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斯博士與改變歷史的書

世人往往存有相當普遍的誤解,認為書籍乃是沒有生氣、沒有力量、和平寧靜的東西,祇合保藏在經院學府或其他遠離塵世的地方。在持有這一類誤解的人心目中,書籍中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學理玄談。對於在現實生活中打滾,需要「實事求是」的人,一無用處。

與這種誤解恰成對比的是,某些叢林中的蠻族對於書籍反而有更大的敬意。他們一看到印刷品便要躬身下拜;因為他們認為印刷品具有傳達訊息的魔力。在人類的歷史上,我們可以找到無數的證據:書籍絕不是無聲無息的東西,而常常是具有「動力」的,足以轉變歷史進行的方向——有時候是往好處變,有時候是朝壞處變。

歷代的大獨裁者幾乎都曾在書籍中發現過有潛存的「桀驁不馴」的力量存在。當暴君與極權政體得道之時,他們祇要是想到了要壓制反對派,扼殺新思想,第一個念頭幾乎毫無例外都是要將含有反對觀點的書籍加以毀滅,有時甚至於株連禍結,使得那些書籍的作者亦不能免禍。相反的,他們有時也會利用書籍作為增強控制的工具,像希特勒的「我的奮鬥」,像馬克斯的「資本論」,以至卷帙浩繁的列寧和史達林的著作,都屬於這一類。這些暴君們對於書籍中藏有龐大無匹的爆炸力量一事,似乎比一般人的認識更有「深度」。

同樣的觀點偶而在民主國家也會出現。譬如說,在十幾年之前,美國人因為聽到了美國國務院曾經通令駐在海外的圖書館實行圖書檢查,而且在少數某幾個特殊地點,的確實行過「焚書」的辦法,使得他們大為震驚。民間的反應如此強烈。最後使得當時的艾森豪總統不得不親自查究其事,以保持美國政府的清白令譽。他為此發表了「不要參加焚書者」的有名演說。在世界各地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自古至今,書籍都是文明與文化的基石。

這本書的目的

「改變歷史的書」這本書的目的,乃在經由若干具體的例證,來說明書籍所能發生的巨大影響。不過,首先必須強調的是,本書並無意提供一份「最佳著作」或「最偉大書籍」的書單。擬訂那樣的書單,是往昔的文學批評家、作家、編輯人、教育家以及圖書館學家所喜歡做的事。他們尤其喜歡提供純文學作品中的佳作書目。這本書的目的則是探討一些對於歷史、經濟、文化、文明以及科學思想其有最重大影響的著作;其期限則大致始於文藝復興,降至二十世紀的中葉。

這樣一本書的寫作計劃,最重要的一個步驟,自然是書籍的選擇。有若干書名自然而然浮現在人們的心頭。但除了這極少數的幾本書之外,以後的選擇便可能見仁見智,各有不同了。由於選擇的第一個標準是:被選出來的書,必須曾經對於人類的思想和行動,發生過重大而持續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不止是限於某一個國家,而是及於全世界重要的大部份地區的。大多數的名著都不合這個標準。經過這一次「酸性測驗」之後,一本又一本曾獲提名的名著不得不排除在候選書目之外。

選定書籍的標準

為了切實易行的理由,本書所討論的對象限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書籍;省略了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宗教、哲學和文學。當然,宗教性的書籍與文學上的傑作,其影響也許比其他一切種類書籍的總合影響力更大。然而,這兩類書籍的影響都是十分難於決定的。譬如像聖經,像莎士比亞,像米爾頓,雖然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頗為深遠。在語言、文學、哲學、思想模式、倫理,以及人生的任何一方面,幾乎都受到它們的影響。可惜我們卻無從衡量。

如果我們將古往今來有關宗教與哲學的名著都列為選擇對象的話,其中便應該包括:聖經(基督教徒所用的英王詹姆士版本和天主教徒所用的陶艾版本)。中國儒家著作如「論語」、猶太教法典「塔爾木經」、回教的「可蘭經」、佛經、古代希臘哲學家的著作,聖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康德以及許許多多的名家名著。

在文學傑作方面,選擇可能更為困難,小說、戲劇、詩、散文,其中震鑠千古,光照後世的作品,何止千百,真令人有不可勝數之嘆。這些作品的影響不為不大,但是卻很難於做具體的測度。

「遊記」是另外一種文體,其影響比較容易衡量。馬哥波羅的遊記拓展了人類的視野,使得世界為之擴大。他在十三世紀所完成的遊記,引領歐洲人士發現了前所未知的遠東。他個人的冒險與發現,後來都成了最足令人沉迷的讀品。又如一四九三年哥倫布記載他第一次前往美洲的「通訊」,立即被歐洲各國翻譯傳述,並且引起了各國探險家極大的興奮鼓舞之情。其後不久又有亞美利哥(Amerigo Vespucci)出版了一本「宇宙誌概要」,由於作者的關係,後來就將如今的美洲大陸定名為「亞美利加」。

當然,在我們談到遊記文章時,還有一本以遊記面目出現的小說:魏奈(Jules Verne)的「環遊世界八十天」,一八七二年出版。這本書在知識界所引起的震動,不是任何一本「非小說體」的書籍能相比擬。二次大戰期間,威爾基(Wendell Willkie)是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曾與羅斯福競選。失敗後。由羅斯福任命為總統特使,環遊世界,訪問美國的友邦,寫了一本「天下一家」,一九四三年出版。此書相當改變了美國人的世界觀。而且,聯合國組織的觀念,多少是由此書所促成。

三位學者的書目

過去,學人專家曾經多次嘗試,選出具有最重大影響的書籍來。一九三五年「出版人周刊」曾編輯過一份這樣的書目,負責主編者是社會學者魏克斯(Edward Weeks)、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政治學家貝爾德(Charles A. Beard)。他們三個人,各按自己的看法,提出自一八八五年以後所出版最重要的書籍二十五種。結果,有二十九本書僅得一票,有四本得到三票也就是「一致」的意見。他們所選定的最後結果一共有五十本書。但在三十多年後的今日,這一書目顯然又不盡切合需要。如果請他們三位自己來重加審核的話,一定也要大加修改的。

一九二九年,又有另外一次類似的嘗試。柯萊(Malcolm Cowley)與史密斯(Bernard Smith)合著了一本書,書名叫「改變我們心靈的書」,書中引用的資料,是來自美國當時的教育家、歷史學者、文學批評家、講演家、宣傳家等,讓他們選擇十二本對於當代美國精神影響最為重大的書籍。結果,經提名的書籍共達一百三十四本之多。決選的結果,得票最多的十二本書是:

弗洛伊德:「夢的解釋」。

亞當士:「亨利.亞當士的教育」。

杜納:「美國歷史上的邊疆」。

宋摩納:「社會傳統」。

魏布蘭:「企業論」。

杜威:「邏輯理論之研究」。

包亞士:「原始人之心」。

貝爾德:「美國憲法的經濟性解釋」。

李察玆:「文學批評原理」。

巴林敦:「美國思想之主流」。

列寧:「國家與革命」。

史賓格勒:「西方之沒落」。

當然,這本書所得的結論,是以美國讀者——尤其知識份子為重的。

震撼世界的書

一九四五年,英國作家奚普(Horace Shipp)也寫了一本書,書名叫「震撼世界的書」。他的選擇標準,祇是最重要的書,不加時間、地點、或內容主題上的限制。他最後選定的十本書是:

一、聖經。

二、柏拉圖:「共和國」。

三、聖奧古斯丁:「上帝之城」。

四、可蘭經。

五、但丁:「神曲」。

六、莎士比亞:「戲劇集」。

七、拜揚:「天路歷程」。

八、米爾頓:「請願」。

九、達爾文:「物種原始論」。

十、馬克斯:「資本論」。

由於以上的實例可以看出,對於任何一本書要想求得一致的見解都是十分困難的事。要想編成一個書目而為各方一致接受,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選書毋寧說自始就是一樁極個人的主觀的任務。

在「改變歷史的書」裡面,一共選入了十六本書(書名及作者已見前文,此處從略)。雖然選書者唐斯博士不敢期望別的人都一致同意他的看法,但至少希望這十六本書的每一本都符合他自己所定的標準,的確是對於近代世界曾發生過重大的影響。此處附帶還可一提的是其他名著,也曾受到慎重的考慮,但後來由於某些理由終於未能入選。

入選與未入選

譬如說,在古典的科學論著中,魏薩里阿斯的「人體組織論」(一五四三年),在醫學史上或可以與哈維的「血液循環論」相提並論。又如萊布尼茲有關數學和物理的著作,與牛頓的「數學原理」也差可分庭抗禮。在社會科學方面,杜納的「美國歷史中的邊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