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殘陽如血大王旗 第一千三百八十三章 雷澤歸妹

田候並沒有猶豫,對他來說,事到如今,也沒有猶豫的餘地,問道:「要成為老君弟子,我該怎麼做?」

「江淮有老君山,那裡是老君降世的道場,入門弟子,按照規矩,自然是要在老君道場接受入門儀式。」金將軍道:「只是情況特殊,所以在這裡為你進行入門儀式,等到時機一到,自然會帶你前往老君山,進行正是的血祭!」

「老君山?血祭?」田候一怔,他並未聽說江淮道有什麼老君山,不過這大秦疆土遼闊,千山萬水,或許這老君山從前只是不出名,並不代表沒有這座山。

不過聽這金將軍的話語,田候心裡忍不住想,難道天公就是在老君山,老君山就是天門道的心臟之地?金將軍所說的血祭,卻又不知怎麼一回事。

只見到金將軍從懷裡拿出一副捲軸,緩緩打開,雙手拿住,往後退了兩步,橫在胸前,田候借著燈光瞧見,那捲軸之上,竟然是一副八卦。

不過這八卦圖與一般的八卦圖有些不一樣,那線條似乎是用硃筆勾勒出來,殷紅如雪,居中是哪八卦圖,在捲軸邊邊角角,卻是一些奇怪的圖案,零零總總,竟有數十個圖案之多,這些圖案細小而簡單,圖案本身並無什麼特別,只是這秘密的圖案的小圖標布滿捲軸角落,讓人感覺有些奇怪。

「八卦出自《易經》,伏羲八卦的易經預測,只有八卦,後周文王八卦推演,創下了六十四卦……!」金將軍神情肅然,「六十四名弟子,對應六十四卦。乾卦、兌卦屬金,離卦屬火,震卦、巽卦為木,坎卦為水,艮卦、坤卦為土。天門六道,將道居首,六十四名弟子,便都分布在六道之中。每一道都有隸屬五行的弟子,日將軍和月將軍,是六十四名弟子中唯一不在五行之列的兩人,他們屬於天公的左右將軍,而其他六十二人,以五行將軍為首,分為五門,所以天門道真正的核心,便是六道五門。」

「六道五門?」田候聽得有些模糊,但是隱隱也能理的清。

金將軍解釋道:「本將屬於金行,所以乾卦和兌卦弟子,都是本將的部下,每行弟子,共是八人,但是日月將軍排除在外,所以乾卦和坤卦都只有七人。乾卦七人,本將是乾卦之首,所以本將在道家的卦名,叫做乾為天,而兌卦八人,兩卦十五人,所以本將統帥的老君弟子,實際上就是十四人!」

田候明白過來,「天門道雖然有數十萬弟子,但是真正的老君弟子,只有六十四人,又分別為五行將軍統領!」

金將軍點點頭,「除了日月雙將,剩下的六十四人,每一名老君弟子,在道門之中,都有一個卦名。我說過,文王之前,有伏羲八卦,伏羲八卦指的是世間的八種狀態,乾為天、兌為澤、離為火,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艮為山、坤為地。六十四卦,變幻無常,交融相合,也就共有了六十四卦名。」頓了頓,才道:「現在進行入門儀式,儀式完成之後,你就可以得到本將賜下的卦名,正式成為我道門弟子!」沉聲道:「既入道門,還不跪下!」

田候沒有猶豫,他心裡明鏡兒似的,且不說自己已經沒有其他的路,就算有其他的路,金將軍既然連天門道核心的機密都告訴了自己,那麼自己除了進入道門,再無它途。

田候跪在金將軍腳下,金將軍看起來很滿意,凝視著田候,口中念起極為古怪的咒語,至少在田候看來,那就是咒語,宛如道士念經,他實在聽不懂其中的任何一句,漢王這時候只是靜靜地站在一旁,不發一言,許久之後,金將軍才停住那讓人感到有些厭倦的咒語,用一種命令式的口氣吩咐道:「割開你的胸口,向本將獻上你的鮮血!」

田候一怔,漢王終於在旁淡淡解釋道:「割開一道口子,入門儀式,需要向本門將軍獻上鮮血!」

田候扯開自己的衣襟,漢王已經丟了一把匕首在田候身邊,田候拿起,並不猶豫,在自己的胸口割開了一道不深也不淺的口子,立時有鮮血流出。

金將軍又是一陣咒語,這才緩緩捲起八卦捲軸,收進懷中,走到田候身前,伸出一隻手,田候瞧見,在金將軍掌心,卻是一枚金黃色的藥丸。

「這是長生金丹,服下金蛋,從今以後,就是老君弟子。」金將軍緩緩道。

田候怔了一下,並沒有立刻伸手去拿,金將軍也沒有收回手。

田候當然清楚,所謂的長生金丹,名字很漂亮,但是絕不是什麼好東西,或許這金丹服下之後,自己便將完全受金將軍的控制。

血祭,金丹,僅這儀式中的這兩個環節,田候就覺得這天門道不是什麼善茬。

只是猶豫了小片刻,別無選擇的田候終於伸出手,從金將軍的掌心拿起了長生金丹,雖然他知道,服下金丹,或許將一直會受到天門道的控制,可是相比起自己不服金丹之後的灰暗前程,或許順從天門道,會讓自己以後會得到更多。

他將金丹放進口中,吞進了肚子,金將軍伸出一隻手,按在田候頭頂,緩緩道:「從今以後,你就是老君弟子,隸屬金門兌卦,自今爾後,你在道門的卦名,叫做雷澤歸妹!」

……

……

福海道,漳州城,城門緊閉,塵煙四起。

福海道地處帝國的東面,北鄰遼東,西接河北,下轄三州,多是平原地帶,屬於山明水秀之地,因為處在海濱,而且很早之前就興建過海港口,甚至曾經有許多人的商人出海前往南洋經商,所以福海道的人心中天生就有一股子居高臨下的感覺。

京畿之地的人們,將帝國其他地方的人都視為鄉下土包子,覺得京畿才是帝國的中心,這裡的人才真正屬於見多識廣的群體,不是那些鄉下土包子可以相提並論。

但是在福海人的眼中,甚至連京城人都瞧不上。

因為福海道的多處港口,曾經都是與南洋進行貿易的大口,不但有商人出洋,而且南洋也有商人前來中原,登陸的地點,就在福海。

福海道不但是帝國海鹽的重要供應之源,也是洋貨的重要中轉站。

一直以來,中原的貿易,主要是西面和南面,西面主要是西域各國,以西北為中轉站,曾經的西北商賈,正是通過西方的貿易,成長為中原的強大商團,一度與關內的江南商賈分庭抗禮,但是後來西梁崛起,西面的商路被斬斷,所以西線貿易,也就成了過往雲煙。

除了西面,中原的另一處貿易源,就是與南洋的貿易。

與南洋的貿易,發源於大吳帝國時期。

漢末三國爭霸,最終東吳一統天下,建立了大吳帝國,吳國的水軍在建國的道路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爭霸後期,水軍軍團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這股勢力一直伴隨著整個大吳帝國的興衰。

大吳帝國中期,正是帝國最為繁華的時候,帝國在東海與南海,都有著龐大的水師軍團,天下太平,便有摺子提出,水軍耗資巨大,每年國庫需要支出一筆軍費用在兩支水軍上,所以建議朝廷裁減水軍,給國庫減輕壓力。

水軍方面,對此當然是極力反對,但是沒有戰事的情況下,長期保持龐大的水軍,也確實給帝國帶來不小的壓力,一開始的時候,水軍方面只能用海上有海匪騷擾海疆為理由,一再推遲裁撤水軍的提議,水軍方面也確實做出出海剿滅海匪的軍事行動。

但是吳國皇帝顯然也覺得壓縮水軍勢在必行,如果沒有過硬的理由,水軍的裁減勢在必行,就在這種時候,南海水師一直水軍為了追擊海盜,在海上迷失了道路,陰差陽錯進入了南海諸國的領地,南洋諸國也是不堪海盜侵襲之苦,在得到當地人的幫助下,南海水師精心設計,一舉殲滅了騷擾南洋多年的幾股海盜,回到吳國之時,帶回了南洋大批的特產。

也正因為這次偶然,大吳帝國發現了南洋諸國的存在,這就成了吳國水師的救命稻草,自此,水師繼續保留,但卻並不是用來打仗,而是用水師作為官商,進行與南洋的貿易,所以中原一開始的南線貿易,其實是從水師開始,等到吳國被大華帝國取代,為了穩定局勢,大華帝國頒下了開海令,允許中原商人自有與南洋進行貿易,而貿易的重點,就在福海道。

大華時期,無論是與西線還是與南線的貿易,都是十分的繁盛,即使後來西梁崛起,西線商路被阻,但華朝與南洋的貿易卻一直是如火如荼,直到華朝內亂,天下分崩離析,群雄爭霸,這才與南洋的貿易一度中斷,直到大秦帝國建立之後,才重開南洋海路,不過與前朝時候的盛景相差還是太遠。

福海道因為海鹽和南洋貿易,也就成了帝國極為富庶的地區之一,天門道之亂,江淮和東海兩道道路封鎖,海鹽難以往關中地區供應,所以福海道就成了往中原供鹽的唯一地區,只是河北道青天王之亂,福海的海鹽陸道,便被切斷,福海的海鹽,只能從海上運輸,而青天義軍實際上已經進入福海道境內,奪下了南海水師,雖然南海水師不讓戰船落入叛軍之手,自己焚毀,卻還是被青天義軍搶下了一批,數量不多,卻也是在海上游弋,給海上鹽道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