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女性的素養決定一個民族的素養

吸取萬物之精華,

增強自身之體質,

人類智力必將更為發達。——華茲華斯

推動世界這部水車運轉的水浪,發源於人跡罕至的地方。——荷爾普斯

在和貢龐夫人交談的過程之中,拿破崙.波拿巴道:「傳統的教育體制似乎一無是處,為了讓人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缺少的是什麼呢?」「母親。」貢龐夫人回答說。這個回答深深地吸引了皇帝。「不錯!」他說,「在這一個詞裡包含著一種教育體制。那麼,請妳費心,務必要培養出知道怎樣去教育自己孩子的母親。」——艾梅.馬丁

主啊!您是多麼仔細地讓我們處於悉心的照料之中啊!

首先是父母對我們的薰陶,接著是學校老師傳授我們知識。

是他們教給我們理性的規則。——喬治.赫伯特

家庭造就了人

家庭是塑造人的品格第一所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所學校。正是在家庭中,每一個人受到他最好的或者最壞的道德薰陶,因為正是在家庭中他接受了貫穿其一生、直到生命結束才會放棄的行為準則。

有一句廣為人知的格言;「行為舉止造就了人。」還有一句格言:「心靈造就了人。」然而,比這兩句格言更千真萬確的是這一句話:「家庭造就了人。」因為家庭薰陶不僅塑造人的行為舉止和心靈,還塑造人的品格。主要是在家庭中,一個人的心靈開始敞開,習慣開始形成,理性開始覺醒,善良或者邪惡的品格開始初具雛形。

家庭,不管它是純潔的還是骯髒的,都是產生管理社會的原則和規則的泉源。法律本身不過是家庭的反映。在家庭生活中,在孩子的心田播下的哪怕是最細小的思想火花,到後來也向世界進發,從而成為公眾的意見。因為民族的振興是從托兒所開始的,因此,那些管教孩子的人所產生的影響,比那些管理政府的人產生的影響還要深遠。家庭生活應該為社會生活作準備,而且心靈和品格應該先在家庭中形成,這是自然的秩序。那些後來構成社會的個人首先在家庭中學會交往,並彼此適應。他們從家庭走向生活,從兒童成為公民。因此,家庭可以被當作是對文明最有影響的學校。因為文明本身歸根結柢要轉化成個人訓練的問題;而社會的每個成員在青少年時期受到的良好或不良的教育,決定了社會整體文明程度的高低。

早年道德環境的薰陶,對任何人哪怕是對最有才智的人,都會產生強而有力的影響。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時都是無依無靠的,他必須依賴周圍的人,並從中獲得營養和教育。從他的第一次呼吸開始,他的教育就開始了。當一位母親帶著她四歲的孩子去問牧師,她應該什麼時候開始教育孩子時,這位牧師回答說:「夫人,如果您還沒有開始教育孩子,那麼,您已經耽擱四年的時間了。從嬰兒臉上第一次露出微笑開始,您就應該抓住機會開始教育。」

其實,在這個事例中,教育也早已開始。因為小孩已經透過簡單的模仿進行學習,這種學習毋需努力,幾乎是透過皮膚的毛細孔進行的。有一句阿拉伯諺語說:「一棵無花果樹看著另一棵無花果樹,就變得碩果累累。」小孩子也是如此,示範是他們第一位偉大的導師。

在兒童性格的形成過程中,不管多麼微小的影響都會貫穿一生。兒時的品格是成年時品格的核心;所有後來的教育都只是在兒時品格的基礎上疊加,晶核的形式卻沒有發生變化。因此,這樣一句詩在相當程度上是正確的:「兒童是成人之父,」或者,正如米爾頓所說的,「童年預示著一生,正如早晨預示著一天。」那些持續時間最長、紮根最深的推動力,往往淵源於我們出生之時。正是在那時,美德或邪惡、樂觀或悲觀的基因首次移植於人的身體,並決定了人一生的品格。

兒童往往是站在一個嶄新世界的大門口,他對其中的一切都感到新鮮和好奇。起先,他四處觀望,不久,他便開始觀察、領悟、分析比較、模仿,把對事物的印象和思想牢記在心。如果能得到悉心的指導,他所取得的長進會讓人驚詫和喜悅。布魯姆爵士研究發現,小孩在一歲半至二歲半這段時間,對物質世界、對自己的能力、對其他物體屬性,甚至對自己的心靈和對他人心靈的領悟,比日後一生中所獲得的領悟還要多。在這一時期,一個小孩在生活中所積累起來的知識和在心靈中所產生的思想如此重要,以致一個劍橋大學數學成績優等,或一個在牛津大學的一流學者的學問根本不值得一提。假如一個人學到的東西可以擦掉的話,那麼小孩在此期間學到的東西要用一生的時間來清除,而學者的學問不用一週的時間便可全部清除。

兒童時期,心靈的大門毫無遮攔地敞開著,時時準備接納新鮮事物。這時,他不僅接受能力強,而且記憶力強。少年時期學的,好比刻在石上。據說,斯科特在學會讀書寫字之前,透過母親和祖母的朗誦,已對民族文學如癡如醉。童年就像一面明鏡,在日後的生活中反射著最早進入他生活的東西。第一次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事情,必將影響其一生。第一次喜悅,第一次悲傷,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敗,第一次輝煌,第一次災難,構成了他這一生的生活背景。

與此同時,品格也經受著錘練,他在不斷進步,性情、意志和習慣都是日後幸福生活的依託。雖然人在日後的發展中,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自我拯救的能力,對周圍的環境具有絕對的自主性,對周圍的生活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是,幼年時期所形成先入為主的偏見,對道德品格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即使把一個心靈最為高尚的哲學家,放在一個日常生活極不方便、道德淪喪的惡劣環境之中,他也會變得麻木不仁,兇殘無恥。一個毫無免疫力、無依無靠的孩子置身這樣的環境,他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就可想而知了。在野蠻、貧困和骯髒的環境中,想培養出一個心地善良、純潔和品德高尚的人,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把孩子培養成男子和女子的家庭,可以根據它們對孩子的管理能力,區分為良好的家庭和糟糕的家庭。在那些充滿愛心和責任感的家庭——在那些小孩的智力和心靈得到正確引導的家庭——在那些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誠實和美德的家庭——在那些對孩子的管教充滿仁慈和愛心的家庭,我們可以指望它們培養出一批健康、有所作為、樂觀向上的孩子。因為在這樣的家庭中培養出來的孩子獲得必備的力量,他們會踏著你的足跡,走上正直、自製和樂於助人的生活道路。

相反地,如果小孩子生活在一個愚昧、野蠻、自私的家庭環境中。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日後成為一個粗魯、毫無教養的人。如果置身於文明生活的多重誘惑中,他會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一位古希臘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讓奴隸去教育你的孩子,那麼,你得到的就不再是一個奴隸,而是兩個奴隸。」

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

孩子總會情不自禁地模仿他看到的一切。對他而言,一切東西都是他的榜樣——行為方式、體態姿勢、言語、習慣和品格等等。利希特曾經指出:「對一個小孩來說,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是童年時代。在這個時期,他開始透過和別人的交往,給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仿效別人的生活。任何一個新上任的教師對孩子的影響,絕不會超過他的前一任教師。如果把一個人的一生都當作受教育的過程,我們會發現:一個環球旅行家受沿途各民族的影響,遠不及孩童時期保姆對他的影響。」因此,在小孩的模仿過程中,榜樣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希望一個小孩能夠有良好的品格,就應該給他提供良好的榜樣,而時時出現在孩子面前的榜樣則是母親。

喬治.赫伯特曾經說過,一個好的母親抵得上一百個學校的老師。在家庭中,她「像磁石一樣吸引所有的心靈,像北極星一樣是人人關注的對象。」孩子時時刻刻都在模仿自己的母親。培根把「模仿」比作「全球通行的訓導」。然而,榜樣不只是口頭訓導,它是行動的指南,是無聲的指令,以身作則遠勝於口頭訓導。在極壞的榜樣面前,最好的口頭訓導也無濟於事。人們會追隨榜樣,而不會聽從訓導。事實上,和自身行動不一致的口頭訓導不僅無用,還教人邪惡——虛偽。即使是小孩也能判別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說一套,做一套」的父母很快就會被孩子識破。滿口仁義道德,暗中男盜女娼,這樣的人的說教是毫無效果的。

行動的模仿對性格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在漫長的時間中毫無感覺地完成的。幾次行動本身是無足輕重的,正如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行為。這就像一瓣瓣雪花,它們從空中輕輕飄下,每一瓣新增加的雪花在雪堆上沒有引起人感官上的什麼變化,然而,正是一瓣瓣雪花的積累,造成了雪崩。重複不斷的行為也是如此,日積月累。最終形成了難以改變的習慣,決定著人善良或邪惡的舉動,簡言之,形成了人的品格。

因為是母親而不是父親影響了孩子的一舉一動,所以,在家庭中,母親至關重要,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家庭是女人的管轄區——這裡是她的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