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風向軍國吹

因為面對這麼雄偉的大艦隊,加藤友三郎並沒有什麼滿足感,反而開始了煩惱,因為八八艦隊這個日本人的夢想太奢侈,不是那個貧窮的小國能夠負擔的。加藤找了海軍省軍務局第一課去測算海軍維持八八艦隊戰鬥力所需要的費用,後來先後當過商工大臣,外務大臣,外務大臣,軍需大臣和運輸通信大臣的豐田貞次郎和死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任上的古賀峰一這兩個少佐測算出來的數字讓加藤倒抽了一口冷氣:維持八八艦隊的水平每年得需要6億日元,這是因為八八艦隊的艦齡只有八年,每年要新建一艘戰列艦和一艘巡洋戰列艦來更換,加起來就是八萬噸左右,這時候的建艦每噸單價已經超過了1000日元,光這就去掉了一個多億了,而日本從1920年到1922年全年的國家預算也就只有15億日元左右,這個艦隊在物理上就不可能維持的。

所以馬漢有一個「海權是自然形成的」的結論。

這個八八艦隊不能再搞下去了,再搞下去非得把日本拖垮不可,加藤也得出了結論。加藤友三郎一次對在戰後當過半年首相,當時是駐美大使的幣原喜重郎私下說:「這個八八艦隊搞不下去了,如果有機會的話,真想放棄了它」放棄的機會來了,不止貧窮的日本人負擔不了大海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經濟不景氣,弄得連財主家都沒了餘糧,連英國都受不了了。頭號超級大國,頭號海上霸權的大英帝國到那時為止一直奉行的是「兩國海軍」政策,就是說世界第一位的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艦隊規模一定要大於或等於第二位加上第三位的規模。這個「兩支艦隊的規模」現在出問題了,首先大英帝國在經濟上就在走下坡路,再也沒有原來那麼趁錢了,錢全跑到原來的小弟美利堅那兒去了。

趕著這個小弟還也喜歡玩海軍,造起戰列艦來不是一艘一艘地造,而是一個艦隊一個艦隊地造,當然美國不是大英帝國的敵人這點是可以相信的,但問題是日本也跟著一起上,這樣大英帝國從物理上就無法實現兩支海軍的標準了。於是英國人就想出了「限制海軍軍備」這一招,也就是自己不增加軍備,依靠對方減少軍備來維持軍備優勢。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英國已經不是大戰以前那樣的超級大國了,說話不算數了。從那時開始說話大約算數的是美國人了。1907年底的美國大白艦隊的環球航行就已經預示著美國開始要成為取代大英帝國的超級大國。而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進行的時候,美國就已經開始代表盎格魯·薩克遜民族在亞洲特別是東亞問題上發言了。1917年在美國出兵歐洲以後,為了換取日本的出兵,日美兩國簽訂過一個「石井(石井菊次郎,當時的日本駐美大使)——蘭辛(羅伯特·蘭辛,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協定」在美國堅持「門戶開放,利益均沾」政策的前提下,承認日本在蒙古東部和滿洲的「特殊利益」日美得到了暫時的妥協。但是美國對這個妥協並不滿意,一直想廢除這個協定。這次英國人的意願是由美國提議召開一個「華盛頓會議」來討論限制海軍軍備的問題,而這個海軍軍備的問題又主要是牽涉到遠東問題,因為五強中法國和義大利的海軍力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所以美國人又加上一個遠東問題,這兩個議題都是針對日本而來的。

日本對這些問題很心知肚明,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提出來限制海軍軍備,應該說是正中下懷,所以加藤友三郎決定給與響應。政府方面更加沒有問題,大藏省無時無刻不在為如何為軍部籌錢而在煩惱,現在海軍自己就肯和英美談判限制海軍軍備,那是天上掉下來,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政府立即順杆子爬上,堅決支持。派出了以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為全權代表,由貴族院議長德川家達,駐美大使幣原喜重郎為代表的全權代表團去美國參加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的華盛頓會議。

華盛頓會議可以說是美國邁向超級大國的第一步。會議的結果是在英國,美國,法國和日本之間締結的導致日英同盟最後終結的《四國條約》然後是這四個國家加上義大利達成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最後是這五個國家再加上荷蘭,比利時,葡萄牙和中國簽訂的《九國條約》逼得日本最後放棄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向袁世凱政府提出的「21條」放棄在山東的權益。這次會議形成的「華盛頓體制」一直維持到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才被打破。

但是華盛頓會議最大的題目是《華盛頓海軍條約》因為所謂「華盛頓會議」的正式名稱是「華盛頓海軍會議」(Washington Naval ference)11月11日正式開會,一開始是美國國務卿查爾斯·休斯致辭,一般的致辭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今天天氣真不錯的廢話,可是休斯在致詞中一下子就提出來了四條「基本原則」給了日本人一個突然襲擊。

這四條基本原則是:

1.放棄現在進行中或者計畫中的主力艦計畫。

2.另外再放棄一部分已經保有的主力艦以裁減海軍兵力。

3.有關各國的海軍兵力以「現有力量」(Existing Strength)來考慮。

4.以主力艦噸位數來衡量海軍,以此為標準來分配輔助艦配額。

經過艱苦的談判,日本最後終於有條件地同意了英美:日:法意的主要戰列艦比例為10:10:6:3.5的提案,內容如下:艦種合計排水量單艦標準排水量艦炮(英美)52.5萬噸3萬5千噸戰列艦(日本)31.5萬噸主炮16英寸以下艦齡20年(法意)17.5萬噸英寸以下。

(英美)13萬5千噸單艦2萬7千噸裝備6英寸以上主炮時全部 5英寸以上航空母艦(日本)8萬1千噸兩艘3萬3千噸可炮合計在10門以下。

(法意)6萬噸艦齡20年兩艘受限艦5英寸炮合計8門以下巡洋艦無限制1萬噸以下5英寸以上8英寸以下根據這個提案,簽約國在十年內不再建造新的主力艦。

日本附加的條件是:1.從銷毀名單上撤下已經完成了98%的陸奧號,改為攝津號。

2.維持美國在菲律賓,關島,阿留申群島,威克島和中途島,英國在香港,日本在千島列島,小笠原群島,奄美大島,琉球,台灣,澎湖列島的防衛現狀不變,不再新建,擴建要塞工事,修理工廠和岸基防禦。

這樣的結果是日本只能保有扶桑,山城,伊勢,日向,長門,陸奧,榛名,霧島,比睿,和金剛這十艘戰列艦,這就是日後日本海軍沒有了巡洋戰列艦這一分類的由來。

如果沒有加藤友三郎的最後決斷,日本能最後接受這個結果是幾乎不可想像的。最先的反對就來自代表團內,日本海軍首席隨員,海軍大學校校長的加藤寬治。一個代表團里兩個意見針鋒相對的加藤,讓所有人都覺得有點不方便。

當時的英美媒體把加藤友三郎稱作「大加藤」而把無論是官位,還是職位都沒有大加藤大的加藤寬治稱作「小加藤」加藤寬治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第三南遣特務艦隊司令官以後就成了一個反英美派,大戰結束以後又擔任日本赴德軍事調查團團長,從那以後更是成了一個親德派。小加藤注意到了一次大戰中德國在火炮,飛機和潛水艇等技術上其實領先於英法這一事實,這就可以幫助日本海軍解除在日英同盟以後再不能得到英國在海軍技術上幫助的後顧之憂。而當時的德國海軍當局和一般德國人出於對英法的憎惡又主動地對日本開放各種機密,比如巴黎媾和協定(凡爾賽條約)所禁止德國擁有的2200噸級潛水艇(U142號艇)的柴油發動機和二次電池的實物就由三菱造船偷運回了日本。

當時英美法等國對日本和德國之間的這種私下交易有所察覺,抱有很大疑慮。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在德日之間還有一份秘密備忘錄。德國海軍大臣特羅達中將(Adolf von Trotha,日德蘭海戰時的德國公海艦隊參謀長)和小加藤之間秘密簽有一份一開始是「個人合同」文字的備忘錄,主要內容為三點:1.國潛水艇圖紙全部交給日本。

2.國向日本派遣兩名已經編入預備役的潛水艇軍官。

3.本在德國技術上所作改善,在德國能夠採用的時候全部交還德國。

日本海軍大臣大加藤聽了調查團的原敢二郎中佐的報告後嚇得魂飛天外,雖然備忘錄上寫明了「個人合同」這幾個字,但這東西實質上就是一種德日海軍協定,立即命令駐法海軍武官大角岑生大佐和駐英海軍武官飯田久恆處理此事,一定要銷毀這份備忘錄。處理這件事花了將近一年,總算把那份讓人想起來就心驚肉跳的東西從德國人要回來銷毀了,但是想把小加藤寬治編入預備役的想法卻沒有能夠實現。

現在的小加藤和大加藤之間展開了異常激烈的爭吵,爭吵的中心就是這個60%的比例。因為軍令部的計算是希望這個比例為70%。

「七成」這個莫名其妙的數字具有無上的魔力,生生地把日本海軍給撕裂了,把日本海軍一直領上了死路。現在要談日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