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昭和海軍三大事件

大概有時候確實是不能隨便胡說八道的。日本海軍用來忽悠預算而製造出來的假想敵美國經過日本陸海軍三十年的慘淡經營以後,終於快成為認真的敵人了。

和美國開戰,不用說又是一場賭博,規模只會比以往的甲午和日俄兩場戰爭更加大。

可是經過這些年的磨練,日本海軍也在成長,比如面對著這麼大的賭局,心情忐忑不安的已經很少了。當然可能谷口尚真大將的下場讓大家都聰明了起來,就是忐忑不安也不說,不流露出來,反正皇國永存,天照大神肯定到時候會給點照顧,現在只要再檢點一下賭本賭具就行了。

還是和甲午,日俄戰爭時一樣,一檢點賭本賭具日本人就開始有點心虛了。

那個八八艦隊一直沒弄起來,現在擁有的扶桑,山城,伊勢,日向,長門,陸奧,榛名,霧島,比睿,金剛再加上1937年動工的大和和武藏,總算在數字上達到了「8+4」了。

除了還在建造,沒下水的大和和武藏之外,剩下的10艘戰列艦到底怎麼樣?能不能打?

眾所周知,太平洋戰爭中美國和日本之間沒有發生日本人準備了三十幾年的大艦巨炮之間的艦隊決戰。所以日本海軍敗在了用兵思想上,這似乎是一種定論。但是如果假定一下美日之間發生了主力艦隊之間的決戰。日本是不是就一定能贏?恐怕也未必,這是因為日本人軍艦的性能很可疑。

比如說,普通的船在海上因為某種原因而翻了過來這種現象不很常見但還是能耳聞目睹。可是又沒有人聽說過軍艦在海上翻白肚皮的?軍艦會被擊沉,但決不會被風浪什麼的給顛覆了是一條常識,不管怎麼落後的國家,只要他自己製造軍艦,就決不能翻船,但日本人就能破除這條常識,1934年3月12日凌晨四點左右,日本海軍第21水雷戰隊的友鶴號魚雷艇卻在佐世保軍港外面的海面上晾著個白肚皮好不顯眼。

日語中的水雷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指「魚雷」中文中的水雷日語叫「機雷」日本海軍的「水雷隊」就是魚雷艇隊的意思,第21水雷隊共有四艘魚雷艇,旗艦龍田及友鶴,千鳥和真鶴,這天凌晨一點鐘開始三艦對旗艦的夜襲訓練,凌晨三點訓練結束回港,在佐世保港外大立島南方7海裏海面上遇到風速20米,浪高4米的惡劣氣象,友鶴號在40度的搖擺中顛覆。

本來軍艦應該經受得住50度以上的搖擺,怎麼會出這種事情呢?日本海軍最牛皮的就是魚雷艇或者驅逐艦的夜襲,現在看來夜襲還得選個風平浪靜的黃道吉日,聽起來就太滑稽了。這種天下奇觀出現的責任還是在軍令部,倫敦條約規定600噸以下的艦艇完全自由,喜歡玩小聰明的日本人以為有空子可鑽了,曾經用100噸的魚雷艇和380噸的驅逐艦在日本海大海戰時夜間大顯神通的日本人怎麼會放過這一條,軍令部開始大造魚雷艇,並且提出了這樣變態的要求:速度30節,續航力三千海里,3門5英寸(12.7公分)炮和4根魚雷發射管。

這是和若竹型驅逐艦「夕顏」「朝顏」同樣的火力裝備,甚至比夕顏朝顏還要強,因為友鶴採用了炮塔,不要忘記夕顏的排水量是一千噸,而友鶴不到600噸,這樣甲板上堆積的大量火器使艦艇的重心G增高,最後幾乎和浮力中心M重合,而一般軍艦對GM距離的要求是一米到兩米,這樣的艦艇,如何不翻。其實友鶴是這類魚雷艇中的第二艘,第一艘是千鳥,千鳥在測試時才搖擺15度就已經不穩定了,後來在兩側加蒙鐵塊才通過測試,但是老天的測試還是通不過。

日本海軍的艦艇都有這個毛病,像吹雪型一級驅逐艦磯波號的排水量是1,700噸,裝備的武裝重量是排水量17.7%的302噸,一般這個比例在12%以下。

600噸的魚雷艇友鶴的武裝重量居然達到了30%的176噸,這種世界上其他地方看不到,空前絕後的大頭娃娃軍艦遇上風浪怎能不翻?

日本人的記性時好時壞,凡是能長臉的事記得特別清楚,凡是丟臉的事全部忘光。這回造艦還是這樣,甲午戰爭期間愣湊錢趕了個「三景艦」來壯膽這件事記得特別清楚,可是那三條怪裡怪氣的軍艦在大半天的大東溝海戰中一共只打出了三炮還是四炮這件事又忘記了,這件事其實就是當年三景艦的重版,當年要三景艦是為了壯膽,現在就不知道是準備幹什麼了,用東條英機的一句名言來說明正好:「軍人的責任就是化不可能為可能」從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海軍就開始自行設計所有的艦艇,從整體說來,日本的軍艦設計基本上還是屬於高水平的,其中也有像日本首屈一指的軍艦設計師,東京帝國大學校長平賀讓博士設計的名作,重型巡洋艦「古鷹號」那樣的優秀作品。

1925年下水的重型巡洋艦古鷹排水量只有7,100噸,裝備了六門八英寸大炮和12枚魚雷發射管,船舷防禦採用了三英寸鋼板,最高速度達到35節,而當時英美的七千噸級巡洋艦一般都是裝備八門八英寸炮,速度只有30節的,所以古鷹問世以後立即引起了英美的重視,頭號海軍大國的英國人甚至正式向日本人接洽購買古鷹號的設計。

萊特海戰的那艘大炮轟飛機炸就是沉不了,最後因為完全失去行動能力,由日本驅逐艦「曙」自己發射的魚雷擊沉的重型巡洋艦「最上」也是平賀博士的傑作。作為裝備六英寸炮的輕型巡洋艦設計的最上號,動工時因為華盛頓條約失效而又改成裝備六門八英寸大炮的重型巡洋艦。最上號在中途島曾經讓美軍偵察機大吃一驚:「那傢伙上面堆滿了八英寸大炮」順便扯一句,日本人有時候很有點阿Q精神的,比如能夠聽到日本人很自豪地在說:「戰艦武藏在沉沒的最後時機還是保持了前後主炮和海面平行,而英國人的威爾士親王號,哼,斜翹著就沉下去了,英國人的戰艦設計和操艦水平還是比日本人差」是不是有點五十步和一百步的關係?

但是倫敦軍備會議以後,日本的軍艦設計慢慢地走上了一條邪路,無視科學,無視技術,相信「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這種奇怪理論。因為日本人需要戰列艦似的巡洋艦,巡洋艦似的驅逐艦和驅逐艦似的魚雷艇。

軍艦的設計思想出了問題,製造呢,也有問題。1935年9月26日,日海軍在岩手縣以東250海里的太平洋進行訓練時,第四艦隊遇到颱風,這颱風刮過去以後大家一看認不出在海面上漂著的都是些什麼東西了。

航空母艦「龍驤」桅杆被颳倒,「鳳翔」前甲板被巨浪擊垮,重巡「最上」艦首鋼板開裂,「妙高」艦首鉚釘鬆動,驅逐艦「菊月」「睦月」「三日月」「朝風」是連艦橋都倒了,最慘的是驅逐艦「初學」和「夕霧」從艦橋再往前就沒有了,艦首被颱風不知道刮到什麼地方去了,這就是死亡54人的所謂「第四艦隊事件」海軍和陸軍最大的一點不同就是海軍更受自然規律的左右,海軍應該比陸軍更加知道人無法戰勝大自然這一鐵則,再強的軍艦遇到了強颱風也沒治。被颱風襲擊過的不僅僅是日本海軍,名將哈爾西指揮的美國海軍第三艦隊在太平洋戰爭中也兩次被颱風襲擊,一次是萊特海戰以後的1944年12月18日在菲律賓呂宋島以東500海里的海面,東經129度57分,北緯14度50分第38特遣隊,1,500噸的摩納漢,2,050噸的史本斯和1,395噸的赫爾這三艘驅逐艦顛覆沉沒,航空母艦黃蜂號受損,五艘輕型航母蒙特雷,聖加辛德,卡博特,蘭利和考本斯,兩艘重型巡洋艦邁阿密和巴爾蒂摩,兩艘護衛航母埃斯帕恩斯角,奧塔馬哈和八艘驅逐艦需要大修,哈爾西說:「這是第一次珊瑚海海戰以來第三艦隊第一次受到這麼大的損害」這次本來是叫「科波拉」(Cobra)的颱風也就因此得名「哈爾西颱風」哈爾西和颱風有緣,沖繩戰役以後的1945年6月5日,第三艦隊又一次遇上了颱風路易斯號,這次比上次還要厲害,受損的有航母大黃蜂和本寧頓,輕型航母聖加辛德和貝勞伍德,護衛航母阿圖,布干維爾,薩拉摩瓦和溫丹灣,戰列艦馬薩諸塞,阿拉巴馬,印第安那和密蘇里,重型巡洋艦匹茨堡,巴爾蒂摩,昆西,輕型巡洋艦底特律,亞特蘭大,達拉斯和聖胡安以及十四艘驅逐艦和其他12艘艦艇。其中13,600噸的重型巡洋艦匹茨堡號的艦首被颱風掀掉。

接連兩次的事故,要不是用人之際,哈爾西差點上軍事法庭。

日美兩國對事故都進行了詳細調查,日本的第四艦隊和美國的第三艦隊所遭遇到的環境差不多,都是最大風速達到每秒50米以上,早超出了12級,相當於十六級左右。除了自然界的因素,雙方都有人為原因。美國第三艦隊的人為原因主要是勝利帶來的鬆懈,而日本海軍又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日本的軍艦本身質量就有問題,日本工人做事情不偷懶,挺認真,所以艦艇的工藝質量本身倒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其他地方,前面講的頭重腳輕是一個設計上的原因,還有一個問題出在材料上。日本當時的冶金技術在世界上也就是三流,和德國這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