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四十五章 困難的改變

「不覺得熟悉嗎?現在這個場景,類似的對話,還沒想起來嗎?」赫敏小姐笑了笑,轉頭對石頭姐說,「很奇怪啊,覺醒的條件到底是什麼?我以前認為是足夠的精神刺激,但好像不太對。對她的刺激難道還不夠?」

「也許是沒有籠子?」石頭姐笑了笑。

「帶不進來。」赫敏小姐搖頭,「難道要我們把她關籠子里送給寧。海關也過不了,我們的私人飛機還要幾個月,不該定747的。」

赫敏小姐坐在羅伯茨小姐的背上繼續刺激她。

怎麼會不熟悉,這一切都太熟悉了,這可是羅伯茨小姐的噩夢!

說服的工作一下子就變得容易了。

半信半疑的羅伯茨小姐,決定還是跟著去看看。

讓羅伯茨小姐下定決心還有個重要因素,實在是個兩個碧池這一年來的行為太可疑了,突然富有,太讓人羨慕嫉妒恨了!

……

避免了飢餓遊戲中的戰爭,寧勻生命值方面的收穫很大。無論如何,活得不太舒服也比死了好。

不過寧勻估計也只有在這種電影中刷生命值可以刷的很爽,本來死人少的電影就刷不出來了,要比拯救世界還拯救世界才行。

《飢餓遊戲》是一部很有趣的電影,北美上映之前,就創造了電影票預售記錄,超過了兩年前的《暮光之城3:月食》。

全球總票房接近七億美元,但主要票房都來自於北美和歐洲地區,例如北美票房就高達4.08億美元。

在北美,超過四億美元的本土票房是一個驚人的成績,舉例來說,飢餓遊戲的4.08億美元本土票房,超過了次一年上映的全球大熱電影《冰雪奇緣》本土票房。

在北美歷史票房排行榜中,在那個時段,《飢餓遊戲》排在第十一位,即使截止到今天,《飢餓遊戲》也排在了第十八位。

但是在北美和歐洲以外的地區,《飢餓遊戲》的票房普遍不好,比如中國和日本。

作為國內引進獅門影業的最重要影片,拍片率牢牢佔據第一位的《飢餓遊戲》,票房只有1.7億人民幣,排到了二百多位,實在對不起上映之前強大的宣傳,和針對國內市場的首次特供版預告片。

不僅是票房不好,口碑也很普通。

大多數人看完後都覺得這部影片,劇情,演員,演技,動作場景,特效,全都普普通通,溫吞水一樣的讓人提不起精神。

在日本,也幾乎是同樣的待遇,號稱北美《大逃殺》的《飢餓遊戲》,日本人普遍提不起興趣。

算不上收穫了大失敗,也能算上普通的失敗了。

和北美大熱的場面,嚴重不符。

於是各種分析出爐,主流的觀點都是強調審美差異。

還有些說國內觀眾更喜歡大場面,大動作,大刺激,特效最好用在爆炸上,只有一次爆炸的《飢餓遊戲》,全片都是尿點。

在寧勻看來,其實這種差異並不難理解。

主要的還是生活環境不同,社會環境不同造成的差異。

在北美和歐洲地區,凱特尼斯的經歷讓女孩們非常有代入感,大家都在想,如果我是凱特尼斯我要怎麼做。

怎麼才能在殘酷的飢餓遊戲中保持人性,不迷失自己,怎麼處理好愛情,處理好那麼多喜歡自己的人……

而這種代入感,到了中國日本等等國家,全部失去了。

考慮什麼人性啊,連扶不扶都不用考慮,考慮人性豈不是弱爆了。

和《大逃殺》一樣,趕快砍死其他人才是正事。

雖然有好幾個男孩愛自己很不錯,但沒有總統啊,不幸福!

斯諾總統明明應該是個二十多歲,最多三十歲的霸道總統才對!

和什麼弱氣的可愛男孩談戀愛,一點也提不起勁兒。

辛納,黑密契,一樣不符合審美,不符合角色的期待。

在北美,青少年電影喜歡講的故事是,青少年成長,遇到矛盾,然後再次成長,連解決矛盾都不是那麼重要。

這樣的一種模式,在北美以外的地區,就不是很討喜了。

簡單說,成長多麻煩,砍死所有競爭對手最簡單。

如果《飢餓遊戲》以弓箭女孩那樣的女孩為主角,處心積慮的參加飢餓遊戲,處心積慮的殺死其他人,然後成為勝利者,走上人生巔峰,釣上高富帥,一定會非常有代入感,一定票房飄紅。

隱隱約約閃爍其詞的政治方面,在多數觀眾看來也很幼稚。

適應強權,打拚出來才是英雄,挑戰強權,一開始就是傻瓜。

沒有大場面,沒有刺激,各種理念都不認同,能有好票房才奇怪了。

總得來說,無論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生活的都很真實,需要的是真實之外的刺激與休息。

而另一些人,生活的則太平淡,沒有糾結又怎麼體現深刻呢。

所以當在現實中足夠深刻的時候,經常面臨更深刻的人性考驗的時候,電影里只要娛樂就夠了。

在北美,詹妮佛·勞倫斯的人氣優勢,也是獲得高票房的保證。

雖然不像後幾年全美國人民都愛她,但《冬天的骨頭》和《X戰警:第一戰》,都讓她收穫了很多忠實粉絲。

尤其《冬天的骨頭》的驚艷表演,讓太多人念念不忘。

《飢餓遊戲》的導演加里·羅斯,也是看過這部影片決定找詹妮佛·勞倫斯飾演凱特尼斯。

即使年齡上大了好幾歲,但綜合衡量,票房號召力,加上能演好凱特尼斯這個角色的人選,幾乎沒有別的選擇。

而詹妮弗·勞倫斯也確實演好了這個角色,在沉靜外表下,擁有極具爆發力令人驚嘆的自然表演。

但這種表演,在歐美以外的地區,很難被人欣賞。

首先是詹妮佛·勞倫斯的容貌,即使在北美,也很難算的上漂亮,但這樣稍顯普通又有親和力的容貌,最容易讓北美的女孩產生代入感。

其次,凱特尼斯這樣性格的人,太不容易被人理解。

在北美,《飢餓遊戲》大多數方面都做到了恰到好處,代入感,新奇感,討論的內容不會過於深刻,看起來還有一定內涵。

不僅受到青少年的歡迎,口碑很好,很多成年人也一樣喜歡。

所以最終取得的本土高票房,也可以理解。

就像《小時代》這樣的片子,在其他地方,無論如何也取得不了好成績。

都是在本地區針對性太強,在其他地區莫名其妙。

……

《飢餓遊戲》作為原著粉絲加成系列電影第一部,想要改變極其困難。

早些年的影片還好,最近這些年,分工精細,目的明確的商業電影,任何一點微小的改變,都涉及到很多方面。

好在寧勻改變後所影響的並不只是一個人,而是整個主創團隊。

當然,即使這樣,也沒那麼容易。

不過也沒有那麼困難,關鍵還在於影響力。

比如在寧勻開來,《飢餓遊戲》雖然很成功,但完全可以更成功。

最簡單的就是角色選擇。

某種意義上,即使很多人否認,《飢餓遊戲》也可以看作是小妞電影,所以選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男性角色。

根據寧勻的了解,在選角上,電影的導演加里·羅斯和原著作者蘇珊·柯林斯有很大的分歧。

原著女作者,不喜歡詹妮佛·勞倫斯,嫌棄她的年齡太大,也不符合凱特尼斯嬌小的印象。

而導演,則受不了女作者對男角色的插手。

因為女作者,強烈指定了喬什·哈切森來扮演皮塔的角色。

也就是說,導演喜歡女主詹妮佛·勞倫斯,女作者不喜歡。

女作者喜歡喬什·哈切森,導演不喜歡。

最後兩人互相妥協了。

從後來看,詹妮佛·勞倫斯扮演的凱特尼斯很成功,雖然不太符合原著凱特尼斯的感覺,但人氣極佳。

喬什·哈切森扮演的皮塔非常普通,遠遠算不上成功。

寧勻覺得有點好笑的是,和中國一樣,基男小鮮肉對腐女作者的吸引是不分國界的。

喬什·哈切森是個藏在玻璃柜子里的同志,誰都知道他只差一步出櫃了。

他不僅多次參加同性權益保護活動,還在參訪里公開宣稱,說不定明年就喜歡某個男人了。

大表姐詹妮佛·勞倫斯也爆料,第二部里,喬什·哈切森和山姆·克拉弗林熱戀,形影不離……

客觀的說,喬什·哈切森除了符合原著女作者的口味,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

皮塔這個角色,本來有很大的發揮餘地,貫穿飢餓遊戲四部始終,絕對應該引起粉絲尖叫的一個角色,最後卻沒什麼反響。

無論是換成演技出色的演員,還是換成高顏值的演員,都比喬什·哈切森更合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