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遲來的黎明 第六十九章 潼關懷古(中)

明之潼關,城牆周長十二里,東、西、北三面城牆高五丈,而南邊的城牆,其最高處竟有十丈——30米之高。

城池設六門,東城門為關門,名曰「金陡」,西城門名「懷遠」,又有上南門、下南門、大北門和小北門。其中,東、西、北三門有門樓。後來,又陸續修建了南水關、北水關。隆慶四年,興建東、西瓮城,並在瓮城上建起門樓。至此,氣勢宏大的潼關城便已經完全呈現在清軍的眼前。

然而,此時此刻,劉成所指之處,卻並非是那潼關關城,而是關城外的關寧軍結陣的陣地所在。

從遼西的山海關,到陝西的潼關,關寧鐵騎終於有了出城與清軍主力野戰的勇氣,實屬難得。然則,潼關擴建,乃是明初時的手筆,氣勢恢宏不假,但那時候的工程手段比之現在也更為匱乏。別的不說,紅夷炮出場,城牆能堅持多久誰也沒有辦法擔保。

既然如此,與其等著清軍將紅夷炮搬到了地方,對著城牆開炮,等到城牆塌了之後再進行巷戰,守軍也只得出動軍隊在關前據山列陣。這樣一來,守軍就可以威脅到適宜清軍安置火炮的地點,以免城牆遭到炮擊而導致關城易手。

守衛潼關,胡國柱是用了心思的,而這也是劉成投效滿清的第一戰,此前靠著朱之錫、李之芳他們這些文官、幕僚做了不少的功課,此間眼看著關寧軍的布置,腦海中稍加分析便有了一個計畫浮現。

劉成指向遠處,濟度和鰲拜只是稍加看過便明白了他的意圖所在,對此也是流露出了認同的目光。

至於原因,很簡單。當年清軍攻潼關時,也是先在城外擊破了據山列陣的大順軍,反覆爭奪數次,而後待紅夷炮就位之後,憑藉著更大的殺傷,外加上阿濟格渡過黃河,出現在陝北地區,迫於兩面夾擊的壓力李自成才不得不選擇了退兵。

劉成的這一舉正是要複製滿清當年的戰略戰術,而清軍的戰略,也是兩路進逼,他們只要在潼關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勝利,配合屯齊,讓吳三桂認清了形勢,逼迫其撤軍退回西安。但是,劉成的話卻沒有說完,而他的意圖也並非是徹底如此。

「奴才以為,還當分兵繞道南面的山麓,完成對潼關的包抄,徹底吞下逆賊吳三桂的這支精銳!」

潼關險峻無錯,卻不及秦漢之函谷舊關。奈何黃河沖刷、地理變遷,函谷舊關不復當年之險峻而有新關,新關政治意義凸顯卻軍事作用下降,這才凸顯出了潼關的重要性。潼關並非函谷舊關那般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周遭尚有他途。只是不拔潼關,關城的大軍隨時都可以出關,截斷糧道,包抄突入關中的大軍的後路,皆是兵家所不能容忍的大忌諱,這才有了潼關作為關中門戶的地位。

吳三桂在潼關集結了一萬兩千大軍,雖非有忠勇、義勇乃至是新編西班牙方陣的仁勇、孝勇兩營,但卻大多也都是追隨多年的本部兵馬。只要將這支關寧軍吃掉,吳三桂的實力也就要被結結實實的砍上一刀,於平定叛亂也將會是大有裨益的。

「劉會辦,須知道歸師勿扼、圍城必闕之理。」

「回王爺的話,奴才明白這些道理,但是奴才從前聽浙匪陳文講過,這些道理於新式軍隊都是用不上的。他這些年圍城多次,兵力也沒見得比守軍多多少。奴才以為,浙匪陳文能做到的,新軍一樣能做到!」

新軍的編練,本身就是以陳文的江浙明軍作為假想敵的,因為江浙明軍才是滿清現在最大的對手,沒有之一。劉成如此,顯然是對這支新軍信心十足。事實上,不只是劉成,濟度和鰲拜都是全程主持和參與了新軍的編練,無論是理智上,還是感性上,又怎麼會有不放心的道理?

只是……

「劉會辦,如此行險,若是不成,又當如何?!」

現在,滿清已經敗不起了,不只是對陳文,是對任何方向任何對手都敗不起了,只要一敗,全局就會崩壞開來。可正是需要穩妥的時候,劉成卻極力慫恿他們行險,若非是這麼長時間的相處,他只怕是早早的就拔刀相向了。

鰲拜虎目圓睜,劉成則迎著鰲拜的目光,沒有絲毫的退卻。直到片刻之後,他才緩緩的對這二位滿洲主子說道:「如果連吳三桂都打不過,王爺、瓜爾佳大人,咱們還是趕快回京,求皇上帶著咱們逃離京城吧。或許在路上,蒙古各部看在主僕一場的份上還會關照一二。」

劉成把話說到了這個份上,濟度和鰲拜雖然不滿於這個漢軍旗人剛剛的表現,但卻也很清楚,劉成沒有別的什麼用心,話說的也沒錯。他們現在不光是要擊敗吳三桂,更是要摧枯拉朽的,以著最快的速度解決掉西北的叛亂,藉以震懾四方。劉成的辦法雖然行險,但卻是如今最為快速的辦法。

因為時間,從陳文擊敗濟爾哈朗的那一天開始,就已經是滿清最大的敵人!

「你確定這招管用?」

「回王爺的話,奴才算過了日子,一定能夠奏效。」

「好,那就姑且聽你這奴才一回!」

濟度下定了決心,繼而命令鰲拜率領兩個鎮的新軍以及部分騎兵取道潼關南面的道路,向潼關的西面移動,以形成兩面夾擊的效果。而他,則與劉成親率著另外三個鎮的步兵以及其他騎兵,從正面向潼關發起進攻。

命令下達,一級級的傳達下去,鰲拜帶著那支軍隊緩緩離開,而濟度和劉成也沒有閑著,派出了一個營頭的步兵從正面進攻,另有兩支小規模的騎兵進行側擊,僅此而已。

不是濟度和劉成不想再加派軍隊,只是這地形受限,大軍不方便展開,他們派出去的軍隊比之守軍在城外的部隊是少數,但若是想要不干擾到後續的攻勢,暫時卻也只能如此。

新軍一個營頭,只有五百四十戰兵,其中長矛手一百八十人,火銃手三百六十人。這樣的比例,在中國稱得上是前所未有的,就算是陳文的江浙明軍也是按照戚繼光在北方守邊時的那等肉搏兵種與火銃手一比一的比例組編軍隊,但是這支新軍卻在耶穌會的傳教士的幫助下,率先打破了這個比例。

一個營的新軍緩緩向前,長矛手在中,火銃手則分布於兩側,以每六人一列的線型隊列向著關寧軍的戰陣緩步走去。

按照常理,步兵列陣,接戰前是投射兵種在前消耗,肉搏兵種在後準備,而接戰後則是反過來,讓肉搏兵種在前進攻防禦,而投射兵種在後拋射,以實現最大程度的殺傷。結陣前進時就應該提前做好準備,可是新軍的兵種排列卻與兩者截然不同,一列六人,一行九十人,只有中間是肉搏兵種,兩側卻是投射兵種,看上去好像是火銃手在保護長矛手一樣,完全不可理喻。

戰場狹窄,城頭上的胡國柱更是想要弄清楚了,這支傳說中的新軍到底是如何戰鬥的。對此,城外關寧軍沒有輕動,因為他們早已注意到了清軍的騎兵正在從兩側迂迴。關城的東門大開,關寧鐵騎出擊,直奔著清軍迂迴的騎兵而去。

騎戰率先爆發,騎射與肉搏、游斗與砍殺,關寧軍不知為何拋棄了招牌一般的三眼銃,新軍這邊也因為蒙古八旗的抵觸而依舊在使用著騎弓。箭矢在雙方的頭頂上划過了拋物線,繼而鋪天蓋地的落下,而隨著落下的同時,一把把長短兵器也向著飛奔而來的敵人揮舞起來。

側翼交鋒,戰場的中央,關寧軍的火炮也率先開火。炮彈呼嘯而至,新軍的這個營頭卻沒有絲毫觸動,依舊是以著剛剛的速度緩緩向前,每一個士兵的步伐甚至都好像是如模子刻出來的那般整齊劃一。

隨著新軍的不斷推進,炮彈也開始在新軍的戰陣中爆開血花,但是出現了損傷,也不過是後排的步兵跟進,補上缺口,整個戰陣依舊在緩緩的向前移動。

雖然只有五百多的步兵,但是這份威壓卻撲面而來,讓身在關城之上的胡國柱感到有些呼吸不太順暢。關寧軍的炮火算不上猛烈不假,但是幾輪炮擊下來,新軍的傷亡卻好像是當沒有發生過一樣。

距離不斷的拉近,新軍的隊列,只有在中途如拉屎一般遺落了三個炮組在原地開始裝填,隊列卻依舊在緩步前進。直到百步開外的距離,這支新軍卻突然停了下來,就在關寧軍陣前步弓手連番射擊的箭雨之下,新軍左右兩翼的火銃手大步上前,隨即在六列化作三列的過程中將隊列延展開來。

「該死的,原來是這麼回事!」

胡國柱話音未落,新軍的火炮在壓抑了這許久的時間後也迸發出了怒火,只有區區的三枚炮彈,但卻只有一枚落到了陣前,另外兩枚卻都直接打進了關寧軍的隊列之中。

火炮如此倒也罷了,與此同時,新軍的三列轉換完畢,伴隨著一聲令下,裝填以著極快的速度展開。轉瞬之後,隨著關城上帥旗的擺動,關寧軍的隊列開始緩緩而來。可是沒等這支關寧軍走上幾步,清軍那邊已然裝填完畢,一根根火銃直挺挺的對準了遠處的關寧軍隊列,只聽那砰的一陣爆響,最前排的射手只在那一聲令下便沒有絲毫猶豫的便扳動了扳機。

砰的這一陣槍響,硝煙與火花一同噴出了銃口,射出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