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遲來的黎明 第一十一章 水漲

抽空趕到工坊,陳文並非是專程來和方以智談笑風生的。在工坊待了一會兒,陳文便與方以智別過,隨著徐毅去視察一些新產品的開發。

倉庫里陳列的那些新近打造出來的火銃,槍桿都進行了改造,此前已經裝備給擲彈兵的套筒式刺刀已經可以在適當的時侯安裝在火銃上,遠程的火銃手便可以臨時客串近戰肉搏步兵,有效的提升了步兵的戰鬥力。

放下了手中的火銃,陳文轉而向徐毅問道:「全部更新換代完成,還需要多長時間?」

武器從研發到小規模列裝,再到全軍換裝,這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的。套筒式刺刀研發完成時間較早,奈何當時的重裝扎甲的換裝任務比較嚴峻,即便不算重步兵的重裝扎甲,火器隊的半身甲和騎兵的甲胄也要佔用太大的產能。畢竟江浙明軍也是一支十幾萬大軍的軍事集團,哪怕軍工司工坊實力在雄厚也總是需要時間的。

「回稟大王,不出意外,一年之內,全軍就可以完成換裝。」

這一次的換裝,表面上看只是刺刀,但事實上就連火銃都需要一起改造,否則刺刀安裝不上去就還不如給士兵們配把刀子來得實際。需要時間較多,這是不可避免的,畢竟也是幾萬支火銃的沉重任務,水力工坊今年很可能還要進行搬遷,如果再算上擴軍,一年已經是非常之短的了。

「差不多,能趕上用就行。」

套筒式刺刀是陳文神交已久的那位擅長左右互搏術的法國沃邦元帥的發明,不過那已經是三十多年後的事情了。在此之前,即便是如今,歐陸的刺刀也都是插入式的,即將刺刀的刀柄直接插進銃口裡,既妨礙了火銃射擊,又容易對火銃造成破壞,除了換裝容易外,真心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更先進的刺刀不是沒有,卡座式的連接結構,比之套筒式更為先進,至於刺刀的刀刃,後世的三棱軍刺也是非常可怕的武器。但是對於現如今的生產技術水平而言,套筒式更為合適,而合適才會有普及化的可能。

離開了倉庫,陳文一行便前往試驗場,接下來的武器並非是只要看看樣子就可以的了。

這座試驗場是用來測試火炮的,每一門火炮完成鑄造工作之後,都要送到這裡進行試驗。地點也比較偏,靶子的後方更是有一片被封鎖起來的山林存在,為的就是防止炮彈對誤入此間的人員造成誤傷。

陳文在觀測台上,透過望遠鏡看去,卻是一輛手推車上整齊的固定著幾個長方體的管子。從陳文的方向看去,管子前端看不到,但是後端的導火索卻是從上百根火箭的尾翼連接成了一條,只要將其點燃,管子里的火箭就會像一窩受驚的馬蜂一般衝出。

這一幕,陳文在後世的網路上看到過,而且是如雷貫耳,這就是號稱明朝的喀秋莎火箭炮的一窩蜂火箭炮。

所謂一窩蜂火箭炮,不過只是個統稱,大小規格在明朝足足有十幾種之多,名稱也是各有不同,諸如《武備志》、《練兵實紀》在內,很多武器著作中對其都有記載。陳文對此早有想法,奈何武器生產是有優先順序的,這等武器自然無法與冷兵器、火炮、火銃去搶產能,而且這東西的造價也著實不低,由此便一再擱置至今。

「大王,試驗場已經準備完畢。」

陳文能夠看到,操弄一窩蜂火箭炮的兩個士卒已經停下了手中的活計,傳令兵向觀測台打旗語示意。今天過來最主要的就是來看看這種傳奇兵器的威力,得到了準備完畢的信號,陳文便點了點頭。

觀測台上旗幟招展,接到了命令的士卒在回了旗語之後,便點燃了那一根導火索,隨即瘋一般的向側面的掩體跑去。

轉瞬之後,士兵跑回到掩體背後的瞬間,火星沿著引信進入到了罐子之中。下一秒,尾部噴射著火花的火箭一根又一根的從一窩蜂里竄出,側面的神火飛鴉亦是如此,其壯觀程度恰如二戰時蘇軍所使用的那種著名武器一般。

「真是只有起錯的名字,沒有起錯的外號啊,這東西確實夠嚇人的。」

蘇軍的靈感是否來源於此,陳文並不是很清楚,但是今天的這一幕確實給了他一次實實在在的震撼,這是在後世國外武器愛好者仿製、試射的視頻中所無法感受到的。

火箭接二連三的飛出,陳文的視線開始時還集中在一窩蜂的本體上,待到後來,則隨著神火飛鴉向遠方而去。有火藥的推進,這些火箭的射程看上去好像比步弓,乃至是斑鳩腳銃都要遠上一些。

武器的射擊很快就完成了,火箭在遠處密密麻麻的插在地面上,那些稻草人更是被扎得千瘡百孔,甚至有的還燃燒了起來。

陳文收起了心中的激蕩,估算著一窩蜂本體與射擊目標之間的距離,以及火箭的殺傷範圍和威力,眉頭卻很快就皺了起來。

「射程有多遠?」

片刻之後,經過了士兵的測算,報告很快就遞上了觀測台。既然是火器,威力顯而易見,射程就是陳文最為關注的方面。

「回稟大王,此番射擊,目標距一窩蜂火箭炮百丈距離,射擊完畢,火箭的殺傷範圍則是目標十數丈到數十丈之間。」

發射前,陳文很清楚的看到這些火箭都是加裝了尾翼的,這樣可以使其精準性得到有效提升。這是原版的一窩蜂火箭炮,全部是按照書籍中複製出來的,能有三百米以上的攻擊距離,誤差雖然不小,但這種兵器本就是以量取勝,倒也無可厚非,確實值得後世人稱讚。

「這東西有點意思,成本如何?」

戰爭從來都是在燒錢,冷兵器都是如此,更別說是火器時代了。陳文軍中如今裝備的武器,都是性價比最高的,這與江浙明軍早年的財政緊張有著極大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普及才有戰鬥力可言,否則僅僅停留在書籍中,難道也能以此嚇退對手嗎?

「回稟大王,除了受風力影響比較大以外,這東西確實不錯,就是造價太過驚人了。尤其是在於,這東西需要大量的手工製造,機械能夠打造出部分零件,但是更多的零件,尤其是安裝方面都需要人工進行,佔用工匠和工序實在太多了。」

提及成本,徐毅的哭喪臉就再度出現了。這個年輕的官員在軍工司幾年,已經老了十幾歲一般,其人盡職盡責,確實不愧為大蘭山上培養出來的文官,就是這副動不動就哭喪臉的表情實在讓陳文無話可說。

徐毅還想說下去,但是陳文僅僅是聽到了佔用人工過多,就已經沒有什麼慾望了。接下來,機械痴迷症外加機械強迫症患者陳文便對苦逼的軍工主管說道:「放心,本王知道,這種一次性兵器在現階段確實不如火炮核算,軍工司也不用製造太多,近期趕出一些,後面的可以慢慢造,保有一定的庫存就行,不著急。」

聽到陳文此言,徐毅由衷的鬆了一口氣,陳文的那兩種「心理疾病」現在在江浙明軍軍工司里已經傳染開來,他的病症一點兒也不比陳文輕,機械的大規模使用使得他們無不將心思放在了如何運用機械來減少人力負擔的方面,畢竟這些年人口下降實在不小,中國的人力緊缺問題聽起來好像是無稽之談一般,但在現在卻是真實存在且很是嚴重的。

「另外那件呢?」

「回稟大王,那件兵器就造出來一個,射程確實很驚人,就是威力和精準度都有些不盡如人意。」說著,徐毅掏出了一份武器實驗報告交在了陳文的手中,繼而解釋道:「而且更大的問題是,工序上一點兒也不少,很麻煩。下官以為,性價比並不是很高,除了威懾力以外。」

「哦。」

細細的看過了報告,內容很詳實,射擊時間、當時的風向和風力水平、武器飛行目測高度、實際攻擊距離,密密麻麻的寫了一大堆。

眼見於此,陳文點了點頭,繼而說道:「這東西,可以製造,優先順序在一窩蜂火箭炮之下,不需要太多,保有庫存就夠了。」

「下官遵命。」

時至年底,軍功的統計早在南京收復就已經基本完成,這幾個月關於獎勵發放也早已開始,直到年底就連分地也基本上告一段落。今年冬天是別想了,但是明年的春種卻不會耽誤,只要各地衛所能夠招到足夠的佃戶就行。

永曆九年,隨著杭州、南京兩戰的勝利,清軍在江南的統治徹底宣告結束,江浙明軍向北括地近千里,已經越過長江,開始沿淮河布防。明清南北對峙開始,但是彼此實力對比已經開始逆轉,全國整體上的戰略主動權已經徹底落入陳文手中,剩下的事情,明年亦或是後年,總會有一個結果,陳文對此很是期待。

大年初二,陳文照例和周岳穎一起來到岳父家中。隨著陳文的地位的不斷提升,作為陳文岳家的周家也得到了大量的賞賜。物質上的、名義上的,一家子從老到少幾乎是無人沒有封賞、誥命,所幸周家這一枝的人口也不多,否則永曆朝廷就真的要破費了。

比之去歲,周家的老老小小對他敬畏更是深重,姑爺拜年的氣氛淡了太多,一個個拘謹的不行。仔細想想,卻也正常,陳文現在的身份地位,手中的強大實力,從起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