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巍巍護國 第九十三章 袁世凱稱帝

而在這時,在北方,擁戴袁世凱為皇帝的鬧劇也在一幕幕上演。

1915年12月7日,北京及各省投票推戴一律告竣,上報參政院,並推定參政院為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

12月11日上午9時,舉行解決國體總開票。各省國民代表共1993人,贊成君主立憲票正好1993張,沒有一票反對,也沒有一張廢票。各省的推戴書上一致寫著:「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並以國家最上完全主權奉之於皇帝,承天建極,傳之萬世。」

當場楊度和孫毓筠提議說:「本院前由各省委託為總代表,尤應以總代表名義恭上推戴書。」秘書長拿出準備好的推戴書當眾朗讀,要求袁世凱「俯順輿情,登大寶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經綸六合」。參政全體起立,一致通過。11點半,在歡呼聲中散會。

當天中午,袁世凱接到推戴書,立即發回,並申令「另行推戴」。

他首先表示:「查約法內載民國之主權,本於國民之全體,既經國民代表大會全體表決,改用君主立憲,本大總統自無討論之餘地。」「惟推戴一舉,無任惶駭。本大總統從政垂三十年,……上無裨於國計,下無濟於生民,追懷故君,已多慚疚,今若驟躋大位,於心何安?此於道德不能無慚者也。制治保邦,首重大信。民國初建,本大總統曾向參議院宣誓,願竭力發揚共和,今若帝制自為,則是背棄誓詞,此於信譽無可自解者也……望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等熟籌審慮,另行推戴,以固國基。」

下午5點,參政院再次開會,孫毓筠等提議說,此事既屬全國一致,元首亦未便過拂輿情,理應由本院以總代表名義呈遞第二次推戴書。眾贊成。

秘書廳僅用15分鐘就擬成2600餘字長文,參政院繼續開會,眾人對推戴書均無異議,乃於當晚進呈給袁。在這個推戴書里,稱頌袁有經武、匡國、開化、靖難、定亂、交鄰等六大「功烈」。文中說:「前此之宣誓,有發揚共和之願言,此特民國元首循例之詞,僅屬當時就職儀文之一。當日之誓詞根於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於民國之國體。國體實定於國民之意向,元首當視乎民意為從違。民意共和,則誓詞隨國體而有效;民意君憲,則誓詞亦隨國體力變遷。今日者,國民厭棄共和,趨向君憲,則是民意已改,國體已變,民國元首之地位已不復保存,民國元首之誓詞當然消滅。凡此皆國民之所自為,固於皇帝渺不相涉者也。」固請袁世凱稱帝。

12日一早,袁世凱申令說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予之愛國,詎在人後?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刷新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於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為謙讓,實因惴惕文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子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為了「救國救民」,只好當皇帝了。

(這麼看來,袁世凱稱帝,當然是他要負主要責任,但是其他的,當時參議院,各省督軍,難道不應該負責任嘛?

舉國一致擁戴,明言反對者,就僅僅孫文等流亡在海外國民黨人。

暗中反對,就僅僅段祺瑞、馮國璋、梁啟超等北洋勢力。

如此環境,即使是一個穿越人士,也難以把持得住啊。所以,梁啟超等人行為十分可惡,要知道,其時他已經掌握了中國進步黨,他也是中國進步黨黨魁,奈何不在參議院中反對呢?)

在12月20號,原重慶軍政府督軍熊克武、民政廳長楊庶堪紛紛秘密回到重慶,被楊興安排在宣慰使府後,當即商討討伐袁世凱。

熊克武看起還是那樣威武,其氣勢未因這兩年流亡海外而有什麼改變,至少外表上看起是這樣。

而楊庶堪確顯得文質彬彬,待著一副金絲眼鏡,顯得是那樣一絲不苟,遠遠看上去,如一個教師無二。

熊克武、楊庶堪被引入密室後,楊興顯得有點尷尬,當即迎上去,一陣寒暄後,當即提出,「兩年前自己只是自保之策,實在不應鳩佔鵲巢,現在熊將軍與楊先生回來了,那麼就請兩位領導四川人民討袁大業吧。」

聽到這裡,整個會議室顯得特別沉重,大家也彼此聽到對方的呼吸聲。

而在這當口,朱三民、何二川、潘文華等人已經手摸到掛在腰間的槍套。

本來心裡有點不快,想不到楊興居然先下手為強,自己一到竟然提出這個請求。雖然對楊興不滿,但一路下來,看到公路蜿蜒崎嶇,看到道路上來來往往的自行車與汽車,聽到那些自行車乃重慶自行車廠自己製造的。看到來來往往的輪船,以及看到拔地而起的現代廠房。這些,可是在沿海地區都沒有的盛況啊。

雖然不滿,但毫無疑問,在這兩年,楊興讓川東走上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更為重要的,現在討袁大業方興未艾,若是自己取代楊興地位的話,不但所部定然不服,而且定會導致討袁大業分裂,一聽楊興如此說,原來面部肌肉緊繃的熊克武大笑,隨後搖搖手道:「征東老弟啊,萬勿如此。兩年前我部兵敗,實在是大勢如此,若不是老弟從北面南下,我第五師將士定會被袁軍殘殺殆盡,而老弟你率部進入渝州,至少保全第五師將士性命,可以說老弟你不但無罪,而且還有功。」

楊庶堪現為中華革命黨(孫中山在二次革命後整編的)四川主盟人兼任政治部副部長,要知道,在他們眼中,熊克武與自己不是同一個派系,熊克武是黃興之南洋派,而自己這幫人是孫中山之嫡系。

為了抗衡南洋派,他們可是早做打算,如果能夠爭取到楊興,並且加以控制的話,這無論如何對革命黨是一個非常好的鼓舞。

但若是讓熊克武掌握到權力,那對已經衰落的黃興南洋派,就不好對付。

想不到楊興來這手,當即也出面攔住道:「征東啊,還是你干啊。只有你才能團結川東各軍啊,況且這兩年,川東建設頗有聲色啊。表方兄,看我們保路運動幾年,四川一寸鐵路,一寸公路未建,想不到征東上任不到兩年,重慶順慶等地都建立起完善的公路網路。這一次返川,沿途看到數艘我川人的鐵船,看到數輛我川人的卡車,看到數十家工廠,還以為在日本呢?」

張瀾也豎起手道:「征東啊,還是由你指揮吧,雖然你年輕,從事革命時間也沒有熊將軍等人長,但是這兩年成就,還有誰因為你年輕而輕視與你。」

盧師諦、張森楷、王瓚緒、程鵬、楊森、潘文華、喬毅夫、但懋辛、朱三民、何二川、呂超、石青陽等人紛紛請求楊興不要推辭,領導大家干吧。

既然大家一致推薦,楊興也當仁不讓,將這幾天討論的討伐袁世凱方略拿出來後,熊克武、楊庶堪也沒有提出意見,當即決定在婚禮這天宣布討袁。

會後,李家鈺向楊興報告同盟會四川成員在海外流亡情況。

在流亡到日本後,孫中山與黃興兩人就二次革命失敗原因發生激烈爭執,孫中山認為主要是因為黃興不聽領袖的,導致二次革命錯失良機。

而則認為,孫中山太盲動了,太不講策略了。

如此之下,兩人關係不能調和。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建中國革命黨,要求所有成員向自己宣誓,絕對服從領袖。

而黃興毫無疑問的認為這個違背同盟會組織原則,再加上與孫中山發生激烈爭執,堅決不從。隨後流亡南洋,其支持者組建歐事研究會。

而四川革命者,則分為兩派,一派以熊克武為首的九人團,其成員包括熊克武、但懋辛、李蔚如、喻培棣、余際唐、張沖、吳秉均、劉光烈、龍光等九人,他們大多數在二次留學高潮的時候,留學日本,大多數厲行革命,與黃興走得很近。

如熊克武,在二次革命失敗後,在東京檢討過程中,先是被楊庶堪、謝持等人認為,從重慶府庫中帶出了10萬大洋,要求充公。

後來在孫中山建立革命黨後,勉強加入革命黨,但隨後立馬跑到南洋,成為南洋派。

而以謝持、楊庶堪、盧師諦、黃復生、呂超等人為主,則成為實業派。在1905年,成立於四川大學。

由於工作關係,這些人除了盧師諦、呂超外,多是秀才出生。也與孫中山走得很近。

就像這次在東京,孫中山異常倚重謝持、楊庶堪、盧師諦等人。在這次革命黨人在東京討論的時候,謝持、楊庶堪就曾經將所有責任推給熊克武,並且遇人就宣稱,熊克武從重慶帶出10萬大洋。

這可在當時流亡海外,衣食無著的革命黨人中引起轟動,大家紛紛要求熊克武將這個錢拿出啦,以作為革命經費。

於是,大家在東京吵來吵去,勢同水火,最後還以熊克武出走南洋而告終。

在這次返回川省過程中,大家在香港相遇,盧師諦、石青陽等人無錢返回川省,這還是熊克武資助的。

雖然資助歸資助,但是石青陽等人根本不買賬,黨同伐異嘛,你是黃派,我是孫派,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