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星星之火 第二十六章 向西

當浙江清軍集中了幾乎全部的機動兵力圍攻舟山之時,福建的鄭成功率部殺入位於廈門以西的漳州府。

永曆五年五月二十五,鄭成功率軍進入了漳州府海澄縣的磁灶,第二日,清軍漳州總兵王邦俊率一千騎兵、兩千步兵抵達磁灶附近,與明軍對峙。鄭成功料定清軍必然驕縱輕敵,是故決定在磁灶伏擊清軍。

清軍不疑有詐,全師攻入磁灶社內,為鄭成功團團包圍。雖然清軍憑藉著騎兵的優勢奮力突圍,但是鄭成功也拿出了他早已準備好的殺手鐧——藤甲兵。

鄭成功軍中的藤甲兵以三人為一組,一人執藤牌掩護,一人砍馬,一人砍人。在明軍猛烈的攻擊之下,清軍潰不成軍,王邦俊率領敗軍落荒而逃,明軍取得了磁灶之戰的勝利。

永曆五年,鄭成功在取得磁灶大捷之後,於七月剿滅了投靠清軍的海盜陳春,並於九月揮師漳州。面對鄭成功大兵壓境,福建清軍派副將陳尚智率軍馳援漳州,會合王邦俊所部與明軍在錢山一帶對峙。

九月二十五,清軍率先發動進攻,明軍以戎旗鎮王秀奇、援剿左鎮林勝並蘇茂等一舉殲滅了清軍前鋒,隨後親丁鎮、前沖鎮、援剿右鎮各部殺出。清軍橫屍遍野,王邦俊、陳尚智狼狽逃竄,逃回漳州城,是為錢山大捷。

永曆五年十一月,隨著鄭成功在漳州連戰連捷,福建清軍被迫派遣福建提督楊名高率數千騎兵與步兵南下,增援漳州清軍。由於清軍南援漳州,必定要經過泉州,於是鄭成功準備在泉州地界阻截清軍。

鄭成功率領所部渡過海峽,在小盈嶺一帶安營駐紮。楊名高令清軍兵分三路,向小盈嶺發起進攻,同時派一支清軍由鴻漸山迂迴到鄭軍後側,企圖合圍明軍。

鄭成功親自指揮明軍奮勇殺敵,清軍力戰不敵,潰不成軍,楊名高更是縱馬而逃。負責包抄的那路清軍,一開始進展順利,明軍中沖鎮、游兵營皆不能敵,賴奇兵鎮奮力廝殺,勉強穩住陣線。後甘輝率領親丁鎮趕到,與各鎮奮力廝殺,清軍全線潰敗。明軍合兵一處,追擊至馬厝巷而回,史稱小盈嶺大捷。

而就在鄭成功於福建戰場上連戰連捷之時,位於金華府東陽縣的山區中,一支全部由壯丁組成足足六七百人的隊伍正行進其間。在步行領隊的那個為首之人的帶領下,這些漢子操著南腔北調的口音放歌前行。

我們都是神射手;

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我們都是飛行軍;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那濃密的樹林里;

到處都安排同志們的宿營地;

在那高高的山崗上;

有我們無數的好兄弟。

沒有吃,沒有穿;

自有那敵人送上前;

沒有槍,沒有炮;

敵人給我們造。

我們生長在這裡;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

無論誰要強佔去;

我們就和他拼到底。

……

這支隊伍的為首之人正是陳文,而此刻他帶領著麾下的這支先遣部隊高唱的便是後世著名抗日歌曲《游擊隊之歌》。當然,作為無恥的文抄公,陳文在將這首歌拿出來的同時,也掩耳盜鈴的將名字變更為《大蘭山王師之歌》,也算是對那些戰死的袍澤們的一種緬懷吧。

這首《游擊隊之歌》節奏輕快,滿懷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於大明在當下危如累卵的狀況之下,大蘭山明軍的官吏將士們卻依舊在為了恢複九州而努力來說很是應景。

甚至包括同志那個曾經被陳文認為不是很契合時代的辭彙也被王江和孫鈺等人稱讚過,畢竟這同志二字在當下還是志同道合之人的意思,很是符合大蘭山明軍的精神,尤其是王江和王翊起兵時那份共同的志向。

陳文將這首在後世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拿出來後,不僅南塘營的將士們喜歡,就連老營的官吏們無事時也會唱上幾句,只有王江礙於巡撫的身份不方便在麾下的官吏面前放聲。只不過,陳文卻很清楚,在私底下其實王江也很喜歡這首歌,工作之餘偶爾也會哼上兩句。

此次自天台山上的臨時老營誓師出發後,陳文每天都會帶領著這支先遣部隊高唱著這首歌行進,從眼下看來,效果倒是好得出乎意料。

陳文很清楚的記得,去年自大蘭山向新昌撤退的路上,明軍在掩護百姓撤退的情況下,每天的行進速度也不過是在十里左右浮動。

此番出兵金華府,除了南塘營的第一局全軍出擊外,中軍的騎兵隊、火器隊、工兵隊、炮兵隊、軍醫隊皆有部分隨行,而王江也派出了老營的部分官吏在孫鈺的管束下預備在攻佔東陽縣城後以便對其進行統治。

雖然實際人數尚不足七百人,但是一應的軍需物資卻也絕不在少數。可是即便如此,從天台山出發到現在,始終行進在山路之上,這支先遣部隊的行進速度也始終保持在二十五里左右,如果是行進在平原地形的話,行軍速度應該還會更快。

回想著後世在網路上看到過的那段關於人類的行軍速度直接受作戰意志決定的理論,陳文暗嘆「現代人誠不欺我」。

南塘營此前在四明山南部兩戰兩捷,而此番行軍又是以收復失地為目標,士氣本就很高。一路上陳文始終以身作則堅持和士卒們一同步行,再加上這支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歌曲所編織的氛圍下,這支先遣部隊在士氣方面就已經達到了這個時代的軍隊幾乎不可能企及的高度。而這一切也同時感染著那些同行的老營官吏,使得行軍速度異常的快。

此次出征,陳文的目的旨在收復金華府,並以此為根據地與清軍繼續周旋下去。

有道是金角銀邊爛肚皮,圍棋如此,商鋪的選址如此,守御地方亦是如此。若是以這樣來看的話,金華府絕非是一個適宜的根據地,此前不久的許都、尹燦不也沒有在金華站住腳跟嗎?

而且在圍攻天台縣前的一次密談中,俞國望也表示過對於這個計畫的反對。雖然他反對的理由還是立足於牽制南線清軍,在舟山擊潰清軍後協助其收復失地,以及如果舟山失守的話,有陳文和他互相配合的話,在台州應該足以為魯監國開闢一塊新的根據地。而一旦陳文出兵金華,那麼舟山勝負與否,都將無能為力。

只不過,一方面陳文對於他教授給俞國望的西班牙方陣用來牽制那幾千南線清軍的任務感覺問題不是很大,另一方面由於此前在四明山的遭遇,他對於和天台山明軍各部,以及如果與清軍換地盤後需要和舟山明軍配合作戰的問題抱有極大的不信任感。

於是乎,陳文便在那一次與俞國望大吵了一天一夜。而本來被俞國望寄予厚望的王江在表現出了對於陳文的戰略眼光很是信任的狀態後,也迫使著俞國望放棄了繼續勸說陳文打算,那個此前便制定好的圍攻天台縣的計畫才得以按照原訂計畫執行。

陳文之所以會選擇金華,除去他麾下的這支軍隊的定位有一定的關係外,其實更重要的還是透過歷史的迷霧,他所看到的清軍在圍攻舟山的這幾個月之中對於浙江防務所造成的影響。

此次清軍為了圍攻舟山,將原駐地於杭州的杭州駐防八旗、提督標營調往定海出征舟山,並且抽調了巡撫標營協防寧波,以防止明軍偷襲寧波切斷出征清軍的後路;與此同時,原駐於衢州府的浙閩總督標營也奉命前往定海;再加上金華總兵馬進寶被任命為南線總統後,金華鎮標營以及處州、衢州、嚴州的綠營也抽調了不少,前往台州。如此一來,整個浙江,清軍再無任何可以用來機動的部隊。

而且這裡面其實還存在著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此刻的浙江,清軍在杭州、金華和衢州的兵力嚴重不足,甚至到了守御府縣城池都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

假設,如果有一支戰力強悍的明軍突然殺入的話,這三個府的清軍根本無力應對。那麼,對於陳文而言,剩下的就是三選一的選擇題了。

如果論影響力的話,自然應該選擇進攻杭州。杭州乃是浙江的省會,影響力也是最大的,再者其富庶程度在浙江也是數一數二的,收復此地對於浙江的抗清大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以著此地的財富,養活一支近萬人的大軍應該不是什麼問題。

可事情皆是兩面的,有利必然有弊,杭州的影響力超群,而且經濟發達,再加上這裡是杭州駐防八旗、提督標營和巡撫標營的駐地,其家眷皆在此地。陳文如果進攻這裡,勢必會遭到回援清軍的瘋狂反撲,對於只有千餘人的他是完全無法承受的。

退而求其次的話,那便是衢州。衢州地處南直隸、江西、福建三省與浙江的交匯之地,稱得上地如其名,富庶上也僅排在湖嘉杭之後。而且此地又是浙閩總督的駐地,攻陷這裡的話所造成的影響一樣不小。

可衢州即是通衢之地,遭受幾個省的清軍圍攻也定然是平常事,而且東南清軍的另一部分主力此刻就在江西圍剿被滿清稱之為江西四大寇的反清武裝。無論是把清軍引來,還是把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