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二十三章 戰爭:不擇手段。

雒陽城外,一處隱秘的莊園內,南華帶著手底下的方士們將青州運來的海鹽精鍊以後,在裡面摻入起他們過去煉丹時用的鉛汞,當然混入食鹽里的量絕對不會被人發現。

如今整個帝國的科研體系在劉宏的規划下,分為了三部分,最大的自然是太學這所帝國類似後世綜合大學的最高學府,裡面的學者分為各個院所研究百家學問,在總結了帝國之前一千多年的知識體系,再參照劉宏給出的他所記得的小學到高中部分的數理化等資料以後,目前帝國的學者們已經編出了一套完整的基礎學科教育體系的書籍,不過眼下市面上普通人可以購買到的也僅限於初中以前的書籍。

在太學裡,帝國各地的學者只要通過審核就可以在太學擁有博士或教授的稱謂(全是古代就有的稱謂),可以得到朝廷撥下的專門款項用以進行研究,而眼下這一政策只對百工以及實用技術類的學者開放,至於眾多研究儒學經義的學者則享受不了這個待遇。

而依託太學的太研院,則是聚集帝國頂尖的學者和工匠,按照劉宏的一些構想進行需要長期投入的項目研究,同時擁有最嚴密的防護力量。

而太學和太研院以外,便是屬於劉宏私人工坊名下的研究院,這裡面大多數是在研究一些利於立刻轉化為實質性生產力的技術,當然除此以外,這些地方有時也會進行一些不方便外人知道的事情。

在原本歷史的軌跡里,南華應該作為張角傳說中的師父而存在,但是當劉宏在建寧三年以後發布的徵召方士令中,這位年近四旬的方士出現在了劉宏面前,由於沉溺於各種丹藥學中而忘了本名的他以南華之號在劉宏手底下的方士中和左慈,于吉並稱三仙,三人各有所長,但是南華的性格最為陰鬱而且狠辣,喜歡進行活體研究,以測試各種開發的藥劑,對此劉宏並不以為意,反而為南華提供了大批外族奴隸以供給他進行試驗,為此南華成了他手底下進行在帝國傳統里被視為各種不人道醫學研究的頭號方士,而和南華一起的那些方士也多少在精神方面有些偏執,可以說在這處莊園里進行醫學研究的方士全是漠視生命的冷血者。

很快數千斤的鹽裡面全都混入了微不可查的鉛汞物,對此已經熟門熟路的一眾方士做得已經頗為利索,對他們來說將海鹽精鍊以後混入這些東西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作為研究丹藥出身的南華當然知道鉛汞對人體的壞處,不過他不是個喜歡尋根探底的人,這些食鹽天子究竟要用在什麼地方,和他並沒有太大關係,他所關心的只是這個月的奴隸什麼時候到,他研究的幾方葯,都需要臨床觀察,進行活體試驗。

在南華所在隱秘莊園里的醫學用奴隸,基本上大多都是被南華等一批方士用於感染常見的傳染病後,然後試驗各種藥劑,以便開發出各種用於治癒傳染病的藥方,當然也有個別幾個心裡近乎變態的方士會進行不人道的研究,對此劉宏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雖然他不喜歡這種行為,可是看在那些方士為帝國貢獻了可以拯救無數人性命的藥方上,他最多只是讓南華告誡他們不要把人命當玩具玩,他們的研究最起碼得對帝國有益處,否則他不介意清理掉他們。

夜晚,南華所在的隱秘莊園外,劉慶征帶著自己的人將那批販去草原的食鹽裝上了隨行的車輛,作為帝國密諜司的一名探子,劉慶征以商人之名在草原和帝國兩頭跑已經將近五年,同時也是鮮卑人相信的為數不多的幾個商人,一直以來都是鮮卑人食鹽布匹的供應商之一。

半個時辰後,數千斤食鹽都上了車,劉慶征不敢停留,帶著手底下的人趕著車隊離開了莊園,去不遠處的一處村莊落腳,然後將這批食鹽和其他物品販到草原去。

這些加入鉛汞的食鹽貿易,帝國已經通過所屬的密諜司培養的商人密探秘密進行了兩年多時間,通常都是錯開來進行,像劉慶征他們並不是每一次都販賣毒鹽,往往是三四次裡面輪著一次,而販賣的對象也不盡相同,當然鮮卑人絕對是其中的大戶,其他如高句麗,三韓,扶余,凡是帝國長城圈以外的國家都在這種貿易中,加了鉛汞的食鹽,在五六年里是無法察覺其危害的。

兩個月後,劉慶征帶著自己的商隊經過幽州後,從玄菟郡進入了高句麗國,他將在這裡和鮮卑人進行貿易,雖然帝國封鎖了長城,拒絕和鮮卑人進行互市貿易,但是卻沒有停止和高句麗,扶余這些國家的貿易,帝國的商人依然可以進入這些國家,當然能夠去做關外貿易的商人大多都要通過密諜司的調查,不然的話不管你以前背景有多深,也照樣不行,若是羅咯羅嗦不配合的話,密諜司可以隨時給你扣上一頂裡通外國的帽子,誰也救不了你。

在朝廷明令禁止和鮮卑人全面的貿易以後,幽州原本的一些商人曾經不服從這條法令,私底下和鮮卑人進行貿易,並且輸出了極少的精鐵,結果被密諜司上報雒陽以後,劉宏直接以叛國罪讓幽州的羽林軍團將這些商人連同有關的所有地方豪強以及官吏全部株連,用血淋淋的人頭告誡了帝國的商人,不聽從朝廷的命令將是怎樣的下場,從那以後帝國和鮮卑接壤的邊境線上,貿易絕跡,沒有人敢拿自己和家族的性命冒險。

在高句麗,像劉慶征這樣的帝國商人,多半有官方背景,只不過進行毒鹽毒茶貿易的是密諜司的人,進行地形和情報搜集的則是樞密院的人。

高句麗,原本是朝鮮的鄰國,自從孝武皇帝滅朝鮮以後,便將其置於玄菟郡的管轄,由於遠離帝國本土,一直以來都是時叛時降,大體上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樣,帝國強盛時安分守己,帝國衰弱時就趁火打劫,孝桓皇帝時期,曾經跟著鮮卑人一起入侵帝國邊境,抄掠邊民,再次背叛了帝國,不過自從建寧二年玄菟郡守將耿臨打敗了他們的入侵,斬首兩千級以後,這個無信的牆頭草國家就再次請求歸屬玄菟郡管轄,當時劉宏出於鮮卑未除的考慮,接受了高句麗的歸降,不過在他自己的計畫書里,高句麗被列上了消滅目標之一。

事實上,帝國東北方向的高句麗,扶余等國為帝國和鮮卑之間製造了一個軍事緩衝區,雖然帝國對鮮卑進行了最嚴厲的經濟制裁,甚至發出了等同於全面宣戰的通告,但實際上帝國軍隊的活動範圍僅限於長城一帶,而檀石槐在損失了一萬五千士兵以後,暫時無力發動對長城防線的進攻,只能將注意力放在了扶余和高句麗等國身上,不過由於去年慕容平在撤退時,進入高句麗大肆劫掠了一番以後,讓高句麗和扶余都是對他們保持了十二分的戒備,讓他無從下手,於是造成了表面上的和平。

當然這一切局面都和劉慶征無關,他所在意的不過是和鮮卑人的交易能否順利完成,在高句麗的都城內,劉慶征有著自己的宅子,以便和那些鮮卑商人聯繫。

三天後,劉慶征見到那個時常和他做買賣的鮮卑商人,一個漢名叫鮮於超的矮漢,由於劉慶征和鮮卑做了近六年的生意,在鮮卑人心裡也算是信得過的那些商人,因此有時候他們也會提些犯禁的買賣。

鮮於超喝著酒,一邊尋思著該如何說服劉慶征,他是檀石槐手下的心腹之一,專門負責和漢國商人進行私底下的貿易,自從盧植來了幽州以後,就查禁鐵器買賣,本就讓他們的武器供應緊張,去年和南匈奴的一場大戰更是消耗了他們不少箭矢,而漢國天子全面封閉長城,禁止貿易更是雪上加霜,如果不想辦法弄到足夠的精鐵,恐怕用不了幾年,鮮卑的大軍就會失去其原本的威力。

鮮卑為禍帝國的孝桓皇帝時代,蔡邕曾上疏云:「自匈奴遁逃,鮮卑強盛,據其故地。稱兵十萬,才力勁健,意智益生。加以關塞不嚴,禁網多漏,精金良鐵,皆為『賊』有。漢人逋逃,為之謀生,兵利馬疾,過於匈奴。」直接就點出了鮮卑之所以強於過去的匈奴,便是他們學習帝國的典章制度,用漢人做謀士,從而有了嚴密的組織,而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擁有了精鐵打造的兵器,帝國原本在軍事裝備上的優勢被縮短,才讓鮮卑成了心腹之患。

檀石槐作為鮮卑的雄主,當然明白精鐵對自己的重要性,沒有精鐵輸入,就沒有鋒利的武器,從而也就失去了向漢國挑戰的資本,他原本讓韓遂去漢國,向漢國天子低頭,也就是出於這個目的,只不過他沒有想到漢國天子和以前的漢國皇帝完全兩樣,不但拒絕他的歸降,更是殺了他派去的整個使團,要知道那裡面有不少都是精通漢事的人才,漢國天子這一手等於殺了他的謀士,削弱了他的力量,對此檀石槐雖然深恨不已,可是也只能吃下這個暗虧,這一次他派鮮於超來高句麗,除了購買食鹽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另外就是想要從劉慶征這些漢國商人手裡弄到精鐵打造箭頭,鮮卑騎兵本就強於騎射,可若是用的骨箭,威力就先去了一半,遇上漢國的披甲騎兵則更無勝算。

酒席間,劉慶征看著低頭飲酒,不聲不響的鮮於超,就知道這個鮮卑蠻子一定在算計著什麼,不用想他也知道這蠻子一定是想讓他弄些精鐵賣給他,鮮卑以前的精鐵來源主要便是帝國邊境的那些走私商人,現在這些走私商人給天子殺了大半,剩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