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顧左右而言他>

史書《孟子.梁惠王上》記載了孟子和齊宣王的一段對話。

孟子對齊宣王說:假若您的一位大臣要到楚國去,臨行前把自己的妻子兒女託付給朋友照看,可是當他從楚國回來時,見到他的妻子兒女正在受凍挨餓。對待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十分痛快地回答:和他絕交!

孟子又問:假若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級,那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又十分乾脆地回答:罷他的官!

孟子再問:假若一個國君把國家管理得亂七八糟,百姓不能安居樂業,那又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這時就不那麼痛快和乾脆了,而是「王顧左右而言他」,即先是左看看,右望望,接著講了一些別的事情。

這個故事中,齊宣王對孟子提出的前兩個問題沒有在意,因而直截了當地作了回答。當孟子提出最後一個問題時,他才領悟到這是衝著他來的。他該怎麼回答呢?

按照齊宣王對前兩個問題的回答,合乎邏輯的答案只能是:這樣的國君應該廢黜掉,但這是他不能接受的。於是,他對最後一個問題避而不答,就中途岔開話題去講別的事情了。從邏輯上看,齊宣王是有意地玩弄轉移論題的詭辯術。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在討論某一問題時,發現如果繼續深入下去會對自己不利,就想方設法把話題岔開,以擺脫可能陷入的困境。

例如,不去回答別人的批評意見是否正確,而是指責對方的態度不好。對付這種詭辯的最好辦法,就是緊緊抓住最初的問題不放,切莫跟著對方設置的岔道走下去。

對別人提出的問題避不作答,來個「王顧左右而言他」,是轉移論題的詭辯手法;雖然回答了,但故意地答非所問,也是一種詭辯手法。

例如:甲問:我還需要等多久?

乙答:你如果不耐煩,就別等。

乙不是針對甲的提問來回答,而是回答了另外一個不同的問題:「如果等得不耐煩,還要不要等?」這就違反了論證的規則,犯了轉移論題的錯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