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手推開宇宙之窗 哥白尼及其「天體運行論」

遠自原始時代以來,人類對於自然天象的種種變化,就極有興趣。古代的神權統治,泰半是以人類對自然變化不得其解的敬畏之感作為心理基礎的。諸如日之昇沉,月之盈虧,星斗之移轉,晝夜之交替,季節的轉換,潮汐之漲落,不僅是人類肉眼可以觀察得到的現象。而且,這些現象對於人類的日常生活都具有密切而重大的影響。在科學發達之前,遂有許多神奇怪異之說,乃至各種宗教上的信仰,環繞著天體的種種現象而興起。

托勒密學說的要點

文明進步之後,學者們首先試圖以合乎理性的說法,來解釋天體的運動。古代研究天文學的科學家與思想家,大都出於希臘,最早的如公元前五世紀的畢塔格拉斯(Pythagoras)和公元前四世紀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他們雖然是以嚴肅的態度來研究,但都因方法上工具上的種種限制,不能成為「一家之言」。在公元一百五十年左右,有一個住在亞力山大里亞的埃及人托勒密(Claudius Ptolmy),將古代有關天象的種種學說以及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條分縷析,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系統。此後約一千四百年間,托勒密理論一直為世人普遍接受;人對於宇宙的觀念,就以他的學說為基礎。

托勒密學說的中心,是認為地球是一固定的、不能自力運轉的、而且根本不能動的大物體,位於宇宙的中心,其他一切天體,包括太陽與其他恆星在內,都圍繞著地球運轉。因此,地球是大氣系統中的中心,各種行星都緊緊地與這個系統相銜接。各種恆星則與其他的系統相聯,都是每二十四小時自轉一周。據托勒密的說法,行星與恆星是循著相反的方向運行,但都被一個強大的力量所吸引。他認為,土星是距離中心最遙遠的行星,距太空最近,所以逆行一周的途程最長。月球是距離中心最近的,所以運行一周的途程最短,需要的時間最少。天文學家羅森(Edaward Rosen)曾對托勒密學說作如下的說明:

「傳統的學說認為,行星是向東運行,然後逐漸減低速度,以至於完全靜止。靜止之後再自行運轉,繼續向東運行。這一走走停停的途程,一再重複,無盡無休。」

因此,在托勒密的理論中,宇宙是一個封閉起來的空間,外面是層層大氣。大氣之外,所謂宇宙便一無所有了。

一千多年之間,世人都同意托勒密的理論是正確的。有兩個非常合乎人性的因素,使大家特別容易接受他的假說就是真理:

第一、托勒密理論主要是以人類可以觀察得到的現象為基礎。人人可以看得到;因為肉眼看到是那個樣子,自然便覺得他的說法是很「合理」的。

第二、他的理論滿足了人的自我。試想,以地球為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星辰都圍繞著地球運轉,同時人又主宰著地球,這是何等令人類自欣自慰的消息;聽起來彷彿宇宙都是由人類一手造成的。

文藝復興與哥白尼

由於以上這兩個原因,使得托勒密那一套雖不真實但卻相當動聽的理論,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時光,一直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才有人對這套理論的正確性重加考量。推翻托勒密理論的是人,被稱為「教士、畫家、詩人、醫師、經濟學者、政治家、軍人與科學家」的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偉大的天才之一。他能集如此眾多的「頭銜」於一身,可見他之博學多才,所以,也有人便稱他為「宇宙之人」。

哥白尼生於一四七三年,逝於一五四三年。在他有生的七十年之間,正是歐洲史上充滿了冒險、刺激、令人興奮的偉大時代。在那一時期,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麥哲倫環繞了世界一周;達伽瑪第一次由海上航行到印度。馬丁路德發動了宗教改革;米開朗基羅創造了藝術的新世界,巴拉塞薩斯(Paracelsus)與魏薩琉斯(Vesalius)奠定了現代醫學的基礎;還有另外一位「偉大的宇宙人」達文西,他是名畫家、雕塑家、工程師、建築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而又是哲學家。在同一時代,有這麼多的天才出現,使得當時的文化活動與成果,光輝燦爛,照灼千古,極空前之盛。而哥白尼亦在此時嶄露頭角,他的貢獻是為世人提供了一套理論,為宇宙建立了新的體系。

困學半生博聞多才

哥白尼生於波蘭的多倫城靠近維斯杜拉河岸的地方,多倫是參加德國北部各地政治與商業同盟——即「漢薩同盟」的一個城市。哥白尼幼年是由他的一位極有勢力的伯父華茲魯德大主教管教;最初在多倫當地的學校讀書,至一四九一年,進入柯拉谷大學深造。這家大學當時是全歐洲研究數學與天文學的中心。五年後,他旅行到義大利,轉入全歐洲最古老最有名的學府之一——波龍那大學。在那兒,他一面研讀經典,一面研究天文。然後,他到羅馬講授數學與天文學,歷時一年。後來到巴圖亞大學和伐拉亞大學,先後研究醫學與教會法,又花費了五年的光陰。他的求學生涯至此方告一段落,於一五○三年獲得伐拉亞大學教堂法的博士學位。

同時,由於他的伯父的影響力,提名他接受符勞恩堡教堂中的神職。他於一五○六年由義大利回到波蘭,然後就一直在符勞恩堡渡過了他後半生的三十七年。

哥白尼在教會中的職務極為複雜繁重。在政教關係不分的中古時代,他彷彿是集地方上的管教養衛於一身的領袖。平時他要為教士與信徒看病;當波蘭人與普魯士人或條頓族的騎士們發生戰爭時,他要協助當局,增強防衛以渡難關;戰爭結束之後,他又要參與和平談判;此外,他曾提供方案,建議當局改革貨幣;他而且要分神去治理偏僻的教區。為了公餘消遣,他偶亦作畫自娛,還從事翻譯,將希臘的古詩譯為拉丁文。

天文學祇是多才多藝的哥白尼所研究的課題之一種;不過,後來漸漸成為他的主要興趣,日夕沉迷,樂而忘返。他對於天象觀察,自幼就頗為注意,入大學之後,從研究數學而更專注於天體運行的種種現象。他由於發現了托勒密理論有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乃決心師法自然,由此中覓求宇宙間的真理。

獨力進行儀器簡陋

哥白尼的研究工作,完全是由他一個人靜靜地進行。在當時,不僅沒有人幫助他,甚至也沒有人知曉。他為了不受打擾,常常躲在教堂外面護城牆的角樓上去,觀察星斗與夜空。

在哥白尼的時代,能用的觀察儀器極為簡陋。望遠鏡的發明,還在一百年之後。他使用的儀器,祇是他自己製作的日晷儀,和用木頭作的三角儀,用以測定各種星球的距離與高度;另外有一個天象儀,也僅有經度和緯度的記號。這些工具與目前人類所用的各種天文學儀器相比較,其差別猶如手推的「獨輪車」之於噴射機。

哥白尼遭遇的另一困難,是氣候不適宜。因波羅的海與各大河流,帶來了很多雲霧。在哥白尼所住的符勞恩堡,完全晴朗的天氣一年之間沒有幾天,極不利天象觀察。

可是,哥白尼毫不因這些困難而沮喪,年復年年,他一有時間和機會就去潛心觀察、計算,為探索宇宙的奧秘而孤軍奮鬥。

哥白尼在試探著要證實或否定的「地轉說」理論,與當時其他人普遍深信了一千多年的托勒密理論體系針鋒相對。簡單地說,根據「地轉說」,地球並非恆定不動,而是圍繞著一個軸心,每天自轉一次;同時又圍繞著太陽運轉,每年一周。這種說法,如今連小學生也都明白。可是,在十六世紀的哥白尼卻因為他的理論過分「驚世駭俗」,遲遲不敢發表。他將所研究的資料,反覆推敲,直到他自己認為毫無疑問之後了才將整套的理論公諸世人。從研究到發表,中間經歷了三十年之久。

古希臘時代確曾有若干天文學家,提出類叫「地轉說」的說法;主要一點,就是指出地球可能是繞日運行,所以並非宇宙的中心。譬如學術家稱為「上古的哥白尼」的亞利斯塔查斯(Aristarchus),在公元前三世紀就曾根據日出日落的現象,提出地球依軸心每天自轉一次的理論。但是,他與許多持類似觀念的天文學者所提出的假說,都被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和托勒密嚴加拒斥,他們都堅持地球為宇宙中心的構想。

研讀古籍初見曙光

哥白尼研讀古典著作而發現了這些「非正統的」古代假說,很可能便由此而引起他的懷疑,進而重新研究這個問題。在哥白尼看來,亞利斯塔查斯在一千八百年前所提出的有關天體運行的解說,遠較托勒密的理論為簡單明白。

大約在一五一○年,哥白尼寫了一篇文章,說明他的新理論。這篇題為「小評」(Commentariolus)的文章在他生前並未公開發表,祇是手抄了若干份,分寄給當時的天文學者參閱。據圖書館界的調查,這篇文章的抄本至少有兩份得以保存至今。

在「小評」中,哥白尼說明他早已開始著手的研究工作,是由於托勒密有關宇宙的理論,「過分複雜,過分不合理,而且對於許多天體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