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 民國農業縣商業—摘錄《尋烏調查》

(一)門嶺到梅縣的生意

從石城、瑞金來的,米和豆子為大宗,值幾十萬元。從興國來的,茶油[9]為大宗,米也有(少)。於都、會昌沒有什麼貨來。

澄江圩每圩從門嶺來的油約有四船(門嶺肩挑到澄江下船),每船裝油十二擔,每擔約值小洋三十元,每年以百圩計算,約值十五萬元。

石城、瑞金的米到門嶺,大部分經羅塘、下壩(武平屬,在三省交界)、新鋪(蕉嶺屬,離梅縣三十里)往梅縣,每天有約三百擔過。米走尋烏通過往梅縣的,很少。由尋烏通過的是油豆兩大宗。豆子擔數比油多一倍,每擔有五斗的,有三斗的,不等。價值每斗小洋一元五毛。每圩(三天一圩)用船載的有五船,每船十四擔,每擔(以四斗計)值六元,每圩共值四百二十元,每年一百圩共值四萬二千元。另還有肩挑,每圩有二十擔,每年有二千八百擔,共值一萬六千八百元。兩項共值五萬八千八百元。

(二)安遠到梅縣的生意

這一條路上的生意,大宗是雞,次是牛,又次是豬。雞的大部分是唐江、南康、信豐來的,安遠也有一點,甚至有從遂川來的。走王母渡、金雞圩、新田、版石,不入安遠城,由安遠城北五里地方通過,入尋烏下梅縣。由梅縣的雞行裝往鬆口,向汕頭輸出。雞每天走尋烏通過的,安遠來的是大宗,也還有小部分走門嶺來。每天少也有一百擔,多的到百三十擔。每擔六十斤,以每天百擔計,六千斤。雞販子由唐江一帶一直挑到梅縣城或新鋪圩(由尋烏走大拓去新鋪下船,直往鬆口,不經梅縣)發賣,每斤價五毛(尋烏雞價每斤四毛)。每天六千斤,共值三千元。每年三百六十天,共值一百零八萬元。梅縣雞行賣與鬆口,每斤價七毛以上,可謂大賺其錢。

每月逢一是「牛崗」。十一月最旺,每崗七八百頭牛。正、二月次之,每崗一二百頭。三、四、五、六、七月最淡,每崗少的三五頭,多的也不過十餘頭。八月初一這天為牛市「開崗」的日子,從這日起生意逐漸旺盛,每崗從四五十頭到六七十頭。九、十兩月每崗就有百把頭了。

每年共有多少牛呢?

正、二月每月平均一百頭,共二百頭;

三月六十頭;

四、五、六、七月沒有市;

八月三崗,二百五十頭;

九月同八月;

十月三百頭;

十一月三崗,二千一百頭;

十二月只有二崗,一百六十頭;

全年三千三百二十頭。

牛價平均每頭值四十元,全年共值一十三萬二千八百元。

牛也是如雞一樣,從唐江、信豐來的為大宗,安遠也有一點點,尋烏本縣沒有。和雞不同的是,雞於尋烏只是經過,牛則在尋烏出賣。牛市在縣城東門外河墈上,賣主是唐江、信豐、安遠人,買主是梅縣、武平、蕉嶺、平遠人,經紀(牙人)是尋烏人。不是經鬆口向汕頭輸出,大概是牛販子們買了去轉賣給人家耕田,或轉賣給城市宰殺。牙人錢每隻牛買賣雙方各出半毛。牛稅有承商包辦,每年繳政府一千七百四十元。牛稅從前每年「標」(即投標)一次,出錢多的得標,近改為三年一標。稅到牛身上,黃牛每頭四毛,水牛每頭五毛,名之曰「餉」。抽過了稅,在那隻牛身上拍上個「餉」字的石灰印,買主就起牛跑。餉以外,還有捐,是近來附加的,每牛一毛。承商向政府出的稅,連同他自己的賺項,年在二千元以上。以平均每牛抽稅四毛半計,每年在尋烏城出賣的牛,當在四千五百頭以上。上面說每年三千三百二十頭,乃是最少量的估計。

信豐來的最多,安遠次之。走兩條路來,一條從安遠城,經尋烏城,走牛斗光、八尺去梅縣,這一路最多;一條由安遠南鄉,走公平、新圩、留車、平遠之中坑圩,往梅縣,這一路較少。兩條路全年有五千隻豬通過。平均每隻一百斤,每斤價四毛半(每隻四十五元),五千隻豬共值二十二萬五千元。尋烏政府每隻抽稅二毛。

(三)梅縣到門嶺的生意

大宗是洋貨(牙粉、牙刷、電筒、膠底鞋、肥皂、洋傘、馬燈、洋鐵均大宗。其中如牙粉、牙刷等,本屬中國制的多,但普通也叫洋貨),海味(海帶、海參、魚肚、魷魚、淡菜、鹹魚等為大宗),鹽(十年前惠鹽多,三四年前潮鹽多,這是因為商人包辦路線不同的緣故。現在又是惠鹽多,則因八尺、中坑等處反動派對紅色區域封鎖,阻塞了潮鹽的路的緣故。鹽到門嶺後,一直通往興國),洋油(亞細亞牌的多),布匹(梅縣去的少,興寧去的多,均買了洋紗自己造的。興寧織造很發達。興寧一般生意也比梅縣大)洋紗(外國貨)這五類。糖與麵粉亦有好些。

梅縣與門嶺不通車,貨大部分是肩挑,鹽通通用馬子馱,只有用船載至澄江起岸。麵粉之一部也用馬子馱。

門嶺去梅縣,腳夫們一擔貨去,一擔貨回。

(四)梅縣到安遠、信豐的生意

貨物種類與往門嶺的同,但數量少於門嶺,大概比例是門嶺六成,安、信四成,因門嶺貨物銷到瑞金、石城、於都、興國等廣大地方,安遠、信豐地域較狹之故。

(五)惠州來貨

只有鹽一門是大宗。鹹魚、黃糖二樣略有一點來尋烏賣。此外沒有。

(六)尋烏的出口貨

上面說的都是進口貨或通過貨,這裡要說尋烏縣對外出口貨。

第一是米。梅縣一帶很缺乏米,價比尋烏貴一倍,尋烏每年要供給它很多。澄江、三標、吉潭(項山的)、城區四個區域的米,從牛斗光經八尺、大拓,向梅縣輸出;龍圖、腴田、留車、芳田、篁鄉上半區一帶的米,走中坑向梅縣輸出;大同、篁鄉下半區、大田、藍田、斗晏及龍川來的一部分,走岑峰經石正向梅縣輸出。三條路輸出數量大略相等,每天共計輸出米一百擔,全年三萬六千擔,平均每擔價八元,共二十八萬八千元。

第二是茶。出於城區西廂之上、下坪,南廂之圖合、岡上、鵝子湖一帶。三、四、五、七、八月為採茶期。每圩約輸出二十擔(每擔七十斤),每年百圩輸出二千擔,共一十四萬斤,每斤價五毛,共值七萬元。十分之八以上向興寧輸出,十分之二以下向梅縣輸出。採茶時興寧客子到鄉下,收買生葉自己製造。生葉中,「雨前茶」(穀雨以前的,又叫「頭春茶」),一塊錢八斤,每五斤生葉可以制出一斤茶。這種雨前茶價頗貴,要一塊錢一斤。「二春」(三四月的)和「秋子」(七八月的),每塊錢能買生茶葉十五斤,製造出來每斤賣五毛。做茶生意的靠著二春和秋子賺錢,頭春茶是賺不到什麼錢的。十二月還能產出些茶,名叫「雪子」,和雨前茶一樣的貴,同屬上等人家吃的。出不多,客子們於它也賺不到什麼錢。城區之外,雙橋區之雁洋坪也出茶,雖很少(每年只值百多元),但很好,因為不是嶺頭種的,而是菜園子里種的。

第三是紙。出於篁鄉,向興寧(走羅浮、羅岡)、梅縣(走中坑,也有走岑峰的)、龍川(走貝嶺)三地輸出。平均每圩六十擔,全年一百圩,六千擔,每擔價八元,共四萬八千元。

第四是木。產地是城區的西廂(上、下坪)、南廂(鵝子湖),南八區的河角圩一帶,篁鄉區的香山、高頭一帶,三水區的肖木坑、寨塘坑,兼三區的羅福嶂。除羅福嶂的向潮汕輸出外,其餘均向東江輸出。但羅福嶂木頭輸出潮汕價錢很貴,輸出東江的則價錢很賤,每年約值萬餘元。二十年前出產較大。

木頭出口是龍川客子出本錢,本地木商作輔助。都上山去看完了,把山價(那山裡許多木頭中,講定可以「倒」的那些木頭的價錢)交與山主,由客子自己僱工倒下來,本地商人則為之照顧,使木頭不被別人偷去。四五月是倒樹最多的季節,六月以後,倒的漸少,九月以後便不再倒了。木一倒下就剝皮。剝了皮之後至少有兩個月擺在地上,使它幹起來。兩個月後如果市價好,出賣有利,就扎排子下河,往往有搭架搭到三四年的。本地商人對於樹販(外地客子)是處在一種工人的地位,他們稱樹販叫「老闆」,而樹販稱他們叫「排頭」,利益的分配是老闆九成,排頭一成。

第五是香菇。主要產地是三標和安遠交界之大湖崬、小湖崬、寨塘坑、上下壩,城區和安遠交界之上、下坪一帶山地,其次是雙橋區與平遠交界之葉子輋。香菇每斤二元,每年約出一萬元。安遠出香菇比尋烏多,銷往南雄,尋烏的銷往興寧。沒有客子來收,是尋烏人販了去賣。

第六是茶油。出在雙橋的大同、斗晏、荒塘肚、藍田、大田一帶。年約一萬五千斤,每百斤二十五元,共計三千七百五十元。從羅浮、岑峰兩條路對興寧、梅縣兩地輸出。

總計尋烏六種出產(單說出口部分)價值如下:

(七)尋烏的重要市場

吉潭第一,鹽、米、油、豆是大宗。牛斗光第二,鹽、米略小于吉潭,油、豆與吉潭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