當時卻並沒有發表任何東西。牛頓本性沉默寡言,深自謙抑,對於引起公眾注意和討論的事,皆為他深所不喜。因此,他最初對於研究所得的結論不願發表。後來,還是在師友的督促勸勉之下才公諸於世。可是,一經發表之後,雖然他的聲譽立即轟傳一時,他自己卻頗表後悔。因為這些作品的發表總不免引起批評和討論,這都是他不感興趣的。

在大瘟疫造成的強制隔離以及由此得來的閒暇時期之後,牛頓再度回到劍橋,修完了碩士學位,出任聖三一學院教職。不久,他的恩師巴羅告老退休,牛頓才以二十七歲的英年,升任為數學教授;他擔任這個職務一共有二十七年之久。在這二十來年間,大家都不大聽到牛頓的消息。他仍在繼續研究光學,並且發表了一篇有關白光混合性質的論文。不意此文一經發表,立即引起熱烈的辯論,因為他所得到的結論與當時流行的理論正相反;同時也由於他在這篇論文中說明了他的科學的哲學。牛頓表明他的基本觀點:即科學的主要任務,是進行計劃極為周密的試驗,然後,將這些試驗進行中的觀察所得,詳加紀錄;最後,根據試驗的結果,寫成數學式的定理和定律。用牛頓的話說,「窮求事理之正確方法,應自試驗結果中演繹而得。」這些原則雖然與現代科學研究的理論完全相合,但在牛頓時代顯然尚未被一般學者所同意。當時的所謂信念乃得自想像、思索與觀察事物之表面而來,而且常常是因襲古代哲學家的學說,對於試驗所得的證據都不肯輕信。

對於牛頓那篇論文大加攻擊的人中,包括了當時聲名顯赫的科學家如惠根士和胡克等人。牛頓對這些「名家」的食古不化,不明事理,深惡痛絕;他甚至於決定以後再也不要發表文章,免惹無謂的煩惱。有一度他對於科學本身也失去了興趣,一再說他對科學不復如從前的熱愛了。據他自己說,後來他開始寫「數學原理」時,「乃是再三受人驅迫、哄騙、與勸誘的結果。」事實上,「數學原理」這部偉大作品的寫作與完成,多少有些偶然的成分在內。

一六八四年,由法國天文學家皮卡德(Jean Picard)計算出來地球周線的正確長度,這是科學史上第一回確定這個長度。牛頓就將他的資料,用之於引力原理,證明了那使月亮繞地球而行以及使各行星繞日球而行的力量,都是由於引力的緣故。引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並與其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牛頓並由此說明了行星的橢圓形的軌跡。引力的牽引使月球與各行星都能循著各自的軌跡而運轉,並且與它們運轉而生的離心力相平衡。

這一次,牛頓對於自然界的這一重大秘密的發現,又沒有立即發表。當時還有些別的科學家們也在致力研究同一個問題。有幾位天文學家建議,各行星是因引力的關係附屬於太陽。提出這種說法的天文學家之中,有一位是對牛頓批評得最厲害、最堅持的胡克(Robert Hooke)。不過,這些天文學家之中,沒有一個人能提出任何數學上的證據。

好友哈雷鼓勵著書

這時,牛頓已經是頗負時譽的數學家了。有一位天文學家哈雷(Edmund Halley)特別到劍橋大學來拜訪他,並且請求他賜予協助。在他們交談之間,哈雷發現他所提出的問題,牛頓在兩年之前就已經解決了。而且,牛頓更已經把物體在引力影響之下運轉的主要法則都完成了。不過,由於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