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內心

☆☆消除自卑感,充滿信心地進行努力

麗莎是來自美國阿肯色州的學生,也是她所在鎮裡唯一來哈佛讀書的人。在她準備啟程到哈佛大學前,當地的人都為她能到哈佛上學而感到自豪,她自己也慶幸能有這樣好的機遇。

但是,麗莎的興奮勁還沒過,就忽然對自己的感覺越來越糟糕了。她在哈佛過得很辛苦,上課聽不懂,說話帶土音,許多大家都知道的事自己卻一無所知,而許多她知道的事大家卻又覺得好笑。她開始後悔自己到哈佛來。她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到哈佛來受這份羞辱,同時更加懷念在家鄉的日子,在那裡,可沒有人瞧不起她。

感到孤獨無比的麗莎,覺得自己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無奈之下,她求助於心理諮商。

心理醫生對她是這樣診斷的:

她已跨入了個人成長的「新世紀」,可她對已經過去了的「舊世紀」仍戀戀不捨。

她對於生活的種種挑戰,不是想方設法加以適應,而是縮在一角,驚恐地望著它們,哀嘆自己的無能與不幸。

她對於能來哈佛上學這一輝煌成就已感到麻木不仁。她的眼睛只盯著當前的困難與挫折,沒有信心去再造就一次人生的輝煌。

她習慣了做羊群中的駱駝,不甘心做駱駝群中的小羊。

她以高中生的學習方法去應付大學生的學習要求,自然是格格不入,可她抱殘守缺,不知如何改變。

她因為自己來自小地方,說話土裡土氣,做事傻裡傻氣,就認定周圍的人在鄙視她,嫌棄她。可她沒有意識到,正是因為她的自卑,才使周圍人無法接近她,幫助她。

她生長在中南部地區,來東海岸的波士頓,面臨的是一種鄉鎮文化與都市文化的衝突,她沒有想到,哈佛對她來說,不僅是知識探索的殿堂,也是文化融合的熔爐。

她身材瘦小,長相平常,多年來唯一的精神補償就是學習出色。可眼下,面臨來自世界各地的「學林高手」,她已再無優勢可言。

她長相平庸,學習又平庸,這就徹底打破了她多年的心理平衡點,使她陷入了空前的困惑中。她悲嘆自己來哈佛是個錯誤。可她忘了,多年來,正是這個哈佛夢在支撐著她的精神。她雖然戰勝了許多競爭對手進入哈佛大學求學,卻在困難面前輸給了自己的妄自菲薄。

她怨的全是別人,嘆的全是自己。難怪她會在哈佛有自卑的感覺。她只有跳出往日光輝的「怪圈」,全身心投入「新世紀」,才能重新振作起來。

總而言之,麗莎的問題核心就在於:她往日的心理平衡點徹底打破了,她需要在哈佛大學建立新的心理平衡點。

為此,心理醫生對她採取了三個諮詢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幫助她宣洩不良情緒,調整她的心態,使她能夠積極地面對新生活。

麗莎陷入自卑的沼澤中,認定自己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這說明她過於擴大了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在新環境中生存的價值。所以心理醫生一方面承認她當前面臨的困難是她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所以她反映出來的情緒也是很自然的。同時,心理醫生告訴她,對哈佛的不適應,產生種種焦虛與自卑反應,這在哈佛很普遍,並非她是一個人。這使麗莎產生了「原來很多人也和我一樣啊」的平常感。

第二個步驟是竭力引導麗莎把比較的視野從別人身上轉向自己。麗莎的自卑是在與同學的比較中形成的,她感到自己處處不如別人,事事都不順心,因而覺得自己好像是天鵝群中的醜小鴨。她在來哈佛大學前,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到哈佛後最好的成績只不過是四分。

以前,從來都是別人向她請教,但現在,卻是她要經常向別人請教。因此,麗莎當初那份引以為自豪的自信已蕩然無存。原先,麗莎一直是教師心目中的得意門生,校園裡的風雲人物,眾人羨慕的對象。可如今,她已成為校園裡最不起眼的人物。

這一系列的心理反差,使麗莎產生了自己是哈佛大學多餘的人的悲嘆。她沒有意識到,自己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心理反差,是因為以往與同學的比較中,她獲得的盡是自尊與自信;但現在與同學的比較中,她獲得的盡是自卑與自憐。

所以,心理醫生竭力讓麗莎懂得在新的環境裡,學會多與自己比,而不與別人比。如果一定與別人比的話,還要透視到別人在學習成績、意志等方面不如自己的一面。

接下來,心理醫生開始幫助麗莎採取具體行動,理清學習中的具體困難,並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加以克服和改進。同時,讓麗莎參加了一個哈佛本科生組成的學生電話熱線,讓麗莎在幫助別的同學的同時,也結交了不少新的知心朋友,更重要的是,麗莎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重新感到自信心在增長,感到哈佛大學需要她,她不再是哈佛大學多餘的人了。

人生哲理○○一

記住:只要消除了自卑感,充滿信心地進行努力,你就能克服一切障礙,適應任何環境!

※※※※※※

☆☆頗有聲譽的作家也有失誤的時候

一八四二年三月,在百老匯的社會圖書館裡,著名作家愛默生的演講激動了年輕的惠特曼:「誰說我們美國沒有自己的詩篇呢?我們的詩人文豪就在這兒呢!……」這位身材高大的當代大文豪的一席慷慨激昂、振奮人心的講話使臺下的惠特曼激動不已,熱血在他的胸中沸騰,他渾身升騰起一股力量和無比堅定的信念,他要滲入各個領域、各個階層、各種生活方式。他要傾聽大地的、人民的、民族的心聲,去創作新的不同凡響的詩篇。

一八五四年,惠特曼的《草葉集》問世了。這本詩集熱情奔放,衝破了傳統格律的束縛,用新的形式表達了民主思想和對種族、民族和社會壓迫的強烈抗議。它對美國和歐洲詩歌的發展起了巨大的影響。

《草葉集》的出版使遠在康科德的愛默生激動不已。誕生了!國人期待已久的美國詩人在眼前誕生了,他給予這些詩以極高的評價,稱這些詩是「屬於美國的詩」、「是奇妙的」、「有著無法形容的魔力」、「有可怕的眼睛和水牛的精神。」

《草葉集》受到愛默生這樣很有聲譽的作家的褒揚,使得一些本來把它評價得一無是處的報刊馬上換了口氣,溫和了起來。但是惠特曼那創新的寫法,不押韻的格式,新穎的思想內容,並非那麼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他的《草葉集》並未因愛默生的讚揚而暢銷。然而,惠特曼卻從中增添了信心和勇氣。一八五五年底,他印起了第二版,在這版中他又加進了二十首新詩。

一八六○年,當惠特曼決定印行第三版《草葉集》,並將補進些新作時,愛默生竭力勸阻惠特曼取消其中幾首刻畫「性」的詩歌,否則第三版將不會暢銷。惠特曼卻不以為然地對愛默生說:「那麼刪掉後還會是這麼好的書麼?」愛默生反駁說:「我沒說『還』是本好書,我說刪了就是本好書!」執著的惠特曼仍是不肯讓步,他對愛默生表示:「在我靈魂深處,我的意念是不服從任何的束縛,而是走自己的路。《草葉集》是不會被刪改的,任由它自己繁榮和枯萎吧!」他又說:「世上最髒的書就是被刪減過的書,刪減意味著道歉、投降……」

第三版《草葉集》出版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久,它便跨越了國界,傳到英格蘭,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人生哲理○○二

愛默生說過:「偏見常常扼殺很有希望的幼苗。」為了避免自己被「扼殺」,只要看準了,就要充滿自信,敢於堅持走自己的路。

※※※※※※

☆☆頭上的那綠色緞帶

同伴們都有了自己的戀人,但是,沒有人會邀請害羞的姑娘瑪莉。

瑪莉沿著走廊走著,耷拉著頭,從她的樣子來看,心情很沉重。一塊標著「吸引異性物」的招牌擋住了她,牌後放著一些絲帶,周圍擺著各式各樣的蝴蝶結,牌上寫著:各種顏色應有盡有,挑選適合你個性的顏色。

瑪莉在那兒站了一會兒,儘管她有勇氣戴,但還為她母親是否允許她戴上那又大又顯眼的蝴蝶結而猶豫不決。是的,這些緞帶正是夥伴們經常戴的那種。

「親愛的,這個對你再合適不過了。」女售貨員說。

「噢,不,我不能戴那樣的東西。」瑪莉回答道,但同時她卻渴望地靠近一條綠色緞帶。女售貨員顯得驚奇地說:「喲,你有這麼一頭可愛的金髮,又有一雙漂亮的眼睛,孩子,我看你戴什麼都好!」

也許正是售貨員這幾句話,瑪莉把那個蝴蝶結戴在了頭上。

「不,向前一點。」女售貨員提醒道,「親愛的,你要記住一件事,如果你戴上任何特殊的東西,就應該像沒有人比你更有權戴它一樣。在這個世界上,你應抬起頭來。」她用評價的眼光看了看那緞帶的位置,贊同地點點頭,「很好,哎呀,你看上去無比地令人興奮。」

「這個我買了。」瑪莉說。她為自己做出決定時的音調而感到驚奇。

「如果你想要其他在集會,舞會、正規場合穿著的……」售貨員繼續說著。瑪莉搖搖頭,付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