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禍眾生篇 第482章 濟濟一堂冬至宴

形狀如同鵝毛般的無數雪片,從夜幕之上紛紛揚揚灑下。河南道行台尚書行署正殿大廳之內,此時此刻,正是一片燈火通明。粗若兒臂的牛油蠟燭,以及散放於大廳之內各處的碳爐火盤,讓屋內溫度絲毫不似隆冬時節,反類於春暖花開。悠揚絲竹樂韻之下,廳中已然設置了豐盛筵席來款待濟濟一堂的客人。大隋立國以來,天子楊堅力行簡樸,不尚豪奢。所以雖然王府設宴,席面上卻也並沒有什麼特別貴重的山珍海味。狗肉、羊肉、餛飩、鯉魚、還有赤豆糯米飯以及肉圓、豆芽、粉條、雞、鴨等等尋常菜肴,合共擺了九碟九碗,取其九九消寒之意。

當然,不論如何崇尚簡樸也罷,這始終不是在搞什麼憶苦思甜活動,用不著特地把菜品往難吃里弄。更何況原料雖然並不特別珍稀,但孔夫子曾有言在先: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朱門之家,自有種種手段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比方說其中一碗羊肉粉湯餃子,雖是平民百姓也常做的家常菜,烹飪起來,卻絕不簡單。

首先要把蘑菇洗凈熬湯,熬好後將其撈出備用;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干後放姜、蔥、蒜等調料翻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腌,再放入調和面、精鹽、醬油;肉爛以後放木耳、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以及香菜。這鍋湯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真讓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動。其餘菜品,亦大多類似。

楊昭在「吃」這方面之上,向來並不怎麼講究。尚書行署里的廚師,根本是直接從洛陽城駐軍大營里調過來的。其手藝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此精緻菜品,那是萬萬料理不來。眼下這十多席的佳肴,卻是小王爺臨時通知了這洛陽城的地頭蟲,洛陽幫幫主上官龍而得來。上官龍本身當然不會做菜。但他名下有座董家酒樓,卻是洛陽城中所有老饕都趨之若鶩的所在。至於如今穿梭席間,為眾位賓客倒酒上菜的那些美貌侍女,卻與大廳中奏樂的樂師們相同,都來自洛陽城另一地頭蟲,洛陽首富榮鳳祥(實質乃魔門八大高手之一,真傳道宗主辟塵道人)名下產業曼清院。這曼清院是有名的銷金窟,美貌侍女以及出色樂工,當然是要多少有多少了。有這兩位幫忙張羅,向來給人印象更似軍營而絕不像王府的河南道尚書行署,今晚之中,竟也罕有地流露出幾分平日所無的富貴氣象。

楊昭之所以如此大張旗鼓地排筵設席,固然因為漢王與唐國夫人的到來,此外,更因為今日原來恰好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所謂「冬至」者,乃陰極之至,陽氣始生之日也。此日中,天上曦輪金烏之位置非東非西,反倒偏南。白晝短促,為全年之最,而日照影子之長,亦為全年之最。過此日後,即進三九隆冬,但白晝持續時間也由此逐漸增加,正合《易經》「老陰生少陽」之說,故此便有「冬至一陽生」之俗論。《漢書》中有言:「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因之稱為吉日。

自武王姬發建立大周朝以後,歷經秦漢魏晉等各朝,冬至日皆為朝廷法定之節。《後漢書》中有云:「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百姓皆在此日中祭拜父母尊長,為天子者,則須出郊舉行祭天大典。因此歷代之下,又有「冬至大過年」之說。

回 想這一年多以來,楊昭在各地東奔西跑,總有各種各樣事情在身,忙個不停不休。不管上元抑或清明、無論中元還是重陽,這許多重要節日到來時,小王爺都無暇理會,更不用說專門進行慶祝了。可未曾想到,剛剛回到洛陽城的今日,原來就是「冬節」。恰好,又正逢漢王與唐國夫人也從太原到達洛陽(東突厥使團也一齊出發,但突厥人並無過冬節習慣,所以並沒特地在洛陽停留,趕路直趨大興去了),所以無論在情在理,身為主人家的河南王,便很應該設宴款待,以替遠來貴客接風洗塵,順便慶祝冬至才對。

所謂貴客,卻絕不僅只有漢王以及唐國夫人二位而已。燈火映耀之下,只見大廳內合共擺開了二十張酒席。當中主位之上,自然是河南王楊昭,他身後矗立著丫鬟小晴。左首側客位,第一席是在座眾人中地位最高輩分也最長的衛王楊爽;第二席是漢王楊諒;第三席是唐國夫人,身邊一大一小兩位女子,分別是李淵獨女李秀寧,以及其生前寵妾萬貞兒;第四席是洛陽刺史張須陀、第五席是洛陽治中從事李密李法主、第六席是河南王府上將軍咨祭酒,督河南王府軍事李靖李藥師。至於第七、八兩席,則是曹二、歐陽四、阿魯五與蕭六這四名河南王府中親衛。第九席是衛王府校尉尉遲恭尉和秦瓊。在這一列上就座者,盡皆為有朝廷官職(誥命)在身之人。

而在小王爺右首側這一列上就座者,恰恰相反,全為白身之輩。坐首席者,正是慈航靜齋傳人梵清惠。其次是魔門陰癸派宗主「陰後」祝玉研與其女祝美仙。「雲雨雙修」辟守玄、「幻媚娘子」聞采婷、「銀髮艷魅」旦梅、「魔隱」邊不負等分別坐於三、四席上。第五席是正一道弟子,玄學奇才袁天罡。第六席為河南道綠林大豪「大龍頭」翟讓和他的義子程咬金。第七席是「血鳳凰」杜大小姐、第八席「橫死荒墳」司馬荒墳及「飛天」司徒雅。第九、十兩席,便是洛陽幫幫主上官龍和洛陽首富榮鳳祥了。

這裡合共二十九名賓客,其出身來歷之複雜,不敢說後無來者,但卻肯定是前無古人了。先不論身份貴賤如何,單單慈航靜齋與魔門陰癸派兩者,就是彼此明爭暗鬥了整整幾百年之久的夙世仇敵。此際兩大門派的首腦人物,居然能夠共坐飲酒,而且暫時看起來還彼此相安無事,對於熟知二人身份的賓客而言,又豈能不為之而暗地裡嘖嘖稱奇?

楊昭踞坐主位,對於下面眾人種種或詫異、或驚訝、或鄙夷、或惱怒、或不屑、或擔憂、或崇拜、或幸災樂禍、或心安理得的種種神態,一概置之不理,只是自顧自地該幹什麼便幹什麼。須臾之間,席間侍女撤去殘酒,轉而送上董家酒樓的新造冬釀。入冬以後下缸釀酒,此為江南舊俗,向為北方之所無。大隋統兵掃滅南陳以後,在政治上以北統南,但文 化上卻反過來以南侵北。故此江南風俗,亦逐漸流播於北方。

這冬釀新酒,是以秋收之後新鮮糯米,以冬水蒸煮,再摻雜以桂花以及各種不同草藥釀製而成。其口味甘甜,色澤金黃,隱隱地有桂花幽香,口感清爽怡人。醇而不烈,最是滋補養顏。當下小晴搶先捧起酒壺,替自家少爺滿斟一杯。楊昭執杯輕嗅,但覺甜香撲鼻,當場滿室皆春。他抬頭向席間眾人環顧一周,笑道:「民間俗話有言,『冬至大如年』,原本是一家團圓的日子。可惜本王奉皇祖父之命而出鎮地方,雖逢佳節,亦未能承歡於皇祖父、皇祖母、以及父王母妃之膝下,盡為人子女兒孫之孝道,實是個大大的遺憾。姑且便以這一杯新釀冬酒,遙敬我大隋天子,恭祝皇祖父、皇祖母福壽綿長,身康體健。」言畢,他早捧杯長身而起,面向西邊大興城所在的方向彎腰拜了三拜,將杯里酒水灑於地上。席上眾賓客自衛王楊爽以下,盡皆不敢怠慢而跟隨起身遙拜,同樣將杯中酒漿灑地。

敬拜已畢,眾皆返身就座。小晴趕緊又替自家少爺斟上第二杯。楊昭舉杯,回首望向屋外,只見白雪紛飛,鵝毛遍地,一派銀裝素裹,分外妖嬈。不由得又笑道:「聽聞民間向來有俗諺,雲道是『瑞雪兆豐年』。這一場好雪,可正正來得及時。惟願來年時候,我大隋也能風調雨順,天下百姓盡皆安居樂業。來,大家便為天下百姓,滿飲了此杯。」言畢舉杯遍邀,率先將杯中酒漿一飲而盡。眾人也跟著飲了。

在座眾人當中,若說性格圓滑八面玲瓏,自當要數榮鳳祥這位洛陽首富。他有心巴結這位前途無量的河南王,當下搶先起身,微微彎腰道:「朝廷不幸,今年先有西南戰事,又有楊素這忘恩負義的賊子造反作亂。以至於小民百姓流離失所,我等商家也損失慘重。可是朝廷亦有大幸,竟能出了王爺這位命世之英傑,先後兩次力挽狂瀾於既倒,終於將那天大禍事消弭於無形,還給大隋江山一個朗朗乾坤。王爺不但有霹靂手段,更具菩薩心腸,處處不忘生民百姓,這當真是咱們大隋朝的福氣了。小人在此,亦祝王爺多福多壽,使我大隋江山能得永固也。」

榮鳳祥這番說話,馬屁拍得也稍嫌過分了些。而且聽其言下之意,更分明是已經將河南王當作了未來的大隋天子看待。如此態度,未免有些兒逾越。不過天子楊堅已經六十多歲,在這個時代而言,年紀算是很不輕的了。若無意外,太子楊廣繼位便是板上釘釘的事。楊昭作為太子嫡長子,表現又如此搶眼,則將來身登大寶,正位九五,也只是水到渠成的事罷了。當下眾人或真心歡喜,或隨口敷衍,齊齊點頭稱是,各自滿飲一杯。獨獨漢王楊諒眼眸內流露出不滿的異樣光芒,以僅有自己聽得到的聲音輕蔑冷哼著,只將酒杯放在唇邊做個樣子而已,卻連半滴酒漿也沒有真正入喉。

眾人雖然可以善頌善祝,但楊昭卻也不能坦然受之。他搖搖頭,道:「我年少識淺,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