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黑影方顯明

徐孺子年僅九歲時,在月下嬉戲,有人對之戲言:「如果能使月亮裡面沒有物影,必然更明亮。」徐孺子回答說:「不對,譬如人的眼中有瞳子,否則,就必然不明啦!」

宋人劉義慶撰《世說新語》,寫這些瑣聞軼事,上起後漢,下迄東晉,人物姓氏都是真實的,至於所紀事蹟情節種種,是否也都確切,固然頗多不易查考,但想來當亦並非全屬子虛,而徐孺子以如此小小年紀,果真能有這樣的機敏見解,確是聰慧過人。

自古以來,大人對小孩子指月談星,多半脫離不了神話傳奇,譬如「月裏嫦娥」;譬如「玉兔舂米」等等,故又將月亮名之為「玉兔」,代代相傳,幾已成為不爭之俗;而徐孺子幼年何以竟能有此獨特之見,實堪玩味。晚近科學昌明,甚而已登陸月球,神話故事雖然不再相傳,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節令習俗,則還是不稍改變,大家仍照舊是把酒賞月品月餅,樂在其中。

徐孺子的這個故事,劉刺史寫來聊聊數語,不論真偽,它所包含的意義,卻是啟人深思,發人深省。儘管時代已進步到這般景況,但以之比喻人間哲理,也還歷久彌新,涵義益廣。

世間論人行事,常以「寬宏大量」,或「能忍能容」,或「兼容並包」,或「有容乃大」相推許;反之,則以「眼裏容不下一粒砂子」而為譏,就在這能容與不能容之間,說來容易,做來實不簡單,可稱得上是人生修養之第一等功夫,多少人心嚮往之,但又有多少人能達到這種境界?是以上智者何其少,而下愚者何其多矣!

我想,上智者必已深得「月裏黑影」猶如「眼裏瞳子」的道理,有之則能容之,方顯其宏偉而益發明亮,正如同有黑陰有缺陷,才更能顯得出光熱與完美的可貴;也好比有頑劣的病人,才更能顯示出醫生的醫術與醫德是否高明。

小而言之,人與人之間,每以「莫逆之交」而最為可貴,但事實上,人間真有「莫逆」的朋友嗎?沒有,在實質上絕對沒有,一如人面之未有絕對相同者,故又興起「人生得一知己而於願足矣」之歎,可見其難。然而,若能互相寬容,曲諒對方缺點,忍讓一時之失,則隨處都可成「莫逆」,猶如「月裏黑影」無礙其光亮,自然也就如「眼中瞳子」而益發清明。

在現代社會中,更脫離不了群體生活,而在任何團體中,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免不了有「不受歡迎」的人物,視同刺蝟,近之不馴,遠之則怨,每感不易對付。但是,若真能把人生看作「舞臺」的話,而在戲劇中有個把丑角,亦可襯托出優劣賢愚之分,令人知所比擬選擇,倒也是不可少的,勿寧視為上帝創造宇宙萬物之所當然了。

我們講社會人群的安和樂利,在一年容易又中秋的時候,凡有對人與事不如意者,若果能想起徐孺子那孩兒指月喻人的故事,或可有助於你會心一笑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