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三十九章 大金牙劉備

帝國劇院的首演得到了空前的成功,整齣劇目有著太多的讓人難忘的場景,若是按照商業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自然應該是連續公演,不過劉宏卻最終讓其成了絕唱。

當知道這一消息後,觀看過的人們既覺得悵然若失,可是卻又覺得應該如此,前往觀賞的學者,名士則紛紛撰文,來抒發他們的感慨,而孔融這個已經在雒陽文名鵲起的新一代文人領袖更是直言從孝武皇帝時代以來,帝國無數的士兵在西域為了保護那些小國不受到野蠻游牧民族的奴役而戰死,可是帝國最終換來的卻是背叛和出賣,孔融甚至公開宣稱,帝國應當對西域各國進行『教化』。

相對於孔融溫和的言論,陳琳就沒這麼好說話了,他在『大漢』上尖銳地指出,帝國正是過去對於西域各國太過寬容,才導致了其反覆無信,帝國忠勇的士兵在西域流的鮮血可以說是毫無價值,如果帝國要避免類似的情況發生,就要將西域各國編戶齊民,納入郡縣制的行政版圖,而非只是名義上的屬國。

當陳琳和孔融先後在報紙上發話以後,年紀在二十到四十左右之間的年輕文人群體開始集體爆發,一同在雒陽各類報紙上附和這種論調,支持帝國對西域展開軍事行動,而這時太學裡一批以參謀為副業的太學生更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闡述了西域對帝國的重要性,要使草原上野蠻的游牧民族永遠無法對帝國造成威脅,那麼帝國就必須擁有西域,這樣帝國可以全面對草原進行封鎖,將那些野蠻的游牧民族困死在貧瘠寒冷的草原上。

這幾年來,帝國雖然沒有和鮮卑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但是長城一線囤積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四十萬,雖然這其中真正的軍團只有六萬人,但是那些從本地招募的戍卒,其對鮮卑人的憎恨足以彌補他們在訓練方面的不足,依託長城一線新修建的混凝鋼筋堡壘,帝國目前已經徹底斷絕了鮮卑人向帝國大規模進攻的可能,但是在帝國內部,劉宏卻始終讓人們感覺到鮮卑的威脅,而報紙上也時常會刊登鮮卑人在邊境的暴行,雖然這些暴行的對象是那些依附帝國的部落,而且未取得帝國的戶籍,可是在長城以南帝國的輿論和宣傳中,他們都是受害的帝國子民。

當然對於宣傳而言,全都是一樣的聲音未免過於單調,有時候爭論才更能煽動起人們的情緒來,因此即使沒有某些儒生的言論,劉宏依然會派人挑起爭論的話題。

就在孔融,陳琳他們撰寫的文章登報三天後,一些認為帝國應當以『仁義』為本的儒生投稿反駁他們的觀點,在他們看來,帝國過去保護西域免受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奴役,乃是仁義之舉,因此那個時候帝國自然會得到西域各國的擁護,而之後西域各國會反叛,乃是因為帝國沒有施行仁義。

可以說這些儒生的觀點乏善可陳,就和過去他們的前輩一樣透著一股陳舊腐爛的氣息,原本作為總編撰的陳琳和孔融自然可以對這些文章不屑一顧,直接扔到紙簍里去,不過陳琳只是記著劉宏曾經的一些指點,而將這些文章放到了最醒目的版面上,至於孔融,他只是認為不該因一己喜好而廢人言論,同樣也將投到他那裡的文章上報了。

於是帝國自從發展報業以來,一場規模最大的輿論戰開始了,兩種對立的對外觀點,代表了整個帝國的人們看法,一直以來對外強硬派都不是帝國的主流思想,甚至以往帝國對外發動戰爭,要麼是匈奴這些游牧民族實在欺人太甚,要麼就是如孝武皇帝這樣的強人政治,而大多數的平民百姓對此則沒有什麼發言權,不過從總體上來講,那些『仁義』的思想更深入人心一些。

即使劉宏登基以後,採用了種種手段,但是對外強硬的鐵血派的主力仍舊和過去一樣,存在於軍隊,官僚和某些豪強中,至於帝國人數最多的平民階層,則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而這並不是劉宏想看到的,他並不希望以後帝國軍隊出征時,帝國的百姓是以一種看熱鬧的無所謂心態,他需要借著戰爭來凝聚整個帝國的人心,讓國家觀念深入人心。

就如同報紙雖然可以最大限度的廣泛影響到認字的『知識分子』,可是對於平民百姓的影響則沒有那麼大,至少在教育普及以前,能夠影響到平民百姓的還是口口相傳的方式,不過只要掌握了『知識分子』的大多數人,那麼也就等同於掌握了對平民百姓的影響力。

處於建章宮內的劉宏一直都關注著這場輿論戰,但是他卻沒有讓帝國官方出面干預,他希望這種輿論戰還是以文人之間的方式分出勝負,大家都靠文章來說事,看看誰更有道理。

原本正在布置西域情報系統的賈詡,對於這種文人間的無聊論戰並不感興趣,不過當那些儒生鼓吹起『仁義』的時候,於是賈詡這位原本歷史上無視蒼生的毒士大人,如今帝國密諜司的情報頭子終於忍不住心裡升騰的怒意,憤而出手了,他將整理的歷年帝國在西域和長城邊境的傷亡數字和漢人生存狀況的報告發往了各家報社。

和賈詡一樣,跟在劉宏身邊受到熏陶的荀彧,也做出了和賈詡近乎同樣的事情,只不過他是在得到劉宏的允許後,進入了南宮存放過去資料文檔的藏館裡,調閱了大量帝國和西域之間的交流文獻後,列出了一份詳細的數據單,以證明在過去的時間裡,帝國根本沒有對西域進行過所謂的奴役,西域各國每次進貢的物品還沒有帝國回賜的十分之一多,而西域各國在被匈奴等游牧民族控制的時期,交納的稅金則百倍,千倍於他們向帝國的進貢,而這些稅金最後都被匈奴和游牧民族用來武裝軍隊,屠殺漢人,除此以外,這位看上去年少英俊,溫潤如玉的少年還將西域各國從孝武皇帝時代殺死帝國使節的記錄全都單獨舉了出來,如果不考慮帝國對西域的統治,這些報告足以讓每一個人對西域各國充滿憤怒。

當輿論戰開始以後,劉宏也沒有袖手旁觀,他不但默許了賈詡和荀彧的行動,同時讓名下的印刷工坊大量印刷由蔡邕改編帝國劇院首演劇目的劇本,讓一百年前那段蕩氣迴腸的故事在最短的時間裡在帝國各地擴散,而這本最後被取名為《大漢英烈傳》的小說在劉宏完全放棄盈利的情況下,以極其低廉的價格賣出,由於有著首演後那些影響力極大的豪強,官僚的鼎力宣傳,首印的五萬冊普版幾乎是一上市就賣光了,那些地方豪強甚至數千本一買,說是回去以後,見人就發一本,讓所有人都知道帝國軍隊的威武勇烈。

由於《大漢英烈傳》作為小說,而且是劉宏的御用文人加工創作,裡面自然加上了虛構的情節使得整個故事更加蕩氣迴腸,同時也夾雜了某些劉宏想要推廣的『私貨』觀點,不過這樣一來,《大漢英烈傳》作為說書的形式則更加精彩。

說書這個行當,在帝國出現未久,不過卻很快就風行了起來,一開始是那些中小富戶或是中下級的官僚和軍官在酒肆茶樓讀報,多少帶有某些炫耀,和博取別人敬仰的味道,不過很快就有精明的人從中看到了好處,於是一些人便專門購買報紙,每日在酒肆茶樓給人讀報,同時收取一定的報酬,由於報紙發展的一開始,劉宏就注意到市民消費這一塊,因此雒陽各家報社都會專門僱人寫些傳奇故事,而劉宏名下的『千古』更是以連載長篇故事而聞名,時間長了,一些有著語言天賦的人便發明了說書這種形式,如今雒陽各大酒肆茶樓里,哪家沒有鎮場子的說書先生,便稱不得好。

而劉宏所謂的官方不干預這次論戰里,並不包括這些民間的手段,至少雒陽各大酒肆茶樓的說書先生,幾乎是一夜間全都改說《大漢英烈傳》,順帶每次開講前讀一下賈詡和荀彧提供的資料。

內閣省對於劉宏的舉動,也隱約知道一些,楊賜等人雖然認為這樣做不夠光明正大,可他們也不太喜歡那些總是喜歡跳出來唱反調的儒生,帝國從來就不缺這些『攪屎棍』,打著『仁義』的旗號佔據道德制高點,然後指手畫腳,如果你不按他們的調調,你就是有違聖賢教誨,不過這些人從來都不成氣候,反正從來都是當笑話看,如果能看到他們吃鱉,楊賜等幾位宰相也是樂得看戲,可以說在劉宏的潛移默化下,幾位宰相也多少變得不厚道起來,但是想想這幾位都是成精的人物,說不準本來就是不怎麼厚道的人物。

當輿論戰轟轟烈烈地開始以後,太學迅速地成了『強硬派』的大本營,由於劉宏不准許細柳營摻和到這件事里去,於是細柳營的軍官往往會在停訓日去太學參加那些太學生組織的活動,當然他們更多是去參加『大風』和『文淵』的活動。

「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蠻其體魄。」成了太學最風行的一句話,由於帝國本就殘存著尚武的風氣,在劉宏這幾年的宣傳下,太學成了軍隊以外,武風最熾烈的地方,各地上雒求學的青年不管原來的身體多孱弱,又或者是受到『仁義』多年的熏陶,總是會在最短的時間裡完成蛻變,不但身體變得強健,精神旺盛,同時也充滿了積極的銳氣。

昭武元年以後,太學生甚至自發邀請細柳營的同齡軍官,一起談文論道,比武較技,以促進各自的學業,作為帝國日後的精英,他們雖然專長的領域不同,可是也有著相同之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