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版《飢餓遊戲》下

《飢餓遊戲》這個故事裡,太適合增加這一幕了,一點也不牽強。

其他那些故意賣肉讓男主不穿上衣的影片,多數都過於刻意,強制安排賣肉的時候,會讓不好這一口的人不爽。

飢餓遊戲就不同了,在貢品們的訓練中心裡,艱苦的訓練之後貢品們怎麼能不洗澡呢?

這就像運動員的更衣室一樣,不拍幾個賣肉鏡頭,上對不起觀眾,下對不起自己。

何況皮塔與加圖這樣的一板之隔,矛與盾,更體現了他們在殘酷飢餓遊戲中的痛苦與矛盾,擁有深刻的內涵寓意。

隨便花點錢,都可以讓影評人水出幾篇文章了。

當然,更主要的還是網路推廣方便,對,就是截圖。

導演本身當然是不喜歡這一點了,可是一切都是為了商業化。

《暮光之城》不光賣男主的肉,還閃光發亮的賣肉,要在陽光下,賣出耀眼效果的肉!

吸血鬼不能見陽光,是因為完美的肉體,會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這真是神一樣的設定!

《飢餓遊戲》的主創團隊們,都佩服死了。

好容易有個訓練中心,不發揮發揮,怎麼可能!

加圖知道皮塔就在隔壁,不知道是不是感覺這個可愛男孩威脅太大了,一拳打在隔板,意義不明的怒吼:「我等著你!」

皮塔用堅定的目光回應,彷彿穿透阻擋兩具身軀的薄薄障礙物……

這一刻,吞口水的小女生們,徹底忘記了凱特尼斯,忘記了詹妮佛·勞倫斯。

雖然好些個自詡文藝的觀眾,大喊導演墮落了,但阻擋不住觀眾的熱情。

再怎麼改,只要框架不變,對北美觀眾來說,《飢餓遊戲》主體上也是一部劇情上有強烈吸引力,還有一定內涵的好片子。

凱撒採訪的時候,皮塔比原片更熱烈的對凱特尼斯示愛了,還展示了自己的家傳秘制肉餅。

一閃而過的鏡頭顯示,肉餅上明確有「辦證」兩個字和一組手機號數字。

看到這裡的時候,美國人民沒什麼反應,華國人民沸騰了!

這是自打《碟中諜3》後,「辦證」又一次走上了國際舞台!

理所當然的,這是道具組臨時工的鍋。

為了給秘制肉餅挑選一個可信又高大的來源,為了爭取華國票房,藝術指導特意給皮塔家選了兩個中文字的神秘標識。

每個人都把「辦證」兩個字當成宮廷肉餅的意思,沒想到我們被可惡的紋身師給騙了啊!

沒辦法,都是投資太少惹的禍。

沒人知道,就因為這兩個字,《飢餓遊戲》在華國的票房,比原來增加了兩千萬。

當然,男主賣肉的功勞也絕對不可小覷。

寧勻無奈的發現,以後想要減少票房和影響力,不能用這樣的辦法了。

在華國以外的地區,根本沒什麼影響。

而在華國之內,反而是正面影響多,提高了票房,大大提高了討論度。

再加上女孩子喜歡的賣肉截圖,如果不是實在無法認同凱特尼斯的理念,這部片子說不定就在華國大爆了。

最後一天,和原片一樣,黑密契告訴凱特尼斯,皮塔要單獨訓練。

這裡,凱特尼斯表現的比原片更厭惡皮塔。

因為與原片相比,改變後的皮塔更主動,更熱烈。

凱特尼斯感覺到他背叛的時候,就更難接受。

到進入競技場之前,詹妮佛·勞倫斯的戲份,與原來相比,已經減少了百分之二十多。

進入競技場之後,就減少的更多。

寧勻在《飢餓遊戲》世界裡,一個人獨自離開,沒有和任何人聯合。

但改變後的皮塔,可沒有無限的資助,和原片一樣,他和職業選手們湊在一起了。

但和原片競技場中,集中在凱特尼斯的視角不同,鏡頭更多的給了皮塔。

與原片中,皮塔行為游移不定,難於理解也不同。

皮塔的行為一開始就被導演揭秘,他是為了凱特尼斯,打入敵人內部了!

在原片里,皮塔的行為,就很不受東方觀眾的喜歡。

在北美和歐洲觀眾眼裡,皮塔的表現很正常,帶入皮塔的少年也非常理解他的糾結與痛苦。

但東方觀眾不同,皮塔那種時好時壞的態度讓人很不耐煩。

如果真愛,就努力去做,去愛。如果不愛,就乾脆為自己打算,這樣猶猶豫豫的算什麼。

東方的女孩,很難喜歡上這樣的人。

也就是說,無論在感情上,還是人生態度上,都無法認同凱特尼斯的選擇。

就連蓋爾,也因為太丑、太粗不討喜。

對東方女孩來說,就算精緻的花美男,也給我霸氣起來啊!

所以原片這部《飢餓遊戲》,包括後面三部,對東方觀眾來說,有太多不能理解和認同的地方。

票房不好,理所應當。

在原片《飢餓遊戲》的成績真正出來之前,沒人知道北美的觀眾有多麼愛凱特尼斯這一型。

但大家都知道,全世界都愛《暮光之城》那一型。

把《飢餓遊戲》有限度的靠近《暮光之城》,絕對是保險的選擇。

事實上,在同一時期,想吃這口湯的公司並不少,類似的電影好幾部,而在計畫當中的,就更多了。

比如同時期的《關鍵第四號》,和後來一點的《聖杯神器:骸骨之城》。

從質量上說,《聖杯神器:骸骨之城》要超過《關鍵第四號》。

《關鍵第四號》里演員的表演,除了那隻狗,剩下的,真沒有評價的必要。特效更是沒法看。

這兩部電影同樣的投資,《關鍵第四號》卻比《聖杯神器:骸骨之城》的票房更好。

2011年的觀眾,非常渴望一部接替《暮光之城》的影片出現,就算明知很爛,也要看一眼才甘心。

但之後幾年,觀眾們就越來越挑剔,越來越厭惡了。

同樣頂峰娛樂的《分歧者》,比《飢餓遊戲》更多的投資,收穫的是少得多的票房,而且一部不如一部。

當然,在一零年、一一年的時候,大家看不到以後的衰落,看到的是《暮光之城》帶動的繁榮。

所以導演對《飢餓遊戲》這樣的劇情修改,幾乎是沒有阻力的。

總之,後面的劇情就是,加圖對皮塔愛恨交纏(在腐女看來),皮塔對加圖若即若離。

弓箭女孩狂熱迷戀皮塔,皮塔對弓箭女孩若即若離。

二區的男孩對弓箭女孩別有目的,弓箭女孩一邊愛著皮塔,一邊對二區男孩假意逢迎。

二區的飛刀女孩對其他人的感情無動於衷,她自己也不喜歡任何人,只想獲得勝利。

最後矛盾終於爆發,加圖和皮塔決戰,理所當然的,皮塔打不過加圖。

但加圖也很正常的沒有下死手,於是,皮塔一次次吐血還堅持爬起來和加圖戰鬥。

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終於徹底打動了弓箭女孩。

弓箭女孩大發神威,射死加圖,射死二區男孩,在最後一刻,捨身阻擋了二區女孩射向皮塔的致命飛刀,深情的死於皮塔的懷抱,並且要求火葬,就算死亡也要成功皮塔的守護精靈,火焰型。

雖然皮塔愛的是凱特尼斯,但還是被弓箭女孩的深愛所感動,親手殺死飛刀女孩,為她報仇。

導演的功力真的很不錯,這麼複雜的劇情,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表現出了來。

可以說,每一個鏡頭都很精確,都有足夠的內容。

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現實原因,皮塔和加圖之間的火花很閃亮很耀眼。

可惜的是,喬什·哈切森演技方面確實差了一點,被山姆·克拉弗林壓制了。

無論怎麼改,《飢餓遊戲》也無法改成一部徹底的基片,基情能發揮的餘地很有限。

只能作為亮色,而不能成為主體。

這樣的情節安排,首先製片人那邊就覺得合理多了,後來電影上映後觀眾們也大部分持贊同態度。

誰都知道職業選手們很厲害,很難殺死。

原片那樣,凱特尼斯憑藉逆天的運氣,然後和皮塔聯合起來大殺四方,怎麼看怎麼覺得有點過了。

如果職業選手們這麼弱,以前那些屆的冠軍怎麼來的。

皮塔和加圖增加了很多戲份,凱特尼斯那邊自然減少了。

和原片一樣,一開始凱特尼斯就躲開任何選手,獨自一人離開。

不同的是,凱特尼斯艱難求生的部分只有幾個零散的鏡頭,多數鏡頭都給皮塔那邊了,那邊的故事刺激有趣多了。

因為皮塔的影響,凱特尼斯當然沒有像原片那樣遇到職業選手們,沒有追殺,沒有逃脫,戲份進一步減少。

控制中心裡,皮塔那邊更精彩,所以西尼卡沒有特意為難凱特尼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