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穿越者 第五十三章 比試(下)

在堅定的長牌手、靈巧的藤牌手以及後排的鏜鈀手的多重保護下,還有那個被戚繼光稱之為「行伍之藩籬,一軍之門戶」的狼筅手的強力壓制下,陳文所部只有一個士兵的胳膊上留下了一道白灰的印記,還是因為對手發現怎麼也夠不到之後把木刀擲了出去才造成的。

並非中營戰鬥力不強,只是他們隊列之中長槍手的兵器在長度上和陳文這邊的壓陣兵器狼筅相比劣勢太大,始終是還沒有夠到對手就已經被暴打了,稍不留意還會被對手的長槍手刺中,從而被判陣亡,退出比試。

而他們的刀牌手,雖然都是由軍中健斗之士組成,但是刀牌手本身就需要互相保持距離才能揮砍兵器發起進攻。這樣一來更是被呈現密集陣型的鴛鴦陣憑藉著以多打少的優勢吊起來打,往往連人都碰不到,更不用說是發揮出來他們平日里那份破強敵、摧堅陣的作用了。

與對手不同,甲哨的軍官和士兵們目瞪口呆的看著這一切,他們幾乎無法想像到眼前的這一切就是僅僅編練了一個月的結果。至少在賽前,他們中最樂觀的也只是認為這場比試將是一場殘勝,而不是像眼前這般摧枯拉朽。

「想不到戚少保的鴛鴦陣威力竟至如斯。」點兵台上,毛明山的這句話,說出了台上幾乎所有人的心聲。

不同於毛明山那等戰必衝殺在前的肉搏型武將,黃中道讀過書也認識字,所以總結分析的能力要更強一些。只見他猶豫了片刻,還是把他的想法說了出來。

「其實正常情況下雙方的傷亡情況不至於會是這樣。」

「哦?」不只是毛明山,除了依舊在觀察甲哨反應的陳文外,所有人目光都轉移到了黃中道的身上。

「正常交戰時,韃子會發射火炮、火銃和弓箭,也會投擲標槍和手斧,這些投射兵器會在接戰前就造成一定的傷亡。想來陳守備的部下在接戰前始終保持著由牌手在前,其他士兵各自位於其後的陣型,大概就是出於降低此類傷亡的考慮吧。」

正常情況下確實如此,尤其是火炮,依靠著火藥燃燒所瞬間產生的高壓氣體的推動,炮彈會夾雜著熾熱的炮火以著極高的速度和力量從炮口飛出,直至耗盡所有的動能,別說是披甲持盾的人類了,就算是披甲持盾的霸王龍也扛不住。

現在的問題是,王翊為防止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在這場比試中禁止此類兵器的使用,這個在當下絕對稱得上理所當然的決定直接導致了中營的戰績顯得更加難看了。

接著,黃中道搖了搖頭,只見他嘆了口氣,繼續說道:「這也就是校場比試了,如果在戰場上,一支軍隊承受到這樣的傷亡,早就應該崩潰了。那時候,其眾非降即逃,也不至於陣亡如許多。」

「呃。」

點兵台上的人幾乎都知道,黃中道所言非虛。這個時代的明軍正常情況下的承受傷亡能力大概是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一旦超過這個比例經常就會瞬間崩潰,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上萬的明軍在傷亡數百人後就兵敗如山倒。其實滿清的八旗軍在承受傷亡的能力上也不怎麼高,但是和這個時代的其他封建軍隊相比還是要高得離譜。

作為一個穿越者,從正常的思路應該是直接把西方的近代軍隊折騰出來,編練方陣和近代騎兵,從而平推滿清。

可是,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地形和他現在的實力下,大規模編練方陣和近代騎兵真的會有效果嗎?這是個問題!

於是乎,對於陳文而言,複製戚家軍就成為了一個更好的選擇,因為戚繼光那個時代的戚家軍已經不再是那種實際意義上的封建軍隊了,而是中國在向近代軍隊前進的一次有力的嘗試。除此之外,這支軍隊是有著以救民為己任的光榮傳統的,也更加符合陳文的需求。

那麼,什麼是封建軍隊,什麼又是近代軍隊呢?

所謂封建軍隊,就一定要說封建制度,所謂封建者,分封建制也,說的就是君主將土地以分封的形式授予臣下,而臣下則有義務效忠於君主,為君主作戰和提供稅賦,中世紀的歐洲和周朝時的中國都是這種標準的封建制度。

封建軍隊就是建立在這個制度基礎上的產物,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軍隊使用騎士、扈從、炮灰農民士兵作戰。中世紀歐洲的戰場上,數百或是數千騎士和他們的扈從憑藉著個人武勇衝鋒在前,而他們身後則是數量多達數萬的臨時拉來的炮灰農民士兵。由於鎧甲、武器、戰馬還有作戰意志的差異,決定戰爭勝負的是那些數量稀少的騎士,而不是百倍超過騎士的農民,而這就是封建軍隊。

這樣的制度下,富裕的國家能夠供養出更多的重裝騎士,而窮國就要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諸如那時的奧地利和瑞士一般。

可是干挨打誰又樂意呢?

於是乎,為了應對以重裝騎兵為主的奧地利,瑞士出現了以長戟手為主的瑞士步兵方陣,並且屢次擊敗了奧地利的重裝騎兵。

隨後,瑞士人的僱傭兵開始橫行歐洲,並贏得了歐洲最強步兵的美名,瑞士方陣也開始普及化,並衍生出更多的版本,諸如西班牙方陣、莫里斯方陣、古斯塔夫方陣都是瑞士方陣的變種。當然,這其中還有文藝復興對於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古典軍國主義的復甦,近代軍隊也開始逐漸成型。

和封建軍隊不同,近代軍隊不再強調個人武勇,而是轉為強調配合和團隊精神,在戰場上就如同一台工業革命之後的自動化機器運轉,所產生的動能這就不再是那些靠著個人武勇的封建軍隊能夠抗衡得了的了。當然,除此之外,作為提供零件的新式募兵和軍校制度、提供能源的軍需制度以及作為晶元存在的參謀制度同樣不可或缺。

瑞士方陣最初憑藉的乃是同鄉的情誼和瑞士山民的堅韌,但是到了後來,隨著文藝復興對於古典軍國主義的復甦,培養團隊精神的方法也變得多種多樣,軍隊的凝聚力和承受傷亡的能力也在瘋狂攀升,甚至到了美國內戰期間,竟然出現過一支軍隊在炮火中呈隊列前進,直到陣亡超過八成才出現崩潰的奇觀。

和瑞士人為了應對奧地利重裝騎兵的威脅相同,其實早在明朝的嘉靖年間,由於北方蒙古人和東南的倭亂,明朝軍隊在平亂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兩種思路。

第一種便是李成梁吃空餉、喝兵血以養家丁親兵的思路,這其實是歐洲中世紀騎士制度的中國版本,李成梁名義上指揮十萬遼東明軍,其實際上在戰場上只能憑藉千餘人的親兵和家丁作戰,所以他的斬首數量最多也只有一千多。但是他的親兵家丁也確實敢戰,這些漢家騎兵在戰場上瘋狂的砍殺蒙古人和女真人,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就連被後世讚譽其有十大功績的努爾哈赤也只能靠著認李成梁為乾爹才能幸免於難。

第二種思路是戚繼光折騰出來的,通過對倭寇和蒙古人作戰,戚繼光發展出了步兵營、馬營、車炮營、輜重營的多兵種聯合作戰體系,藉此花式碾壓各路野蠻人。雖然戚家軍最出名的乃是鴛鴦陣,但是無論是鴛鴦陣還是諸兵種配合的體系,按照戚繼光的思路同樣是每個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配合才是這支軍隊的取勝之道。

其實在之後的歷史上,這兩種思路曾經出現過一次碰撞,就是陳文曾經講過的渾河血戰。一方是由通古斯蠻族統合遼東當地女真人和蒙古人所組成的八旗軍,而另一方則是戚繼光的侄子戚金將軍編練的新的一支戚家軍。

努爾哈赤的八旗軍是按照李成梁的思路折騰出來的,以劫掠財富和奪取土地為目標的他們較之李成梁時代更加強悍,而戚金將軍的新版戚家軍其實只是個半成品,因為這支軍隊只有車炮營,沒有步兵營、馬營和輜重營相配合,作戰能力遠遜於戚繼光時代。

但是即便如此,在渾河血戰中,這支半成品的戚家軍還是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努爾哈赤以絕對優勢的兵力進攻也只不過是艱難取勝。如果不是四川白桿兵前期遭受漢奸炮手轟擊導致損失過重,配合作戰的遼東明軍的援軍始終沒有抵達戰場的話,誰勝誰負還猶未可知呢。

在陳文看來,戚繼光的戚家軍體系其實已經可以算是向著近代軍隊的方向前進了。瑞士人以同鄉為紐帶,憑藉著山民的堅韌使用瑞士長戟組成的方陣對抗重騎兵,而戚家軍則是驅除倭寇、拯救百姓為信仰,憑藉著金華府這樣民風彪悍之地的士卒通過使用互相配合的鴛鴦陣來碾壓倭寇和蒙古人,其實在思路上已經無限接近了。

如果此後能夠得到普及化,進而取得發展的話,誰說近代軍隊中國就一定只能從西方列強那裡進口?

但是,當時的明朝統治者,尤其是文官集團為了防止武將做大,毫不猶豫的選擇李成梁的思路。於是乎,戚繼光在薊鎮練兵時提出的全國各地衛所到薊鎮輪訓的計畫也就胎死腹中了,戚家軍也徹底變成了戚繼光和他的軍官們才能使用的利器。等到了老成凋零之後,這支軍隊和他象徵著的明朝軍隊近代化的道路也徹底被堵死了。

陳文從決定重建戚家軍開始以來所做的一切,就是要將這條被堵死的中國軍事近代化道路重新開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