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 漢冶萍往事

大家都說我們重鋼是漢陽鐵廠內遷來到重慶的。在聽過無數遍以後,好奇心驅使我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就讓我們從三個人物和三個階段回顧我們那段歷經曲折、多災多難,又百轉千回的歷史。

第一位牛人——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享年72歲,直隸南皮人(現河北省南皮縣),自幼博聞強識,文才出眾,13歲中秀才,16歲中順天鄉試第一名(叫做解元),26歲中會試第三名(不是我們常說的探花郎。鄉試考中的考生乘坐「舉人」,第一名為「解元」;會事考中的考生被稱作「貢生」,第一名為「會元」;殿試考中的考生被稱作「進士」,第一名為「狀元」或「殿元」。連續考中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被稱作「連中三元」。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有13人能夠連中三元,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准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輅;清朝的錢檠、陳繼昌),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他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張之洞平生有兩大歷史貢獻:第一,他推動了中國教育由封建傳統邁向現代化的轉變。張之洞是中國高等師範學堂之鼻祖、東南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的創始人;他創建的湖北工藝學堂是現在的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在張之洞的策劃和指導下湖北地區還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武備學堂、農務學堂;他甚至還是中國幼兒園創始人。第二,他是中國重工業奠基人。張之洞領導承建了京廣鐵路(時稱蘆漢鐵路、粵漢鐵路),創建了湖北重工業中心,包括了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大批近代工業化企業,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規模居全國之冠。我們重鋼的肇始源頭——漢陽鐵廠號稱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毛主席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張之洞還做了兩件意義重大的事情:一是中法戰爭時期張之洞時任兩廣總督,作為戰區負責人,他籌餉、調兵、用將、反對撤兵議和,為這場戰爭取得部分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二是改編湖北新軍,後雖受到北洋系的排擠,只被定編為一鎮一協(第八鎮和第二十一混成協),相當於一個師加一個旅的兵力,規模與袁世凱的小站六鎮(六個師)相比小很多。但是由於張之洞練兵的目的是:「執干戈以衛社稷」,他開啟「兵智」,讓士兵「明理」、「知恥」,並進行忠君愛國、禦侮自強的思想教育,從而造就了一支思想觀念較為開放進步、文化程度較高、理解接受能力較強的近代化軍隊。正是這支軍隊較高的內在素質,為革命黨人實行「抬營主義」準備了良好的先天條件,日後成為辛亥武昌首義的中堅力量。

第二位牛人——盛宣懷

盛宣懷(1844—1916),比張之洞小7歲,也活了72歲,江蘇武進人,1860年中秀才(16歲),此後三次鄉試不中,1870年經友人推薦入李鴻章幕僚,遂平步青雲、財源滾滾。他創辦了輪船招商局,是中國航運事業的開端,也是今天招商局、招商銀行、招商地產等招商系企業的鼻祖;他創辦的天津電報局是中國電報事業的開端,他創辦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銀行事業的開端,他還創辦中國紅十字會並成為首任會長,創辦中國第一所正規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參與了蘆漢鐵路建設,1896年接辦漢陽鐵廠逐漸發展為真正稱得上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盛宣懷與漢冶萍的聯繫最早出現在1875年,漢陽鐵廠建廠之前,他受李鴻章的委託,辦理湖北煤鐵礦務,這也是中國近現代地礦業的開端。1896年由於當時的漢陽鐵廠沒有優質煤礦,焦煤運距遙遠價格昂貴,生產兩年就出現巨額虧損,被迫停產。張之洞無奈力邀盛宣懷接手。當時的盛宣懷牢牢掌控著大清帝國輪船、電報、礦務和紡織四大洋務企業部門,被公認為「中國首富」。盛宣懷也有心涉足漢陽鐵廠,在張之洞一再請求下,盛宣懷最終答應接手負債纍纍的漢陽鐵廠。此後不久就發現了萍鄉的焦煤資源,1898年,盛宣懷開辦萍鄉煤礦,並在1908年將它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合併成立中國第一家鋼鐵煤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

牛人們的相同與不同

儘管盛宣懷與張之洞同為洋務運動的後期代表人物,並在漢陽鐵廠的建設過程中有過合作,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歷史評價。

對張之洞的總體評價是積極的、進步的,儘管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張之洞頑固的維護著滿清統治和封建制度,仍不能抹殺他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在軍事、文化和經濟領域的努力和抗爭。

對盛宣懷的爭議非常大。儘管他精明過人,曾發動商業「閃擊戰」一舉擊敗至今大名鼎鼎的紅頂商人——胡雪岩,也做了不少與張之洞相同的有益國民的事情,甚至成為清末民初中國最大的慈善家,但是這些都不能掩蓋他的貪婪嘴臉,在他掌管輪船招商局的19年間,全局有股金兩萬股,他一人就佔有一萬一千股。在他為官期間所經辦的每一筆業務,其中也包括為「漢冶萍」辦理的兩千餘萬兩白銀貸款,無不收取回扣。辛亥革命後,盛宣懷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他在常州、蘇州、杭州一帶的地產、當鋪均被沒收。他逃往日本避難後,致函各地的親朋為他藏匿財產。1912年在日期間為維護個人對「漢冶萍」的利益,曾簽訂一份《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草約,幾乎把「漢冶萍」全部出賣給日本人,引得全國嘩然,群起反對,才沒能得逞。盛宣懷死時有一份冗長的遺產清單,僅其家鄉的一處住宅就有240間,一個田莊有地3000畝。他在上海的租界內的房產價值白銀1000餘萬兩……

然而,公道自在人心。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每每說道張之洞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迴避他的過失,原諒他作為封建政治人物的歷史局限性,原諒他在建設、經營漢陽鐵廠期間所犯的種種失誤。而對於盛宣懷卻被一個「貪」字掩蓋了種種功績,其中包括讓漢陽鐵廠起死回生的巨大成就,還因為這個「貪」字,在他身上隱約印上了「漢奸」兩個大字。正是:寧守清廉報家國,不為貪瀆羞兒孫。(其實,張、盛二人還以一點相似,就是都沒有把兒子教育好。張之洞的幼子張仁蠡,全無乃父風範,不但是個大貪官,而且是個大漢奸,就在漢陽鐵廠內遷的時候,他歷任汪偽國民黨中央委員,汪偽新國民運動促進委員會委員,汪偽天津市市長兼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北京被國民黨政府以漢奸罪被逮捕,判無期徒刑;解放後被改判死刑,1951年在京被處決。盛宣懷的幾個兒子大都不成器,不是吸鴉片,就是嗜賭,還為了爭家產打官司,也就是1927年盛宣懷的四兒子盛恩頤在揮霍玩自己分到的遺產後,為了爭奪盛宣懷留作慈善事業的500多萬兩基金打官司,最後導致這筆財產被江蘇軍閥鈕永建侵吞。所以教育很重要哇,搞不好兒孫是要倒過來羞祖宗的。)

兩位牛人都登場啦,我們把第三個人物放一下,先講一下1889-1896年期間漢陽鐵廠的有關情況。

漢冶萍往事之一——艱難創業

1889年的張之洞本來是打算在珠江邊上建鋼廠的,沒成想老佛爺信任他,讓他督辦蘆漢鐵路,從兩廣總督調任湖廣總督,這一調就成就了我們重鋼啦。要不然中國鋼鐵工業的源頭肯定就是「廣州鐵廠」或「珠江鐵廠」了,抗戰的時候從廣州搬遷估計就便宜柳鋼啦。

張之洞於1890年初,在武昌成立湖北鐵政局(即後來的漢陽鐵廠),委派有洋務經驗的幕僚——蔡錫勇為總辦(也就是廠長,蔡錫勇是在中國介紹西方會計複式記賬法的第一人。他所著《連環帳譜》一書,是中國出版的第一部研究借貸複式簿記的專著,時為湖北候補道,相當於「候補省委或地委書記」)。漢陽鐵廠的廠址定在龜山山麓,1890年11月動工興建,1893年9月建成,1894年6月投產。全廠包括生鐵廠、貝塞麥鋼廠、西門子鋼廠、鋼軌廠、鐵貨廠、熟鐵廠等6個大廠和機器廠、鑄鐵廠、打鐵廠、造魚片鉤釘廠等4個小廠,擁有2座100噸煉鐵高爐、2座5.5噸貝塞麥式鍊鋼轉爐、1座10噸西門子馬丁爐(即平爐)、3000名工人,設計產能3萬噸/年,號稱「亞洲第一」,比1901年投產的日本的八幡(fan)制鐵所早6年。創辦經費最初定為246萬餘兩,1892年清政府增撥42萬兩,到建成時,實際支出500多萬兩。創建漢陽鐵廠的直接目的是為蘆漢鐵路提供鋼軌,但是從1894年6月投產到1896年11月第一次停產為止,漢陽鐵廠實際共生產生鐵5660噸,熟鐵110噸,鋼料1400噸,鐵拉成鋼條板1700噸,而且因為質量不好,只賣出生鐵1100噸,鋼料60噸左右,鋼條板340噸。當時進口鐵價為30餘兩,而漢陽鐵廠的成本竟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