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 蘇俄軍火坑您沒有商量

蘇1939式37毫米(1.5寸)高射炮,射速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打下的敵機最多,很受志願軍官兵歡迎。但是炮彈供應不足,儘管把國內蘇式裝備中20個師的37毫米高射炮彈調運到朝鮮,仍然供不應求,這是停戰前唯一沒能按規定基數配齊的炮彈。1954年中國將這種高射炮仿製出來,定名五四式高射炮。蘇軍在戰後的1947年研製出了В47雙管37毫米高射炮,但是它的圖紙沒給中國。後來中國自行研製的雙管37毫米高射炮於1965年定型,稱為六五式高射炮。

蘇德戰爭前,蘇軍裝備了1937年定型的45毫米反坦克炮。但在戰爭初期的使用中,發現這種炮無法擊穿德軍坦克前裝甲板(70毫米)。於是,蘇聯1943年又研製出57毫米反坦克炮(ЗИ2型)。隨著德軍不斷推出新型坦克(虎式、豹式重型坦克和斐迪南自行火炮)並投入戰場,蘇聯也在1942年研製出76.2毫米加農炮(ЗИС型),在反坦克作戰中效果良好。重型加農火炮需要牽引,在戰場上機動性能差,而在履帶車底盤上裝設固定的重型加農炮成為自行火炮,其優越性就充分顯示出來了。1942年以後,蘇軍陸續裝備了122毫米、152毫米、100毫米、85毫米自行火炮,支援坦克和步兵作戰,戰果優異。對這種武器,二戰中中國譯名為自動推進炮,劉伯承譯為自行火炮,台灣稱為自走炮,都是指履帶車上的固定火炮。蘇式57毫米反坦克炮,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使用中戰果不佳,因為遠距離使用這種反坦克炮的戰機少,又需要牽引機動,在近距離作戰還不如國產的五七式無坐力炮。但蘇聯在提供給中國的60個師的武器中,仍然將這種炮作為制式武器編入獨立反坦克炮營。中國按蘇聯的圖紙生產,於1955年仿製出來,定名為五五式。不久以後,中共決定改用蘇式76.2毫米加農炮取代。

76.2毫米加農炮(60個師的裝備中每個炮兵團裝備1個營,12門)在朝鮮戰場上可用為炮兵群中的制壓、支援火炮,射速快,較受歡迎。中國於1954年仿製出來,定名五四式加農炮。但這種武器也是蘇軍淘汰的。蘇聯在1948年研製了一種新型85毫米加農炮,重量輕,性能優越,取代了二戰中的76.2毫米加農炮。1955年蘇聯才將新型加農炮圖紙給中國,中國1956年仿製成功,逐漸取代了76.2毫米加農炮。1957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130毫米和152毫米加農炮圖紙,中國1959年仿製出來,稱為五九式加農炮。

蘇聯的1937式82毫米和107毫米迫擊炮、1938式120毫米迫擊炮,都提供給中國,並用在了朝鮮戰場上。此前中國可以生產60毫米和82毫米迫擊炮,太原閻錫山的兵工廠還生產過一種迫擊炮,叫150毫米臼炮。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大量使用國產的82毫米迫擊炮和炮彈。蘇聯於1952年把82毫米、107毫米、120毫米迫擊炮圖紙提供給中國,107毫米迫擊炮是可分解用騾馬馱載的山地迫擊炮,中國只生產了一部分。制式化時期,82毫米迫擊炮為營屬迫擊炮,120毫米迫擊炮為師屬炮團、團屬炮營火炮。中國按蘇聯的標準,1953年仿製出82毫米迫擊炮,1955年仿製出120毫米迫擊炮。1955年1月蘇聯把1943年式160毫米迫擊炮圖紙轉讓給中國,中國1956年仿製成功。但160毫米迫擊炮笨重,射程不夠遠。

60年代後,中國自主研製開發,除生產出新型120毫米迫擊炮外,還研製出性能更好的100毫米迫擊炮。

沙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能生產122毫米、152毫米、203毫米、305毫米榴彈炮。十月革命後改進,生產出1937式加農榴彈炮,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1943式152毫米榴彈炮。1951年10月徐向前在莫斯科談判時,蘇聯答應提供152毫米(6寸)口徑榴彈炮以下的蘇式槍炮圖紙。中國於1954年生產出仿蘇122毫米榴彈炮,1956年仿製出152毫米榴彈炮。但蘇聯沒有提供給中國加農榴彈炮圖紙,中國在1966年自主研製出了152毫米加農榴彈炮。

蘇聯提供的第一批高射炮圖紙,除單管37毫米炮外,還有85毫米、76。

2毫米高射炮,構成高、中、低對空火力層次。但在朝鮮戰場,野戰85毫米高射炮和76.2毫米高射炮因人工操作,特別是人工標定爆炸引信,延誤時間,又不準確,故而打下的敵機少,只是對敵機構成威脅。由於敵機飛行員每次飛行都在航圖上作出中國高射炮火力配置的標記,志願軍便採取游擊方式,經常轉移高炮陣地,使敵飛行員以為到處都有高炮,出航時顧忌頗多。

對用於城防的85毫米高射炮,蘇聯研製出計算機自動指揮系統,可使數門高射炮同步聯動,自動測定方位角、高低角,標定爆炸引信,指揮員只需按電鈕發射。1954年6月,蘇聯主動向中國提供這種新型85毫米高射炮圖紙,1954年12月又出售給中國С19型100毫米高射炮48門,裝備了2個團。

1955年4月,蘇聯還向中國出售過С60型57毫米高射炮64門,裝備2個團,並轉讓生產圖紙,而這是40年代後期蘇聯新研製的產品,性能更好,也配有自動指揮儀。於是,中國先仿製了57毫米和100毫米高射炮,1959年仿製成功,當時沒有仿製85毫米高射炮。60年代末,考慮到100毫米高射炮的重量過大,不適合江南水網較密的地形,又開始研製85毫米高射炮,1972年定型投產。

關於坦克和自行火炮。Т34中型坦克在二戰中是十分優異的坦克,德軍將領曾建議德國仿製。但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這種型號的坦克同美國的М26、М46坦克相比,就不佔優勢了。1947年,蘇聯在T44坦克(未成批生產)的基礎上研製出了Т54坦克,50年代初又研製出可防原子武器的Т55式新型坦克,於是就把Т54坦克的技術資料轉讓給了中國。在中國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建設的坦克工業中,作為中國工廠的首批產品,裝有100毫米口徑炮的五九式坦克生產了出來。在蘇聯提供給中國的10個坦克自行火炮團中,有60輛ИС2和ИС3型重型坦克,這是二戰後期的產品。戰後蘇軍裝備了ИС4新型重型坦克,在十月革命節莫斯科紅場檢閱中出現,使外國來賓耳目一新。這種新產品沒有提供給中國。10個坦克自行火炮團中還有40輛СУ122自行榴彈炮,是蘇聯1943年的試驗品,在Т34坦克底盤上裝122毫米榴彈炮。這種炮彈道彎曲,而支援坦克作戰需要初速大、彈道低伸的加農炮,因此蘇聯即停止生產,改產122毫米加農炮裝在ИС2坦克底盤上,即為122毫米自行火炮,射程20公里以上。

朝鮮戰場自1951年夏戰線穩定後,坦克已不能發揮其快速突擊和機動的特點,只能使其火炮發揮作用。美國陸軍師中編有149輛坦克,除曾以小編隊短距離出擊外,多是以個別坦克在前沿作固定發射炮使用,因坦克炮初速大,彈道低伸,彈丸出膛速度快於出膛音響,往往是擊中目標爆炸後才被得知,對志願軍前沿陣地守軍威脅很大。而ИС重型坦克上的122毫米加農炮射程遠,用來打敵軍前沿的固定坦克效果很好,迫使敵前沿的固定坦克不得不轉移陣地。據蘇軍坦克團官兵講,二戰中這種ИС-2重型坦克在緊急情況下要自行炸毀,以免落入德軍手中。但這種坦克蘇聯只賣給中國60輛,後來中國又在旅大有償接收了18輛。

而60個師的76.2毫米自行火炮是1942年在蘇軍中試用的輕型火炮,以Т70輕型坦克為基礎,在其履帶底盤上裝76.2毫米炮。按蘇軍經驗,2~3輛坦克作戰需1輛自行火炮支援,其火炮威力要大於坦克炮。德軍入侵蘇聯時使用的Ⅲ型坦克(裝37毫米炮)、Ⅳ型坦克(裝75毫米炮),在Т4坦克(裝76。2毫米炮)、КВ重型坦克(裝76.2毫米炮)面前處於劣勢,後德軍在1942年把虎Ⅰ重型坦克(裝88毫米炮)投入戰場,使蘇Т34、КВ坦克受到威脅。蘇軍於1943年在Т34坦克上改裝85毫米炮,並以КВ重型坦克為基礎研製出ИС1重型坦克,也裝85毫米炮,但對付德軍虎Ⅰ型坦克仍然不佔優勢。於是1944年蘇聯推出了裝配122毫米加農炮的ИС2重型坦克,使德國虎Ⅰ型坦克失去了優勢。

蘇聯在1942年試製出76毫米自行火炮,因火力小於Т34的85毫米炮,於是用ИС2重型坦克底盤裝122毫米加農炮,制出122毫米自行火炮。

同時,蘇聯還推出85毫米、100毫米、152毫米自行火炮,用於支援Т34和ИС2坦克作戰。而76毫米自行火炮則改用於支援步兵作戰。

在賣給中國的60個陸軍師的裝備中,蘇方確定的坦克自行火炮團配置為Т34坦克24輛、76毫米自行火炮16門,而76毫米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