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大唐大航海 第八百二十九節 災後重建的考慮

乾瘦的吝嗇鬼當官了,直接來自秦王府的電報。

不是因為他捐了一千萬石。

而是這種傢伙竟然可以把土豆保存接近一年時間,別說是李元興,就是櫃爺都認為這是一個奇蹟。要知道後世有多少人研究,保鮮只有四個月,保存也只有半年。這傢伙的土豆保存了幾乎就快一年了,竟然還沒有發綠,沒有發芽。

再說玉米,要知道後世玉米屬於難保存的糧種之一。

李元興的秦王莊糧倉,大量保存的都是玉米碎粒,糧種的部分可以下了大功夫。

更何況,長安在北方,皇族已經是典型的南方了,這裡的空氣溫度,濕度都遠高於北方。但這傢伙的玉米保存的比李元興用了許多後世技術的都好。

專門派人去檢查了他作為糧倉的山洞。

不知道他用了多少代,多少年,整整挖空了兩座山,將許多原始的山洞聯接在一起,防火,防水,防潮。而且還有自然的通風與降溫條件,最厲害的是,他連老鼠都防住了。糧倉之中,有許多當地人都不認識的果子,還有許多樹枝,草之類的東西。

那傢伙有一句經典的理論:一粒糧食被浪費了,都能讓心痛一天。

所以,保護他的糧食,這是才他花空心思去研究的。

一千萬石糧食,雖然大部分是土豆,少部分是玉米,只有不到二十萬石是米。這其中的理由更簡單,什麼產量大這位種什麼,紅薯的種子他還沒有弄到,如果弄到的話,他肯定種的更多。

是個人才,不過李元興眼下還顧不上他。

隋京杭大運河在後世幾乎消失,但現在卻派上了大用處。強行在嘉興段開一道口子,直接引入杭州灣,就是後世錢塘江里,並不是一件難事。

「是不是要考慮災後重建的問題了?」

武曌看李元興在思考,走到近前來問道。

「重建?」李元興笑著搖了搖頭:「為什麼要重建?」

「為什麼不重建?」武曌反倒是不明白了,那麼多百姓家園盡毀,不重建要怎麼過活。

李元興拉過地圖,指著地圖上說道:「你看,那時的長江,只有兩個湖與長江有直接的連接。大唐的長江,卻有三大湖,以及幾十個小湖與長江有著直接的聯繫,也就是說,這些湖就有著足夠的泄洪能力。」

「沒錯,如果不是這些湖,按這麼大的水流量,怕是幾個州城少說也要死幾十萬人。」

武曌認同李元興這個說法。

「水量就那麼大,所有地方都擋,自然就會衝破堤壩的。眼下,趁這個機會,讓長江回歸自然,不需要堤壩。只是在幾大州縣的地方,為建立江堤。我認為,這樣的話江堤可以擋住水,而多餘的水就會湧入幾大湖區。」

李元興在地圖上直接畫著。

按李元興的標註,湖區的面積是大唐原地圖的三倍。甚至是後世的十倍都不止。

「這麼大的範圍,那原先的百姓怎麼辦?」

「很簡單,一部分漁民想留下的,你知道湖區有住船的說法。就住在船上,每個大湖區都有幾個很特別的碼頭,無論是雨季,還是枯水季都可以使用的碼頭。這些碼頭就會變成湖區的特別商業區。」

李元興講著,武曌慢慢的聽明白了。

大唐根本就沒有那麼大的人口密謀,給大自然留下更多的空間,洪水來的時候,大自然就會解決洪水的問題。

強行建堤壩,無論是怎麼建,無論多高明,總有一個極限,當超出這個極限的時候,那時的水災就不是小災了。

可所有的水有幾個湖區分流,再大的水也不會有問題。

李元興介面又說道:「我以前想過,黃河可以借小浪底那裡,形成一個半人工,半天然的湖區。這也是為了考慮雨季的問題,只是那個工程量太大了。眼下,長江這裡許多地方都有著原始的湖區,將湖區擴大卻不成問題。」

「船呢?」武曌又問了一個問題。

李元興笑了笑,自信滿滿的笑著。顯然他已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了。

雨依然在下著,而且越下越大。

這幾天來,櫃爺的表情越來越嚴肅。江水又漲了三尺的消息報上來的時候,櫃爺竟然重重的嘆了一口氣。這是櫃爺到大唐以來,頭一次嘆氣。

不抱怨,這是櫃爺給唐軍的條例。

大唐男兒沒有什麼抗不過去的,所以絕對不能抱怨。可櫃爺自己卻是嘆了一口氣。

李神通當下就過來:「皇叔莫愁悶。各州縣都有上報,雖然有些田被水泡了,但水稻這東西怎麼也還能撿回來一次。現在,除了上游有一處決堤之外,再沒有什麼過大的危險,幾大湖區是死了些人,可最近四天以來,再沒有什麼村子被淹的消息傳過來。」

李神通這是在安櫃爺的心。

他其實並不知道櫃爺為什麼而嘆氣,只當是為了大雨,為百姓吧。

李神通繼續講著:「糧食不差,南洋那邊至少還可以再調來三千萬石的糧食,所以也不會有人餓死。這運河再有最多一天,就可以放水了,到時候看看江水會不會降下去。」

櫃爺點了點頭:「上下都辛苦了,再堅持幾天。」

「這是我等的職責所在!」李神通回了一句,又回去繼續忙碌了。

李元興卻是知道櫃爺為什麼嘆氣,靠近櫃爺輕聲說道:「這水不小,比那次大多了。可那次有多可怕,所以還是人把自己害了。」

李元興說的已經很直白了,長江不同於黃河,黃河那是動不動就改道,根本沒有個譜。那一年有些洪災都不會讓人意外,在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地點有洪災都可以說是正常的。

但長江不同,長江後世的大水災,真正的原因是人。

圍湖造田、長江邊上都敢修高堤,然後造住宅區。要知道大唐現在正常情況下長江上游的江面最寬有一公里還多,長江入海口差不多有二百多公里寬。

聽李元興開口,櫃爺也說話了。

「太湖,那個時候有四十四億立方米。最近幾天,丫頭有笨辦法測算了一下,保持估計太湖眼下的水量已經達到了四百億立方米,而且照眼下的情況看,就這樣的雨,再下三五天,縱然沒有那泄洪運河,太湖也能再存些。」

「不知道這次大水,會不會影響到大閘蟹!」李元興突然說了一句不著邊的話。

櫃爺愣住了,轉而笑著搖了搖頭:「要等中秋了。」

「誰第一個吃這東西?」李元興這麼問,純粹是打差,為了就是不讓櫃爺再去想那些無用的事情,既然來到大唐了,後世的許多也沒有必要去揪心。

誰想到,櫃爺還真的知道:「傳聞,那位叫巴解。」

巴解是誰?李元興也懶得去想了,眼下這麼大的水在李元興與李嵐姍當時看來,不死上幾萬人這都不叫個災,可眼下大唐這邊官方記錄的,所有的州縣回來起,包括失蹤的,已經沒有找到的村子,也才剛剛過千人。

還有可能,這些失蹤的人有辦法自救,說不定還能活著回來。

次日,大幹了幾天幾夜的八十萬人,真的挖出一條一丈三深,差不多十丈多寬的運河來。按這個深度,五百噸載重的大船,可以直接在這裡航行。

堆放了足有一噸的炸藥,連綿的爆炸聲之後,太湖一條河堤被炸毀。水直接就湧入了京杭大運河蘇州段一處專門加修的河段之中。然後順著京杭大運河,向著杭州涌去。

可繞過嘉興之時,這裡有一個足有一公里直接的人工湖。

原本這裡的設計是一個分叉的水路,可許多工匠都認為,水會直接涌到杭州城,萬一河堤擋不住了,這就是極大的麻煩,所以在這裡修了一個人工湖,作了一個緩衝之後,然後再分流,又給杭州這邊的運河加了臨時的水壩,水就從嘉興西南直接轉了個彎,直衝杭州灣。

有多大的雨,多少水也不可能讓大海的海平民上升多少。

身在金陵城、鎮江城的幾個官員就站在大雨人,就站在江堤上,所有人的視線都盯著了那立在江水中的石像上。

立石像,原本就是敬河神,也是古代測量水位的一種方法。

那石像,眼下僅僅只是看到一個頭頂,隨時都有沒過石像頭頂的感覺。

半個時辰過去了,水位似乎又漲高了一些。

許多人的心都沉下去了,開了一條運河,花了這麼大功夫,竟然沒有起作用。

卻有個老者說道:「這大江、大湖,你當是自家的水桶,開個口子就能下去幾尺的水?」話是這麼一個話,可依然讓人不怎麼安心。

根據李元興所教的辦法,空地上擺一個盆,然後測量降水量。

有專門的人去看。看過回來臉色很難看:「今天的雨,比昨天大。看這天,至少還要再下個三五天不成問題,有一個睛天,也能讓人心裡寬些!」

「看,看到眼睛了。」

什麼眼睛,許多人當下也沒有理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