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四章 可以「國破山河在」但不能「國破軍艦在」

「萊特灣海戰」是日本人對這場圍繞著美軍在萊特島的登陸行動而展開的海戰的叫法,日本人喜歡把圍繞同一個作戰目標的同一個作戰計畫中的作戰行動稱為同一場海戰,瓜島爭奪戰中的南太平洋海戰就是一個例子,這次因為是同一個「捷一號」作戰計畫的執行,而且目標也是同一個,所以這是同一場海戰。

而因為這場海戰的規模實在太大,萊特灣海戰在南北長達一千五百海里,東西寬達一千海里的範圍內進行了四晝夜。決定主力艦隊生死存亡的海戰在歷史上有過多次,從英國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格拉沃利訥海戰,經過拿破崙敗北的特拉法加海戰和日本戰勝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對馬海戰,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日德蘭海戰為止,但這些海戰不但戰場的規模遠遠比不上萊特海海戰,而且全部都是平面戰爭,所有的戰鬥都在海平面上進行。而萊特海海戰則是歷史上唯一的一次立體海軍存亡戰。參加的艦隻也是歷史上類似海戰所不能比擬的,日美兩國共計有243主要作戰艦艇參加了這次大海戰。

所以頭腦簡單得記不下那麼多事情的美國人就只能化繁為簡,乾脆就將這場海戰分為四場或五場海戰。也就是錫比延海戰,蘇里高海戰,恩加諾海戰和薩馬島海戰再加上一個神風突擊隊的自殺攻擊戰,當然也有些美國人把這幾場戰鬥統一起來稱作萊特灣海戰的。

在海軍史和海戰史上,萊特灣海戰都是一場空前的海戰,這場海戰宣告了一支曾經是很強大的海軍的徹底消失,而且這場海戰在空間和時間的規模上也遠遠超過了世界海戰史上的所有海戰。而且隨著軍隊,兵器和作戰方式的改變,基本上可以把萊特灣海戰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海戰」,以後還會不會有戰爭不好說,但可以肯定地說,以後再也不會有這種規模的海戰了,所以這次海戰將被人們永遠地記憶下去。

但是,和規模上的意義以及感情上的意義不同,這場海戰在戰略上的意義卻不是那麼重大,因為太平洋戰爭的勝負已經見了分曉,即便日本海軍在這場海戰中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場海戰的結果對整個戰爭的走向還是不會發生任何影響。

1945年10月,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團(The U.S.Strategibing Suevey)到達日本,調查團里有一位29歲的海軍少校詹姆斯·菲爾德(James A.FieldJR)菲爾德少校是文學博士,哈佛大學歷史學講師,萊特灣海戰時是第七艦隊第77特遣艦隊第四群護衛航母部隊第三集團克里夫頓·斯普拉格少將(Clifton Sprague)手下的一名參謀,他到東京以後傳喚了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大將,參謀長草鹿龍之介少將,第三艦隊司令長官小澤治三郎中將,參謀長大林末雄少將,第二艦隊司令長官栗田健男中將,參謀長小柳富次少將和其他所有能找到有關的司令人員和幕僚。

菲爾德詢問的方式很有趣,一見面就是:「能在這裡詢問你們也真不容易,10月25日你們追得好狠,這條命都不知道是從什麼地方撿來的。就奇怪了,你們怎麼沒把我整死?」

所有被詢問的日本海軍軍官一聽這句話頓時都油然產生了一種親切感,一些原本不肯說的話都肯對菲爾德講。

菲爾德1947年退役以後到大學教美國現代史,同時把他的作戰經歷和詢問記錄寫成了一本叫做《TheJapa leyte Gulf》的書,因為被稱為是「人類歷史最後的大海戰」描寫萊特灣海戰的書籍也就汗牛充棟,但這是最早的一本,也是幾乎寫的最好的一本,看過這本書的日本海軍將領的反映都是:「雖然不是職業海軍軍人,但因為身臨其境而且擁有充分的第一手資料,這是描寫萊特海戰中最好的一本」第二艦隊參謀長小柳富次甚至說:「是從這本書里第一次了解到捷號作戰以及萊特灣作戰的全貌」戰敗以後日本海軍銷毀了一切能夠銷毀的資料,到後來甚至日本海軍高級軍官的回憶錄里牽涉到萊特灣海戰的部分也從那本書裡面找資料,而且以後的所有書籍其實都是在企圖回答或者修訂菲爾德的問題和解答。

菲爾德少校或者菲爾德教授對栗田艦隊的行動和栗田健男司令官的指揮提出了嚴厲的批判,主要歸結起來栗田健男有九條大罪:1.栗田艦隊是美軍在萊特島登陸的最大威脅,而在偉大的成功就在伸手可及的時候(當然當時並不知道)栗田艦隊卻轉頭而去。

2.栗田艦隊在離勝利還差一寸的時候放棄了和美國航母群的交戰,轉頭北上。

3.沒有能夠控制西村艦隊突入萊特灣的時間。

4.追擊戰時根本沒有指揮,麾下艦隊四分五裂。

5.為什麼不積極使用手中佔優勢的驅逐艦隊。

6.為什麼會容許榛名單獨進行無益的追擊。

7.作為先頭部隊的巡洋艦部隊的攻擊太無力。

8.結束追擊戰以後為什麼艦隊向北集合,如果是朝西南方向不但可以更快地集結隊伍同時也可以維持和美軍艦隊的接觸。

9.栗田艦隊是抱著必死的信念出擊的,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分出驅逐艦伴隨損傷艦回基地從而削弱艦隊的量?

是菲爾德教授首先提出了這九條質問,以後數不清的人要不然是企圖找出這九個問題發生的根源,要不然就是企圖在這九個問題上為栗田健男辯護,或者起碼在其中的幾個問題上。無論怎麼說,超出這個範圍的問題還真沒有,但是討論這幾個問題的同時又順帶著扯出其他的問題倒經常能看到。

萊特灣海戰是捷一號作戰的一部分,簡單地說起來就是日本海軍到現在還殘存的全部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全體出動,到萊特灣灣里對著正在登陸的美軍運輸船團一陣亂轟,能打沉多少算多少,拼一個夠本。拼兩個賺一個。

這不是正規海軍的戰法,但看起來卻又眼熟,不錯,這就是先任參謀神重德大佐的方案,這位神重德說起來是海大31期首席,但是渾身上下沒有一點好學生的味道,說話辦事就活像一個暴力團的打手,頭次出道就策划了第一次所羅門海戰,給三川軍一出了一個砸明火的作戰方案,還大獲成功。但當時沒有經驗,沒有把美軍的運輸船團砸光光,留下了一個千古遺恨。

馬里亞納海戰的時候,教育局一課課長神重德又老調重彈,說要帶著大和武藏去砸明火,砸不成明火就搶灘擱淺,當海上炮台和鬼畜拚命,但一來由於那時海軍還沒有必死的覺悟,再加上你一個海軍省的課長跑來對作戰瞎開什麼口,這不是干犯統帥權嗎?所以那次方案給否定了。

這次不同了,這次沒有人反對。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大將在戰後解釋這個作戰計畫時說的很清楚,如果菲律賓落入美國人之手,則意味著南方資源地帶和日土的徹底隔離,這時候第二艦隊怎麼辦?回到已經油庫見底的內地來的話是一堆廢鐵,呆在荷屬東印度附近的話因為無法得到本土的彈藥補充還是一堆廢鐵,看起來那麼威武挺拔的戰列艦,世界上最大的大和武藏就是這樣已經淪為了廢鐵,沒什麼可惜不可惜的。

豐田還有一句沒有說出來,而大家都心領神會的話就是對於聯合艦隊和軍令部來說,戰爭已經結束了,日本已經徹底失敗了,已經要亡國了,不可能還會有第二種結果了。亡國之軍還能有軍艦嗎?不能,一定要在還沒有完全亡國之前,為這些凝聚了幾代日本海軍軍人夢想的軍艦們尤其是戰列艦尋找一個墳地。

因此,萊特島作戰並不是像聯合艦隊所發出的作戰要領上寫的那樣,是「與陸軍協同,在決戰海面邀擊來攻之敵,確立不敗之戰略態勢」而是一次特攻行動,第二艦隊不要了。同時為了確保第二艦隊的出擊能有效果,不在半路上就被美國航母上的艦載機殲滅,還擁有六艘航空母艦的第三艦隊挺身而出去充當誘餌,將美國航空母艦艦隊吸引過來,至於第三艦隊會不會被全殲?還要第三艦隊幹嘛?

雖然這種想法很瘋狂,但絕不是不可理解,甚至美國海軍都理解聯合艦隊這次的決心,如果是尼米茲處在豐田副武的位置上,估計他可能也會下同樣的決心。問題是軍令部和聯合艦隊的意圖並沒有傳達到第二艦隊,或者是並沒有做讓第二艦隊理解的努力,這才是萊特灣海戰失敗的原因。

先解釋一下這個「第二艦隊」是怎麼回事。

大家都知道甲午戰爭之前常備艦隊和警備艦隊(後來改名西海艦隊)聯合起來組成了聯合艦隊,後來1903年日俄戰爭之前常備艦隊的艦隻越來越多,就分成了第一和第二兩個艦隊,其中第一艦隊是主力艦隊,包括戰列艦三笠,朝日,富士,八島,敷島和初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第一艦隊的主要配置是戰列艦攝津,河內,安芸,薩摩,鞍馬,筑波,金剛和比睿。

那時還是有事有人無事無人,打仗時弄個聯合艦隊,不打仗了就解散,到1922年聯合艦隊成了常備艦隊,那時第一艦隊的主力是戰列艦長門,陸奧,伊勢,日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