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風起 第十四章 分期

在中國古代,哪怕是商人,除非到了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一般是不會去借錢的,而到了非要借錢的情況下那就意味著很可能不存在還款的能力。是故,一分的利息,換作是中國古代的民間借貸,根本都不會有人去借的。

這是這份所謂的善後大借款卻涉及到那些價值更高的產業,彷彿是敲門磚一般,不借的話二十畝以上的產業便無法收回。

至於二十畝的分界線,這個時代的二十畝地便可以在正常納稅的情況下勉強養活一家子人,或許還能有些富裕,不過卻不足以發家致富。而二十畝以上,能夠被馬進寶及其部下強奪去如此多的田土卻還能夠活下來的,家中怎麼也會有辦法湊到這份借款的銀子,而得到的卻是價值遠高於借款本身價值的產業。

況且,借款不是還會償還本息呢嗎?

雖說官府借錢會還,這話說出去任誰也是不會相信的,但是這個陳大帥迄今為止在百姓中的名聲還算不錯,治軍嚴謹,軍紀也是出了奇的嚴明,就連他手下的將校兵卒也從未有過欺壓百姓的事情發生,沒準還真的會還錢也說不定。

其實就算不還,又有什麼大不了的,能夠重新拿回那些產業,這點兒銀錢總能賺回來的,無非是辛苦一些,總比在馬進寶治下時不光拿不回來,還要擔心著家中所剩無幾的家業也會被奪取,甚至會被強逼為奴要強上太多。

不患貧而患不安,明軍的存在眼下給了金華百姓一些可以安枕的保障,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卻還在眼前,而且已經有人無法生受了。

「這善後大借款聞所未聞,大帥以官府的信譽借貸,行商賈之事,簡直是斯文盡喪。長此以往,朝廷的信譽何在,官府的信譽何在,你陳大帥的信譽何在?!」

見前排的一個老夫子拄著拐棍痛心疾首的為這些「信譽」問題擔憂,甚至是指著陳文和與會官員的鼻子痛斥,見識過現代社會老頭老太太碰瓷兒的陳文實在不敢說什麼狠話,只得儘力的安撫。

「老人家誤會了,本帥從未打算過欠著本息不還,眼下更是以夏稅作為抵押品,這些都是要寫在契約上的,本帥家中自曾祖起便以商賈為業,在天津衛也是響噹噹的招牌,信譽二字還是知道的。」

見那老夫子稍微平復了一些,或許是剛剛的一陣怒斥讓他的氣有些喘不勻,此刻正在舒緩呼吸。借著這個當口,陳文便繼續解釋。「諸君身在金華,或許不太清楚,本帥前年自北直隸南下,一路所見,韃子的杭州駐防八旗在杭州府地面上大肆強搶民產民田以興建滿城,而北直隸、山東等地更有圈地、投充、逃奴等諸般惡法,其他地區八旗綠營強搶民產更是不勝枚舉。日後王師收復杭州,亦或是其他地方,這善後大借款還是要辦的,本帥沒必要砸了自己的招牌。」

「而且此番除了這善後大借款,本帥還準備了征虜大借款,以本帥的征虜將軍印作保,以每年的秋稅作為抵押品,利息二到五分,按照借款年限和金額劃分,自願參加。本帥若是連善後大借款都不還,那麼持續時間應該會更長的以驅除韃虜為目的的征虜大借款,又會有誰去購買呢?」

商賈若是壞了信譽,那麼生意也就做不下去了,只是最為淺顯的道理,只是眼下陳文是以官府的名義借貸,在古代官府的信譽尤其是到了王朝末期,這低下二字甚至都不能形容其惡劣之處了。

不過陳文拿征虜將軍印作保,又以夏秋兩稅為抵押品,這倒是聽著好像還有些可信之處,尤其是陳文自身的名聲還不算差,與陳文同理此事的本地才子出身的金華知府孫鈺也能贏得一些信任,這個借款沒準還真的會還。

不過這裡面還存在另外一個問題,明軍能否堅持下去,若是明軍敗亡了,那麼這銀子也就一定還不了了。可若是明軍真的敗亡了,這些產業清軍也一定會強奪回去,就算來的不是馬進寶也會以出資支持明軍為由大興冤獄,到時候不光還錢的債主沒了,討債的債主也打上門,這豈不是意味著必須與明軍綁到一起了嗎。

意識到了陳文這個借款的惡毒之處,奈何問題的側重點已經被身邊的那些豬隊友帶偏了,那姓丁的生員登時站了起來,繼續問道:「陳大帥,學生敢問,為何要以二十畝為線?」

又是這個生員,陳文笑了笑,繼而說道:「據本帥所知,金華本地水稻平均畝產應該不到六百斤,強強養活一個人。而若是再加上賦稅和徭役,二十畝地養活人丁不甚多的一家子也是可以做到的。而二十畝以上,並非是全部需要善後大借款,只是二十畝以上多出來的田畝。況且銀子每年都會償還一部分本息,也並非是不還。」

明朝一斤是五百九十克,略高於現代。一般來說,那時養活一個男丁大抵需要五百斤糧食,若是這個男丁還需要做農活這樣高強度的體力工作,那麼一年七八百斤的糧食才能保持足夠的營養攝入。當然,這裡面的一部分是可以用其他食物進行代替,不過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一系列營養成分的攝入還是要得以保持。

除了這些,若是再加上稅賦、徭役、攤派、加征等事,以及家中除了壯丁壯婦,還有老幼的存在,加減之下,二十畝地養活人口不太多的一家子的計算比較合理。

至於從美洲傳播而來的高產作物,在這個時代並非沒有,而且也開始了推廣,只是大規模普及化以及作物適應本土氣候環境的程度等影響產量的因素上還存在著問題,反倒是「寸板不得下水」的滿清佔到了這個便宜。

隨著這些作物徹底適應中國的氣候環境,以及徹底普及全國,才出現了四萬萬五千萬的人口數量,而這卻是明朝及明以前的歷代無法達到的數字。至於後世靠著科學技術提高畝產,以及購買其他國家的糧食,中國成功的實現了十幾億的人口規模,不過在眼下卻是更加不可能達到的了。

聽到陳文的計算,在場的那些士紳百姓一個個呆若木雞,至少在他們看來,武人應該是不懂這些的,而這個陳大帥卻能夠如數家珍,準備得如此充分,猶如積年老吏一般,實在聳人聽聞。不過聯想到陳文帶來的這些大蘭山出身的官吏,一切也就明了了。

「若無異議,二十畝以下的父老便可以到台下的幾位文書那裡登記,官府會儘可能快的核實詳情,將田土歸還給各位,降低耽誤春耕的損失。」

春耕,這是一個大問題,農業是一種對於時間、氣候有著極為苛刻要求的產業,耽誤了農時可是要人命的大事。聽到了陳文的話語,大批的百姓立刻想起了這個此前他們就惺惺念念的問題,見周圍也多有人起身前往文書那裡登記,也紛紛站起身來,甚至包括一些在二十畝以上的也都不願為此耽誤農時,想要儘快重獲田土。

見陳文所說的確實是實情,根本無法辯駁,而大批的百姓已經起身前往台下登記,那姓丁的生員立刻問道:「陳大帥,您計算出來的數字只是人口不多的家庭所需田產,而非全部。若是家中人口較多,又如之奈何,難道官府還打算餓死百姓嗎?」

聽到此言,陳文的嘴角撇過一絲冷笑,明末的大亂,餓死百姓的事情有官府的份,你們這些縉紳大戶也脫不開干係。

借百姓福祉的名義在道義上站穩腳跟來戰勝對手,正是中國古代文人在鬥爭中最為擅長,也最為常見的套路,至於背後的目的,以及戰勝之後,百姓的利益也往往會被他們棄之不顧。

眼前的這個儒生還只是生員,太平年代距離做官的最低標準也還差了一階,可是基本的手段卻已經能夠簡單的掌握了,果然不愧是讀過聖賢書的,真心把孔孟之道都讀到了狗肚子里去了,活活糟蹋了先賢們的良苦用心。

只是此人的問題卻又不能不去回答,因為這個生員現在就是在爭取更多的人和他站在一起以對抗官府的行政,從本質上和明末的那些阻礙行政的士紳沒什麼兩樣。陳文想要達成目的,首先便要分解掉他的同盟軍,而第一批便是那些田畝數量略高於二十畝的百姓。

「今年的春耕已經開始了,可是調查工作還需要時間,所以歸還田土免除今年的夏稅,以養田土。此外,嚴禁官吏以火耗等理由,淋尖踢斛等手段加征賦稅的政令今年夏稅也會開始執行,違令者必將得到嚴懲。少了這些,二十畝養活十餘口人都不在話下,更何況是更多的田土呢?」

「陳大帥就這麼相信下面的小吏會遵守法紀?」

「從今年夏稅開始,收取賦稅的事情由各縣的官吏負責執行,衛所會派人進行監督,府衙和總兵府也會分別派人進行抽查暗訪,有違反法度者,皆嚴懲不貸。」

「你這是武人亂政!」

聽到陳文的話,未待那生員有所反應,一個縉紳立刻跳了起來,大聲怒斥。而陳文只是看了他一眼,繼而很是平靜地說道:「各地的衛所已經開始設立,人員名單已經就位,各位可以去問問,衛所中一樣有文官的存在,互相監視才能降低損耗的程度。」

「你……」

那縉紳一個你字剛剛出口,尚未說出個所以然便被身旁的另一個縉紳拉了一把,待反應過來也只得氣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