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穿越者 第二十六章 理念

看著依舊泣不成聲的李瑞鑫,陳文堅定地說道:「李兄弟,以你的武藝不應該在此蹉跎歲月。和我一起走吧,去福建,那裡才有未來,才是報仇雪恨、終結亂世的開始。」

聽到這話,李瑞鑫停止了哭泣,站了起來,滿臉疑惑地問道:「陳先生,恕我冒昧的問一句,您為什麼不願意留在這裡,這裡距離南京很近,小人覺得,只要能夠收復南京一切便大有可為。」

南京!

就憑著這句話,此人就不應該默默無聞的死在這裡。

陳文沉吟了片刻,輕蔑地說道:「我知道這裡離南京很近,也正是因為太近,這裡並不容易發展出足夠抵定南京的實力。而且浙江王師如同一盤散沙一般,韃子就靠著嚴我公的一條舌頭就能動搖山海,此處實非成就事業之地。」

無論是魯監國行朝內鬥頻仍,還是這兩年嚴我公勸降了眾多的不穩定分子,都是李瑞鑫看在眼裡的。聽完這話,他也不由得流露出了贊同的神色。

「而福建則不同,我準備投效威遠侯軍前,他佔據海島可以不受干擾的練兵,他擁有眾多海船和水手,而我的計畫則是利用數年的時間通過練兵和參與威遠侯的軍事行動來鍛煉士卒、擴大軍隊規模,然後利用海運一口氣將數萬大軍直接投放南京,一戰定勝負。」

李瑞鑫瞪大了眼睛,憑著他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海運的明朝人,又如何能夠理解這樣天馬行空的想法。

「這怎麼可能?」

為什麼不可能,歷史上鄭成功不就是這麼做的嗎?而且他還成功了,若不是那場莫名其妙的南京之戰,沒準他就真的逆轉未來了。

陳文笑了笑,說道:「為什麼不可能?唐末兩浙第一名將顧全武就這樣干過,而且成功了,雖然他只是從紹興府海運軍隊到嘉興,但是那時的海運技術能夠和現在相比?我大明的海商既然可以靠海運每年往日本和馬尼拉倒騰瓷器、蠶絲、絲綢等物,那我們為什麼不能靠海運行軍作戰呢?」

陳文的這段話在李瑞鑫的腦海中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這樣匪夷所思的戰略戰術實在是讓他大開眼界。李瑞鑫覺得,這樣的戰術既然自己想不到,那麼滿腦子騎射無雙的韃子也一定想不到吧。

看著李瑞鑫的神色,陳文覺得勝利距離他已經近在咫尺了,於是乎他決定再扔出一個爆炸性的理論,把這扇門開得大一些。

「或許李兄弟你心中會疑慮,我陳文憑什麼相信自己一旦到達威遠侯的麾下就可以受到重用。」

這句話正是李瑞鑫此刻心中所想的,再絕佳的戰略戰術也需要有實行的資本,否則不過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我曾經很奇怪,為什麼歷史上很多名將都要讀《春秋》,而我所見過的武將里大多卻連字都不認識?」

這個問題的出現一下子引起了李瑞鑫的興趣,雖然他沒有考慮過,但是聽聽總會有進益的,就像聽陳文講古一樣。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李衛公問對》中有對用兵的正奇之論,相應的對武將也有類似的劃分,他說武將分為兩種,一種是守將,而另一種是斗將。所謂正而無奇,則守將也;奇而無正,則斗將也,奇正皆得,國之輔也。」

「守將易得,斗將難求。事實上絕大多數合格的武將都是守將,因為只要規規矩矩的用兵便不會有大錯;但是斗將則不同,斗將好用奇兵,勝則一戰功成,敗則全軍覆沒,是故,奇正皆得,國之輔也。而這些國之輔弼便是歷史上那些真正意義上的名將。」

把論點帶回到名將這個概念之後,陳文繼續講了下去。

「《孫子兵法》講為將五德:智、信、仁、勇、嚴。從古至今,我華夏誕生過很多名將,他們其中的一些或許在後四種德行上更為明顯,但是你仔細回憶下,即便是這些正奇皆得的名將中又有哪個不是智力超絕之人?」

「說到現在,問題又回來了,為什麼名將們都要讀書?這很簡單,這世上只有很少的人天生就才智過人,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通過讀書,一個常人也可以增廣見聞,提高智力,所以那些渴望建功立業的名將們才會去讀書。」

「也正是這個原因,文官大多不知兵,但是真正知兵的文官反而比武將更善戰,比如熊廷弼。薩爾滸之戰後,熊廷弼代替楊鎬經略遼東,期間重整軍備、安撫流亡,屢次擊敗老奴。後來就連那些反對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其在遼則遼存,去遼則遼亡。」

發覺自己好像有點扯遠了之後,陳文立刻把話題轉了回來。

「每個人讀書都會有不同的感悟。余自九歲開始讀史書,到崇禎十二年始讀兵書,兩年後再讀史書。直至今年,自覺小有所成,方才南下投效王師。」

說到這裡,陳文話鋒一轉。「李兄弟久歷戰陣,又曾在靖國公帳下效力,想必也知兵之人。在下斗膽請李兄弟參詳則個,可好?」

「不敢,陳先生乃是大才,小人聆聽受教就是了。」說著,李瑞鑫躬身一禮。

「如此在下就獻醜了,李兄弟可知道廟算一詞?」

「廟算?」聽到這詞,李瑞鑫面露輕蔑。「那是文官的事情。」

文官領兵就個笑話,尤其在武將眼裡,更是如此,而陳文要的就是這份蔑視。

陳文笑著搖了搖頭。「上古之時,廟算就已經存在,在那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時代,這個詞是指戰爭開始前在廟堂占卜的儀式。」

「到了今天,就像李兄弟說的,那是文官的事。而據在下所知,絕大多數領軍文官看來,所謂廟算就是對著地圖或者乾脆連地圖都不去看就憑空設想一個計畫,然後叫武將去實施。不過,我要說的也和這個沒有半點關係。」

明朝中後期,隨著文官在地位上徹底壓倒武將,出現了一種三駕馬車的指揮體系。即文官負責戰略運籌、監軍太監負責軍需的發放和分配、而武將則負責克敵制勝。

這樣的體系對於文官來說有著極大的優勢:打了勝仗,文官功勞最大,其次是監軍太監,而武將的軍功就只能去算斬首;打了敗仗,就是武將執行不力,如果武將力戰而死,那麼就肯定是那些閹豎貪墨了軍餉導致戰敗,反正鍋用不著文官來背。

「《孫子兵法》中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呼。」

「可是怎麼算,你想過嗎?」

這怎麼算?

李瑞鑫迷茫的搖了搖頭,聽著陳文的後話。

「舉個例子,我讀書時,發現了很多戰場上或是戰場之外的規律,並將他們總結了下來。其中一個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兵種相剋理論。」

兵種相剋理論出自美國著名軍事歷史學家阿徹·瓊斯所著的《西方戰爭藝術》,乃是20世紀後期才完成的軍事歷史著作,這個理論在陳文那個時代的電腦遊戲里得到了普遍的運用,諸如遠程克近戰、近戰克突進、突進克遠程之類比比皆是。

「我將歷史上出現過的兵種分為四大類,即是重騎兵、輕騎兵、重步兵和輕步兵。這裡的輕重並非披甲,而是他們在戰場上負責執行的作戰任務。」

「即是重騎兵持馬刀、騎槍衝鋒,輕騎兵持弓箭、投石索騷擾,重步兵持長槍、刀盾列陣進攻防禦,輕步兵持弓箭、弩機、火銃、火炮作為火力支援。」

說到這裡,李瑞鑫覺得自己模模糊糊的觸碰到了陳文口中的理論的脈搏,只是依舊不太清楚罷了。

見李瑞鑫還有些迷茫,陳文想了想,說道:「這樣說吧,兩個騎兵,一個頂盔摜甲把自己和戰馬包得密不透風在陣前持弓箭射擊,另一個則是人馬皆一絲不掛持馬槊衝鋒,哪個是重騎兵?哪個是輕騎兵?」

聽到這裡,李瑞鑫恍然大悟。「自然是衝鋒的是重騎兵,射擊的輕騎兵啦。」

「回答正確。」說著,陳文微笑著雙手拊掌,這李瑞鑫不愧是黃得功親兵出身,對於軍事的領悟能力很是不錯。

「我所說的兵種相剋理論就是在同等訓練程度、軍官指揮能力和平坦無干擾地形等理想條件下下,戰場上會普遍出現的重騎兵克制輕步兵、輕步兵克制輕騎兵、輕騎兵克制重步兵、重步兵克制重騎兵的戰場常態。」

聽到這裡,李瑞鑫呆若木雞,呼吸越加的沉重起來。這些理論就彷彿在他的腦海里設置好的定時炸彈被引爆一般,讓他感到無法呼吸。

陳文所說的他很清楚,無論是從黃得功那裡,還是從他的父親兄長口中,他得到了很多關於戰陣之上出現什麼狀態,使用什麼兵種應對的經驗之談。

可是這些卻從來沒有人總結過!

李瑞鑫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能夠稱之為名將的人,但是能夠被歷朝歷代所膜拜的兵聖只有孫武子一個人而已,因為他的《孫子兵法》為後世兵家所傳頌。當然,本朝的戚少保憑藉著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戰績和那幾部為天下武人研讀和收藏的兵書,儼然成為了新一代的兵法大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