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卷 國色生梟孔雀飄 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 左右為難

東線戰事的消息,終究還是十分明朗地傳到了武平府城。

秦軍在後勤斷絕的情況下,終究是無法繼續支撐下去,夷蠻人圍攻武平府城的消息傳到前線之後,被編入軍團的夷蠻騎兵立刻發起兵變。

好在文普事先有過安排,不但將夷蠻兵分散開來,切割成數股小兵團,而且派出大批的夷蠻兵進入燕山,抵擋遼東軍。

夷蠻人以騎兵見長,並不適宜山地戰,雖然也提出異議,但是軍令如山,夷蠻人卻也是不敢違抗,數千夷蠻兵被送上燕山各個要處,而文普卻是悄無聲息之間,將布防在燕山的秦軍撤了出來,以夷蠻兵頂上去。

只是文普心中很清楚,如果陡然將所有的夷蠻兵都送上最前線,夷蠻人便是再愚蠢,也會覺得事情蹊蹺,所以只能一撥一撥送上最前線。

這種如同添油一般的方法,倒也是大見功效,只是夷蠻人雖然沒有出現動亂,卻也頗有些不滿。

本來是作為騎兵之用,最終與遼東騎兵決一死戰,卻突兀地棄長取短,不少夷蠻騎兵少不得埋怨幾句。

好在文普手段老練,只說夷蠻兵士驍勇善戰,乃是秦軍主力,大加頌揚一番,更是許下了重賞承諾,夷蠻人卻也是棄馬入山。

夷蠻人雖然不善於山地戰,但是在戰場之上,卻也著實驍勇,燕山每一個據點,遼東軍都是全力進攻,夷蠻人倒也是拚死阻擋,雙方都是損失慘重。

文普本來的計畫,便是利用添油之術,不動聲色之中將夷蠻兵全都填充到燕山據點,然後迅速調頭,派出兵馬迅速馳援武平府城。

只是計畫實施一半,蠻兵卻已經得到了後方的消息,尚未被調入最前線的蠻兵立時發起兵變,文普雖然早有準備,但是在平定平定叛亂之時,依舊是損失慘重,而被調往最前的蠻兵很快也得到了消息,立刻從據點撤出,向秦軍撲來。

文普一面平定叛亂,一面派人守住山中要道,阻止蠻兵下山,而遼東軍則是趁勢突破據點,一時之間,蠻兵卻是兩面受敵,燕山戰場,也是亂作一團。

蠻兵叛亂,文普知道大勢已去,在付出極大代價平定數千蠻兵的叛亂之後,便接到軒轅紹派人送來的信函,得知武平府已經被西北軍趁勢戰局,即刻撤往湖津,無奈之下,只能留下數千兵馬堵住山道,秦軍主力則是迅速向南撤走。

更為要命的是,秦軍的主力組成部分,本就是原本隸屬於馮元破麾下的河西軍,諸多戰將也都是迫於形勢被定武收服,這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將,文普或許能夠騙過夷蠻人,卻如何能夠騙過這些戰將。

秦軍退兵,很快便有人得到武平府城失陷的消息,眾將自然都知道,秦國已經是大勢已去,再無回天之力。

文普退往湖津,無非是做垂死掙扎,河西諸將又豈能跟隨。

而且有人故意將武平府失陷的消息散布開來,秦軍將士得知之後,立時便引起騷亂,秦軍的主要組成是河西軍,而河西軍大都是河西本土子弟,又豈願意跟隨文普退往湖津,尚未走到半途,便有大批兵士離隊而去,更有將領準備發起兵變,斬殺文普。

河西諸將心知肚明,東有遼東軍,西有西北軍,無論是西北軍還是遼東軍,如今的實力都已經遠超親過殘餘。

這些人倒是想著拿了文普人頭,也好做投靠的大禮,無論是遼東軍還是西北軍,若是得到文普的人頭,在他們看來,自然是大功一件。

文普卻是十分精明,知曉河西諸將已經生出異心,好在隨軍出征的除了河西軍和夷蠻軍,尚有定武調派的兩千近衛軍,這兩千近衛軍文普自然不會送到最前線,保存完好,在近衛軍的護衛下,卻也是突圍而出,躲過一劫,但麾下數萬兵馬,卻是一鬨而散。

文普只能帶著少數兵馬前往湖津,而河西軍大部分人馬一鬨而散,剩下的兵馬卻是互起紛爭,分崩離析,分道揚鑣。

楚歡得到東線消息之時,遼東軍已經突破了燕山,進入河西境內數十里地,卻並沒有繼續前進,而是佔據了一座城池,暫作休整。

遼東軍在攻打燕山的時候,損失慘重,筋疲力盡,而且莫無益十分清楚,遼東後勤供給要通過燕山,道路難行,運輸十分的困難,在糧草軍械未能完全補充的情況下,貿然攻入河西腹地,兇險萬分,再加上攻打燕山的主要是遼東步軍,大部分騎兵還要通過燕山進入河西境內,戰馬穿越燕山,卻也並非那般容易,正好藉此機會,等候後援趕上來的同時,讓筋疲力盡的遼東將士暫作休整。

對於大部分遼東將士來說,雖然最終穿過了燕山,卻誰都高興不起來。

燕山之戰,死傷近兩萬人,可說是遼東軍立國以來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遼東軍的兵馬,也大都是遼東本土子弟,許多兵士更是親朋好友,鄉里故舊,僵持幾個月的廝殺,親友故人葬身沙場,誰又能高興的起來?

兩三萬筋疲力盡的遼東軍佔據了河西東邊的倒馬城,這是河西最東邊的一座縣城,遼東軍到來之時,幾乎是一座空城,沒有任何兵馬駐守,輕而易舉佔據了這座縣城。

遼東軍攻打燕山,穿過燕山,第一座稍具規模的便是倒馬城,城中的百姓自然早早就知道大難臨頭,秦軍為了補充供給,在城中百姓尚未離開之時,早已經將城中的錢糧物資徵調一空,大敵當前,自然也顧不得百姓生活,而城中百姓卻也紛紛向西或者向南逃亡。

實際上不單是倒馬城,文普下令東部各城池都要籌集糧草物資供應前線,雖然物資匱乏,但蒼蠅也是肉,文普的軍令下達,各城池的官吏少不得藉此大動干戈,大肆盤剝百姓,各城百姓卻是紛紛逃往,東部大大小小諸城,早已經是人去城空,凋零無比。

莫無益倒也想過進入河西之後以戰養戰,就地籌集物資,等到了倒馬城,便知道這隻能是一廂情願,空空蕩蕩,留下來的只是些實在無法走動的老幼而已。

好在人們離開的時候,並沒有將城池付之一炬,否則在這天寒地凍的時日,遼東軍連棲身避寒之處都沒有。

遼東軍並沒有因為攻破燕山而士氣大振,莫無益也同樣沒有因為佔據了倒馬城有絲毫的興奮,反倒是愁煩不已。

他心裡很清楚,雖然在赤煉電的軍令下,遼東軍將士不敢違抗,拚死奮戰數月,但是軍中的士氣卻是越來越衰弱。

他更加清楚,遼東軍內部,其實已經是暗流涌動。

遼東軍一直分為兩大派系,遼東本土派和外來派從來都是明爭暗鬥,而赤煉電身為遼東總督,對軍隊的控制卻也是採取平衡之策,並沒有壓制兩派人馬的爭鬥。

赤煉電當年率領三萬大軍東進,征伐遼東,最終將高麗人驅逐而去,而赤煉電也自此坐鎮遼東,一開始的時候,自然就是憑藉這幾萬嫡系人馬。

但是要想控制遼東,自然要安撫遼東本土百姓,若要長期鎮守,更是要融入遼東系士紳系統,僅靠嫡系人馬,想要讓遼東上下一心,東拒高麗,北擋夷蠻,無疑是天方夜譚。

雖然以追隨他來到遼東的嫡系人馬作為核心,但是隨著兵馬擴充,遼東本土子弟也漸漸進入遼東軍內,而且大有後來者居上之勢。

二十年下來,遼東三騎除了赤備突騎幾乎清一色是當年追隨赤煉電的嫡系,黃甲虎騎和黑甲狼騎卻是本土派佔據絕對優勢。

雖然赤煉電對自己的嫡系軍團更為信任,但是要想在遼東穩住,人脈以及各項資源,卻還是要遼東本土大力支持,遼東系將領在軍中的話語權也是日益加重。

前番遼東變亂,莫無益卻也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之下,痛下殺手,將軍中大批的遼東系將領予以清除,目的固然是為了控制整個遼東軍,但是這樣的結果,卻也是讓遼東軍的力量大大削弱,而且已經引起遼東軍兵士的不滿。

畢竟都不是傻子,清除的將領,幾乎都是遼東系將領,那些遼東本土兵士看在眼裡,心中又如何不怒?只是在赤煉電的威勢之下,敢怒不敢言。

也正因如此,燕山之戰的時候,莫無益根本不敢將主攻任務完全交給遼東本土兵馬,若是這樣做,在遼東本土兵馬眼中,莫無益自然有用兵偏私之嫌。

畢竟燕山之戰,艱難無比,沖在最前面,與送死無疑,如果只用遼東本土兵馬,卻將嫡系兵馬留在後面,就等若是讓本土兵馬送死,卻保存嫡系派的實力,軍中的變故,已經讓遼東兵士大為不滿,如果還要這般做,即使有赤煉電的威勢在上,卻也難免會發生兵變。

所以莫無益為了安撫遼東兵士的怒氣,只能派出嫡系將士與遼東兵士共同作戰,也因此造成了嫡系將士大批的死傷。

遼東軍能夠拚死奮戰,攻破燕山,歸根到底,無非是將士們敬畏赤煉電,遵從赤煉電之令,卻並非因為敬服他莫無益。

可是幾個月下來,指揮作戰都是他莫無益,軍中將士私下裡已經有閑言閑語,無非是如此慘烈之戰,死傷無數,身為遼東總督的赤煉電卻遲遲不見蹤跡,幾個月下來連一面都沒有出現,這實在是於理不合。需知一直以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