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遲來的黎明 第八十九章 重拳(下)

此言一出,人群當即便是一靜。清丈田畝,這事情光是在常州府就已經進行了三年之久,普通百姓只要進過縣城,也都聽那些小吏宣讀過,甚至就連當著抵制士紳和百姓的面宣讀的都有過幾次,在場的一些百姓分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

顧家沒辦法在這上面矇騙,因為包括錢謙益在內的不少士紳也接受了清丈田畝,江南士紳並非鐵板一塊,對百姓就算不得是秘密了。眼見於此,他們也只得編個謊言,以此來激起民憤,只要不讓工作隊下鄉丈量,那就什麼都好說了。

此時此刻,眾人的目光聚攏在顧樞的面上,竊竊私語再度響起,卻已經不再是此前的那般,而是直接懷疑顧家在官府和百姓之間欺上瞞下。

竊竊私語的聲音愈加的密集起來,顧樞先是一愣,隨即便跳了出來,大聲向那個聲音厲聲喝道:「你不是本地的百姓!」

顧樞旨在轉移話題,更是要向在場之人暗示此人的話不可信。這是常有的思維方式,當一個人被認定為不能信任的時候,哪怕是他說出的事情乃是人們親眼所見的,其中的一部分也會忽略掉這一點。

對於這等手段,顧樞耳濡目染,自是明了。不過,那人卻也不急,當即便從人群中走了出來,直接拜倒在朱維寧的面前,恭恭敬敬地說道:「小人確不是本鄉百姓,乃是行腳的商人。此番聽了這位顧舉人說官府要在秋稅的基礎上進行加征,以填平常平倉的虧空,出於義憤便前來湊這個熱鬧。」

商人拜倒一禮,恭恭敬敬的完全是一副升斗小民的做派。在場之人雖是沒人識得此人,但是看竹簍里的那些小物件,以及身上衣衫的磨損和整個人的氣質,一眼看去也是個行腳商人無異。

「你既不是本鄉之人,又緣何出現在這裡,又是怎地聽了那顧舉人的說辭?」

「回青天大老爺的話,小人是蘇州人士,以販貨為生。今番是蘇州有了些新樣子,便收購了一批運到無錫來販賣。小人的貨大多在縣城裡賣了,就剩下這些,尋思著出城賣完,再收些鄉間的物事回鄉販賣。今天一早,小人出了城,聽著路人的指引到村子裡賣貨,剛賣出去兩件,正巧趕上那位顧舉人帶著家奴和佃戶在村裡聚眾,才會趕到此間。」

蘇州的行腳商人,聽了這個解釋,很多人當即也就都信了下來。明清之時,士紳百姓追趕時尚潮流,無非是兩個所在。其一是皇宮,比如,有一日袁妃著淺碧綾衣侍君,崇禎帝贊曰「此特雅倩」,傳到宮外,一時間,閨中坊間,淺碧色最得女子喜愛。

相對皇宮那等偶爾如此的所在,蘇州才是真正引領時尚潮流的所在,明清時有「蘇樣」、「蘇意」之說,從生活方式到行為方式,舉凡服飾穿著、器物使用、飲食起居、書畫欣賞、古玩珍藏、戲曲表演、語言表達,無所不包,皆是以蘇州的樣式、意境為榜樣。而這等風潮,從明朝中期,一直到清朝中葉,風行了長達三個世紀之久。

蘇樣如此,蘇州的行腳商人也多有在出了新樣式的器物便販貨到外鄉出售的。而這個行腳商人的竹簍里,仔細看去,有去年的樣式,也有今年剛剛流行起來的,其中一本金聖嘆批水滸傳,看那樣子,顯然是沒少被翻看過。

「小人好像昨天在縣城裡見過這貨郎賣東西,有些眼熟。」

「是啊,今天他還在村子裡賣個我家婆娘一把梳子,是今年的新樣式,可漂亮了。」

貨郎所言有了證明,朱維寧便轉而看向顧樞,眉頭一皺,直接對其喝問道:「顧舉人,你剛剛說是百姓請了你等過來做主,可現在看來,卻是你在造謠生事。爾等如此蒙蔽本官,其中居心如何,又有何情弊,說!」

「這,這……」

無論是顧樞,還是同來的士紳,平日里抵制政令,文官與他們同為士人階級,怎麼也要留下幾分情面,流官如此,幾乎是本地人士世襲的小吏們更不敢開罪他們,身後也沒有這等「叛徒」,一向是順風順水慣了,哪裡見過這等場面。

一個四品文官滿臉不悅的逼問著,顧樞咽了口唾沫,饒是他本是才智之士,也是片刻之後才反應過來,直接就將黑鍋甩在了此前的那個佃戶身上。

民告官,現在是又不用再去打那個殺威棍了,告得贏的話自然也無需擔心什麼充軍兩千里,但是常平倉的事情本就是顧家編出來激起民憤的,誣告官員可在什麼時候都是不輕的罪責。

此時此刻,顧樞也只得一個勁兒的使眼色,要那個佃戶把事情扛下來。然而,面對著朱維寧的疾言厲色,面對著顧樞的苦苦相逼,那個佃戶早已急得是滿頭的大汗,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數息過後,竟徑直的昏倒在了地上。

眼見於此,顧樞登時便舒了口氣,繼而向朱維寧行了一禮,緩緩說道:「朱道台,此人是學生家的佃戶,一家子都是老實本分的庄稼人,此間被道台的官威嚇昏過去了,可見其人膽小怕事。學生對此人是有幾分了解的,相信他不敢說謊,常平倉必有問題。不如道台先行回城查驗一番,若是確定了無事,學生情願親自解送其人到提刑司衙門候審,亦願意為官府向百姓解釋一二。」

按照顧樞的盤算,現在事情回到了原點,工作隊不得寸進,朱維寧回城,今天的清丈就是首戰不利,而今天連屯田道都被迫回城了,對於清丈田畝工作的士氣打擊也是極為巨大的。屆時,設法與官府達成妥協,將那些隱匿的田產徹底屯下來,了不得吐出一點兒,給齊王個面子,這事情也就算是了了。

而造謠生事的罪名,等到調查常平倉結果出來,他也早已完成了對那佃戶的威逼利誘,到時候就說是佃戶聽了那個行腳商人的蠱惑,向他報告了此事,才有了此番的事件。

說實在的,這麼處理,雖是萬無一失,但卻還是讓顧樞感動無比的憋屈。奈何現在官府與士紳有勾連的官吏已經被拿下,新來的都是些要拿他們的家產作為日後升遷資本的瘋子,全然不顧讀書人的體面。再加上那位齊王殿下,那可是在浙江、在江南都曾對士紳動過刀子的,況且還有吳兆騫提及過的那件事情作祟,使得顧家在抵制方面也會有些束手束腳,不似明季承平時那般的肆無忌憚。

顧樞盤算的很好,奈何朱維寧卻並沒有按照他的劇本演出的打算,甚至可以說,這個屯田道從出現在此的第一瞬間就根本沒有按常理出牌的打算。

「顧舉人此番要替本官做這個主,可本官卻只是個屯田道,並非提刑司的官員,閣下這主做了也是沒用的。」

說到這裡,朱維寧轉過頭,問向身旁的一個文官,而旁邊的文官給他的回答只有一個,那就是連帶著佃戶以及顧樞等人都要一起回提刑司,因為此事不是按照造謠生事論處,就是依著百姓舉報貪腐弊案,被告還是原告,身份無所謂,任由顧家和佃戶串供是必不可能的。

一個佃戶而已,顧樞並沒有出頭的打算,但若是被抓到了把柄,陳文就有理由懲治他們,這卻是顧家所不願意看到的。

放在從前,讓佃戶跟著回去,屆時派人知會縣衙里的小吏、衙役,還有不透風的牆嗎?可是現在,縣衙里與他們有關聯的官吏都被拿下,只待那佃戶一醒,被官府恐嚇一二,甚至連動刑都是不必的,便可以拿到不利於他們的人證,到時候恐怕就不再是單單的清丈田畝那麼簡單的了。

「朱道台,學生等都是讀過聖賢書的,難道還能撒謊不成?此人確是老實本分,或許是被那個別有用心的外鄉人蠱惑了也說不定。此等無辜良善,斷不可就此帶走,否則這世上還有什麼天理公道可言?」

說到這裡,顧樞的音量也是陡然增大,儘可能的讓更多人聽到,以便於激起本鄉百姓的同仇敵愾。奈何,此番來的人實在不少,千餘人,又不似軍隊列陣那般整齊,烏央烏央的蔓延在官道和官道兩側的田埂、小道之上。顧樞嗓門再大,也不過是讓左近的百姓聽清楚而已,至於更遠的地方,尤其是人群的後方,此時此刻卻還沉浸在對顧家造謠生事的懷疑之中。

「左也是他們顧家,右也是他們顧家,他們顧家在官府面前是好人,在鄉民面前也是好人,壞人都是咱們這些普通老百姓,到時候官府責難,他們乾乾淨淨的,還不是咱們這些百姓受苦?」

「就是,就是,好話都讓他們說了去,官府還不得認為咱們都是刁民,以後有事了肯定落不得好。」

「要說這讀書人心眼就是多,可是不想著造福百姓,總把心眼用在咱們身上,那就算是讀了再多的書,也不是好人。」

「這話有道理,當初韃子南下,南京城裡的象牙笏板堆得跟小山一樣,老天爺看不下去了,那叫一個大雨磅礴,可是朝中的老爺們卻一同到城門口跪迎韃子,真是把讀書人的臉面都丟光了。指望他們,咱們就得跟著剃髮易服,死後也見不得祖宗嘍。」

「外面的事情咱們鄉下人知道得不多,可是某可聽說了,顧家的小輩兒前幾年都在用功讀書,準備考韃子的科舉,要不是齊王殿下光復了南京,只怕他們就要替韃子來殘虐百姓了。」

「……」

人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