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與不得

同遊中東一友人,一路蒐購畫家原作,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看中一畫,雙方議價不成,放棄未買,歸途上頗為追悔。

稍久之後,他忽然笑語眾友:「我想通了,那幅畫本有一些缺點,我不斷回想那些缺陷,就不會為沒買到而遺憾了!」他再把已買的幾幅畫,細細品味,如他所說多注目這幾幅的優點,心情更加舒坦。

萬事萬物,各有其長,卻不可能盡善盡美。確能如我這位朋友,多欣賞所擁有者的優點,對失去的或未得到的,想想總有一些缺陷,沒能落在己手,也就無所謂了。

或許有人認為,這豈不就是魯迅筆下刻畫的阿Q心態?其實不然。阿Q是慣常以虛妄的想像,膨脹自我,下意識的取代現實生活中所遭受的挫折與屈辱,他所產生的滿足感是假象,是自欺。

大千世界中的萬事、萬物,焉能任我選擇,盡為我有。已遇上的,已獲得的,多懷惜緣之情,感受其美、其善,心中自會湧現充實之樂。

沒有得到、沒能得到的,必然甚多;那本是當然如此的。能看得穿、悟得透,則連敝友的那番回想未得之物缺陷的心傳,也不需要了。

這種得與不得的心境,要發自對人生與現實的體認,得的充盈,對不得的釋然,是切實的,不是虛幻妄想的。

(一九九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