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遲來的黎明 第一十四章 驅狼吞虎

龐天壽在宮中勢力很大,派人偷件御用之物也並非難事,可是東西剛剛交到馬吉翔的手裡,人還沒來得及出城卻就被趕來的白文選給堵了回去。

原來,馬吉翔在離開貴陽沒兩天,李定國西進的消息就已經傳來,孫可望派部將劉鎮國和關有才率軍進駐田州,堅壁清野以迎李定國大軍。田州位於廣西西部,正卡在李定國大軍與安龍府之間。二將是孫可望的親信,在田州更是厲行堅壁清野。然而,田州防線僅僅是在二將被逐退,余部聽到「西府駕來」的吶喊後就宣告瓦解。

大門敞開,孫可望只得派白文選前去迎駕,意在將永曆搬到貴陽,以防天子為李定國所奪。

白文選趕到後,馬吉翔當即就只能留下「配合搬遷」工作,想要出城卻是不可能的了。不光是他,安龍府隨著白文選的到來也進入到了徹頭徹尾的軍管之中,想要出城首先就得過白文選的那一關。

白文選是孫可望舊部,在秦藩眾將之中乃是絕對的實權派,白文選趕到安龍,這裡的事務就由他負責統籌管理。只不過,白文選抵達後,先是面見了永曆,出了「皇宮」之後雖說有條不紊的安排著轉移的事項,但是永曆一家卻遲遲沒有動身。

一個多月過去了,永曆依舊在安龍,白文選依舊在按部就班的準備著,可是李定國的兵鋒越來越近,孫可望在貴陽早已急得快要上房了。於是乎,再也等不下去的孫可望便派親信百戶葉應楨前去催駕。

葉應楨以著最快速度趕到安龍,結果永曆宮中上自馬太后、王皇后,下至宮女、太監,無不哭泣不止,說什麼也不肯啟程。而白文選則告訴葉應楨,安龍地貧民少,招募民夫不易,一時間確實沒辦法啟程。而這長達兩個月的時間裡,原本有機會立下大功的馬吉翔、龐天壽二人則徹底被邊緣化,只能坐看局勢變化。

永曆十年正月十六,前往浙江的宣詔使者還在路上,李定國的大軍卻率先抵近到安龍不遠。此時此刻,安龍依舊在秦藩的控制之中,上至白文選,中及從田州逃回的劉鎮國,下至從貴陽而來的葉應楨,李定國前來不是為了攻城略地,而是為了迎駕,只得派傳宣參將楊祥前往安龍。結果楊祥在距離安龍五十里處的板屯江卻被劉鎮國的軍隊擒獲,押送白文選處候審。

「你來此地,有何用意?」

白文選安坐於大帳之中,楊祥自被抓獲便自稱是奉孫可望前來求見白文選的,此刻見到了白文選,楊祥拱手一禮,隨即回道:「末將傳宣參將楊祥,國主令末將前來督催道府州縣預備糧草,以候國主抵達。」說罷,楊祥當即從衣甲內取出了龍牌一紙。

「此為國主派末將前來籌備糧草的憑證。」

國主,指的便是孫可望。白文選是秦藩重將,對於秦王府下屬的武將們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但是白文選卻並沒有為難楊祥,反倒是命手下人準備酒食款待,並任由其人在安龍府自由行動。

用過酒飯,楊祥出了白文選的行轅,在城裡繞了幾圈後便前往皇宮去謁見永曆。

有白文選的許可,守門的軍隊也只得放行。見到永曆,楊祥暗示揮退左右,在四下無人之後便從衣甲後心內掏出了一封密疏。

永曆接過密疏,「藩臣李定國謹奏」這七個字當即浮現在他的眼前,心頭陡然一驚。打開密疏,李定國那剛勁的筆觸躍然紙上。

「臣今統兵迎扈,不日至行畿,先遣奏萬安,勿輕聽奸逆輒行移蹕。」

短短二十五個字而已,但是上面蓋著永曆此前派人引李定國入衛時賜下的「屏翰親臣」印章為信,當即便放下了心。

密疏送到永曆手中,楊祥換了衣衫便出城返回李定國軍中。而此時,李定國大軍已然紮營,也同樣在等待著楊祥的消息送到。

麾下眾將尚在各部,大帳之內,唯有李定國和他的親信文官金公趾二人在帳中敘話。

「楊將軍若能帶回衣帶詔,大王抵近城下,城內守軍必無以為戰。」

這些年,金公趾在李定國身邊負責後勤糧餉,很是得力,平日里若是閑來無事,常常給李定國講解諸如《三國演義》之類的故事,其中自免不了通過對劉關張的忠義的褒獎和對董卓、曹操篡漢之心的鄙夷來灌輸忠孝仁義的思想。

或許是天生忠義,李定國對於這些知識的吸收很好。除了忠義之心更甚外,對於其中的故事,以及衣帶詔也是記憶猶新。

「無需衣帶詔,只要楊將軍能夠進入城中,探明虛實,並將密疏交於皇上手中即可。」

有了田州那一「戰」,李定國對人心的向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於收復安龍迎駕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事實上,李定國此來,除了解永曆之危難的用意外,其實也是在尋求自身的發展方向。

前年,陳文誅殺洪承疇,大踏步的將江西收入囊中。一日而下贛州堅城的奇蹟在福建、廣東兩省造成了巨大的震動。

靖南王耿繼茂、潮州總兵郝尚久、平南王世子尚之信、定南藩下總兵馬雄先後反正,平南王尚可喜退避惠州。

彷彿只是一瞬間,廣東、福建兩省原本佔據絕大多數地盤的清軍突然間就灰飛煙滅,在這片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亂象之中,李定國在欣喜之餘突然發現,佔據廣西東部和廣東西部的他竟然已經被孫可望和尚之信給包了起來,只剩下了北上湖廣這一條出路。

湖廣是孫可望大軍的進攻方向,而湖廣以東的江西則已經被陳文收復。陳文當年邀請他攜手進攻江西的戰略被他否定,而與孫可望在湖廣爭鋒又絕非他所願,可是沒等他猶豫多久,范文程放棄湖廣的消息傳來,孫可望近水樓台先得月,但也把他僅剩下的發展方向給徹底封死了。

向西、向北是孫可望,向東則是尚之信,向南則是大海,腹心之地的梧州更有個馬雄,而尚之信一邊阻攔李定國越境進攻尚可喜,一邊表示在勸諫其父儘快反正歸明,合著這方圓千里之地已經連清軍的影子都沒有了。

李定國如今地盤不小,加一起足足有一個省那麼大,其中也有新會這樣富庶的所在。然而,富庶之地也就只有這麼個新會。

廣西東部和廣東西部,從永曆與紹武相爭開始就沒有斷過兵禍。李成棟、尚可喜、耿繼茂、孔有德,尤其是李成棟,更是先以清軍向西進攻明軍,待他死後,他的部將又在此抗擊清軍西進。明清雙方在此殺來殺去,民生殘破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當李定國進攻新會之際,尚可喜更是又來了一輪堅壁清野,諸如肇慶府、羅定州這樣的地區,更是已經剩不下多少人了。

兵禍連綿,沒有了安定的社會環境,地方殘破、人口流失這都是不可避免的。李定國如今佔據的地區就是這樣的,可是當下一步的進軍方向徹底被友軍們封死之後,他也只得悶頭在這些地方搞起了發展。

當年,李定國從湖廣退入廣西之時,大軍足足有四五萬之眾,俱是精銳。肇慶一戰損失數千,此後在廣西與馬雄、線國安乃至馮雙禮爭鋒了數次,兵員損失並不大。

原本的歷史上,新會之戰,李定國損兵折將,前往安龍迎駕時若非一路上秦藩大軍不是望風而降就是望風而逃,也絕非那麼容易。而現在,新會一戰,總攻都沒有開始就被陳文叫停了。麾下大軍沒有損失過多是好事,如此規模的軍隊有這一省之地也能勉力維持,但是廣東數量巨大的義軍卻立刻就成了糧餉上的巨大負擔。

義軍,原本沒有什麼糧餉的問題存在。他們各自的首領統帥著,有飯吃就夠了。可是李定國在此一穩定住了,糧餉就都落到了原本負責李定國所部的督師大學士郭之奇、兩廣總督連城壁、四府巡撫張孝起這些兩廣本地文官們的頭上。

義軍數量過於巨大,全部承擔下來不現實,但是不負擔糧餉的話,他們在地方上的軍紀就不好控制,保境安民的目的打不到,民生也很難恢複。一方面是地方殘破不堪,另一方面則是義軍數量過多,巨大的經濟壓力很快就壓得這些文官喘不過氣來。

可是想要解決,無非是開源節流,開源現在做不到,至少他們不知道除了稅賦以外還有什麼地方可以賺到錢。而節流就要削減軍隊數量,把退下來的士卒轉換為軍戶或者是自耕農,用裁軍的辦法,這樣不光是降低了開支,還增加了賦稅,一舉兩得。

這是最簡單的辦法,也是歷朝歷代的文官們最常用的辦法,郭之奇等人自然是趨之若鶩。奈何這些義軍首領任誰也不想被削減實力,哪怕是老弱也會影響到他們未來的地位,而李定國的大軍更是精銳,沒有道理削減,這就徹底變成了一個死局。

就這樣,經營廣東西部一年,不光是民生沒有恢複,甚至就連新會等地也因為日漸繁複的稅賦而開始敗落。

經濟、政治、軍事,這些東西看似差距良多,其實都有一根線將他們牽在一起。巨大的經濟壓力,義軍彼此間的矛盾叢生,李定國突然發現他不光是被困在了這片囚籠之中,更是將要被友軍們憋死在這個密封的空間當中。

就在這時,十八先生之獄的消息傳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