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三百九十一章 明悟

太后凝神看去,見著外形酷似車輪,直徑20米左右,水流衝動車輪葉板,水斗便舀滿河水,將水提升20米,轉至頂空後再傾入水渠,源源不斷,以利灌溉。

「這一輪可灌溉多少?」太后看著,心裡滋味難言。

「一個水車可灌溉農田七百畝,日夜不休,端是合算。」芊芊容光煥發說著。

華夏自古以農立國,朝廷雖致力興修水利工程,但這些渠道從來都是無法普及,話說原本地球歷史,雖三國時就有,但直到明清都沒有普及。

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蘭州段家灘人段續考中進士後,在雲南任道御史時,曾宦遊南方數省,多有惠政,他參考南方所見之木製龍骨筒車可汲水灌溉,便觀察其構造原理,繪成圖樣,帶在身邊。後來致仕故里後,便「創翻車,倒黃河水灌田,致有巧思」,於1556年研製成功,以灌溉他家的六百畝菜畦果園,由此可見,直到明朝中葉,水車都不普及。

而葉青以政權之力,推廣水車,250架可灌溉接近20萬畝,這在漢時已是非常巨大的數字,並且還在迅速擴大中。

太后雖有所顧忌,也不禁面帶微笑,心中暗贊:「怪不得外地災民紛紛湧來了……」

因此又問著:「水車雖好,可曾普及?」

「夫君治下原本只有西豫,各郡太守、國相,都在推廣,特別是現在豫州平定,更是這樣。」

太后不由問:「不怕外人學去?」

「水車結構還是簡單,觀看一段時間就能學去!」芊芊微笑的說著:「派兵就是防止有人破壞。」

「不過雖有了樣品,也不是隨便能制,關鍵在於兩個難題。」

芊芊笑了笑:「第一個就是這種水車體型龐大,用料甚多,連材料工費計算在內,單建要近百銀子。」

「而且要長久,一些核心部件要精確和鐵銅製,讓匠人打造也不是簡單的事,要是用木製,打水效果差,還容易損壞,時不時就要修……呵,積少成多,也是大筆開支。」

「夫君一開始就在郡縣設專門官吏,抽調人手,組織生產,由於大批量製造,故成本才降到三十兩左右一架。」

「夫君又對鐵業有著了解,就任太守,就改造孝武皇帝和光武皇帝留存下來十三處鐵官冶所,重啟鐵業匠戶,專門培訓,計件賞罰激勵,又在去年春天冶煉鐵爐成功,投產鐵產量提高十倍,每月供給一千副鐵甲,這些水車鐵銅軸心都是批量生產,同樣成本低,效率快。」

「換成袁紹、曹操、孫堅,他們都能學習,但官吏、制度、工坊、鐵官冶所規模,能支撐得起多少?」

「要是完全學我們豫州,得花費二三年時間才能初具規模。」

太后在心裡估算一下,曹操占兗州,孫堅據有荊南和揚州西部,都相當於比豫西半州強一倍,但現在鐵產量怕只有十分之一,百副鐵甲,頓時鬆一口氣。

芊芊又笑:「豫東不穩,許多就沒有鋪上,夫君不可能為曹操作嫁衣,豫西每鎮至少有一隻,大一點的村子也有,對應人口需水量來安排。」

芊芊比著手指,給她算了下:「豫州是中原大州,鼎盛時在冊一百二十戶,不計藏匿的奴婢有六百萬人口,豫西人口比豫東多一些,治下六十四萬戶、三百二十萬人口,這些年經過流寇、逃荒損失很多,又藏匿了人口,豫西在冊只剩下二百五十萬。」

芊芊說著一頓,實際上真正供給夫君氣運只有這二百五十萬,藏匿的奴婢得到塢堡庇護同時,是生死氣運皆歸豪強之主。

「有潁水在,乾旱地區又要縮減,目前普及還不算大,僅供應最缺水地域的五十萬人,正常來說百戶人家分配一隻,按戶均五口……即五百人才能分配到一隻。」

「就算是這樣,需一千隻水車,但現在只有二百五十左右,我們尚是缺少,何況別處呢?」

「十年都未必能趕上。」

「有這時間,已經綽綽有餘了,再說雖有敵對,可百姓何辜,別的地區能學我們豫州,自是黎民之福——這是夫君說的話。」

「是么……」太后神色有些恍惚。

芊芊笑了笑不再多說,每一隻水車都有一點點白氣,匯到豫州氣運中。

而正在製造的水火鍋爐,更是奇異,直到現在芊芊心中還是驚詫,這是她第一次從人造器物上看到氣運泉源。

水火鍋爐一旦開動著,一點微不可辨的赤氣氣運凝聚過來——葉青自己都沒察覺,是芊芊提醒。

弱小近乎透明,卻在它有效期間源源不斷提供……一台或微不足道,且得配合著人才能發揮效果,但這是一種自無到有的突破。

而當這水火鍋爐數量上規模後,又有多少?

相對赤霄劍鎮運兩漢龍氣還讓人震撼的是,此物一建,就有一股玄黃氣息降落葉青身上,分明是天道氣運……這或是葉青口中的天命!

「下土天道不待見地上人,都彙集著地上天道,破例給夫君氣運眷顧,這說明這大有機緣么?」

芊芊若有所思,神情迷離。

而在這時,葉青卻望著連綿蔥綠的田野,豫州的水事農事在推廣下,並受到大旱影響小,這本身就會被神話,結合著宣傳形成「天命」。

這絲絲不可見的氣機融合成一片,化成一條洪流,運轉著,演化著。

原本所謂的白兔冒青煙的忽悠,經過了屢次勝利,正式成為宗室,以及擁有豫州,還有屢次改新,現在已凝聚不散。

這就是人心既天命的概念具現化——很少見,但的確有了。

難怪太后對這「水事、農事」震撼——不單單光環,這片土地上,高層對水事農事本身就都是莫大關心。

神州縱跨南北,氣象干預又沒有地上世界水府體系這樣逆天工程,免不了這一處或那一處遭遇乾旱,哪怕地球大圖朝也常如此,由不得高層不關心。

穿越者記憶里,電視里鏡頭分給高層大員作秀後,總少不了投向旱災農田,來個鏡頭特寫。

水火鍋爐的原理極簡,一旦大規模助益甚至取代人力畜力,就形成一種社會生產的變革,擴大了社會的循環基礎。

地面上,一片白紅氣息,一目難盡,形成了一片長河,而其中一點紅光閃爍,沿著追尋,就會發覺就是水火鍋爐所在。

葉青憂鬱,撫膝暗嘆:「我終於又明悟了氣運。」

「人道洪流伊始,或是灰白,這是人在自然中苦苦掙扎著。」

「隨著語言文字組織的發明,作上位者,自可凝聚出更高的氣運,但漫長時間內,人道總體氣運尚是很低。」

「工具的發明,使效率提高,在以前還不明顯,這水火鍋爐一建立,就勝於百人之力,就產生著赤氣,要是普及,就可使整個人道升華,故近代社會滾滾赤流,又向黃色攀登!」

「同樣,現代社會中相當千人萬人之力的機械,它就會產生黃氣和青氣,使得人道洪流晉陞,難怪前前世所見,整個地球人道之力,滾滾流淌,向青轉化。」

葉青想到這裡,長嘆一聲,佇立片刻,突一笑:「哪有什麼科技和魔法的區別,哪有什麼個人和人道的區別,一切法則都是這樣簡單。」

前世時自己攀科技樹並沒有考慮這種,因一心要造出武器,因世界不同,科技樹宣告失敗……

或從來沒有成功過,因最高只達到舉人位格,從來沒突破縣級層次,更談不上超越凡間的眼光,一切都是土鱉穿越者的瞎闖和胡鬧,能在這仙道世界裡整出葉火雷來已是大運加身了。

這一世截下龍宮機會,有緣和龍女結為道侶,見識了九州水府體系的運作,葉青才算開闊了視野……

為什麼一定要糾結於原子量子呢?

為什麼一定要局限於武器呢?

為什麼不走有仙道特色的科技樹道路……或者說是力量體系晉陞道路?

經常和龍女們相互講故事,付出是「劍仙楊過如何娶到龍女」故事,得到的卻是她們透露出一些天庭種種事宜,有時葉青都覺得自己這樣「佔便宜」真無恥,但無比感激這兩位龍女夫人——這是凡間看遍觀文閣書藏都不會有的知識,讓自己這土鱉穿越者才算真正摸索到一些奧秘。

「在地下世界實驗做出水火鍋爐,是想驗證心中一種猜想——現在證明了,科技機械和魔法器具,甚至是仙道器具,本質是一樣。」

「勝於凡人百倍,自是有紅,勝於凡人千倍,自是有黃,勝於凡人萬倍,自是有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每個文明都能晉陞,並且有著自己特殊情況……前世核子武器道路,卻參考不當,沒有符合仙道實情。

這個仙道世界,浩廣不知多少萬里,人口數十億,水府、火府運作,封土體系連結二百州下土,氣運規模上不輸於地球,但在氣運質量上,呈現嚴重兩極分化趨勢,道術物品的普及只限於權貴,士人階層以上生活往往可比地球中產,但庶民的生活……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