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忽聞岸上踏歌聲 第005章 重整

鄧名從重慶退兵的時候,王進寶因為兵力不足只有袖手旁觀,至於重慶更是沒有採取絲毫行動,眼看著明軍從容不迫地退去。等明軍把所有的俘虜都運走後,李國英和張勇才千辛萬苦地從山裡逃了回來,見到重慶居然沒有失守,李國英真是有些喜出望外了。

本來川陝總督擔心重慶早已經被棄守,明軍正在追殺向保寧撤退的清軍,因為嘉陵江上遍布明軍水師,所以他還要帶著山西綠營繼續逃亡。而眼下這種最壞的情況並沒有發生,李國英立刻全速趕回重慶城。

聽說李國英回來後,高明瞻馬上到重慶城外迎接。鄧名決心退兵後立刻行動,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所以高明瞻也不用付出贖城費。李國英進城後,高明瞻陪著他到各處巡視城防和庫存,鞍前馬後地效勞。

回想起這次戰爭的經過,李國英就心裡氣不打一處來,對於手下和鄧名的交易他也無法阻止。說到底這些嫡系的實力也關乎李國英的前途,如果沒有了這些忠心耿耿的部下,李國英必定實力大減,又如何報答北京的知遇之恩,如何為朝廷征服四川呢?

「做得很好!」李國英徹底放心下來。在路上得知重慶守住的消息雖然讓他很高興,但當時他懷疑高明瞻又是和鄧名做了什麼交易,尤其是聽說鄧名還來過嘉陵江一趟,這就讓事情變得更加可疑。

結果趕回重慶之後,李國英仔細地檢查了城防和倉庫,發現他走時存的東西一點兒也沒有少,心中十分高興。高明瞻行事光明磊落、獨守孤城,而自己還一直在擔心副手的人品,這讓李國英油然而生一股愧疚之意:「說實話,這次你的表現很出乎我的意料。」

「總督大人是擔心下官又一次棄城脫逃嗎?」高明瞻臉色平靜,對李國英侃侃而談:「下官上次在重慶遇險的時候拋棄了城池和將領,獨自逃生,事後全靠總督大人的看護,才沒有被朝廷怪罪。每當想起此事時,下官都慚愧得無地自容,暗暗發誓要痛改前非,不辜負總督大人的恩義。」

「難得,難得。」高明瞻是李國英多年的老部下,雖然知道此人不堪重任,但李國英還是一直很照顧他,儘可能地幫他獲取功勞,兩個人私下談話時也沒有太多的顧忌。以前李國英只是為了兩人間的這份交情才庇護他,而現在李國英突然覺得自己付出的心血也不算是白費。

「聖人有言,知恥近乎勇。」高明瞻並不知道蔣國柱給鄧名立了一塊碑,更不知道亭子上的匾額:「下官發誓要知恥而後勇,親手寫了一塊牌匾,就放在下官的書房裡。鄧賊大軍圍城的時候,下官心裡不是不害怕,但是每次看看這塊牌匾,就又重新鼓起勇氣,決心不讓總督大人的一番信任白費。」

李國英讚許地點點頭,用力地拍拍高明瞻的肩膀:「你我共事十餘年了,說話不用這麼拘束,難得高兄弟今天和我如此推心置腹。唉,想想這些年你我的位置高了,但兄弟之情卻好像淡了不少啊。」

「總督大人言重了,兄弟親愛之情不是掛在口頭上的。」高明瞻有力地指了一下自己的心口位置:「而在方寸之間。」

心情舒暢的李國英又問起了高明瞻這些天來的部署,得知是高明瞻下令水師去保寧接來王進寶後,川陝總督更是讚嘆不已。對漢八旗的囂張氣焰李國英也是心裡有數,而如果不是高明瞻這個英明決策,那王進寶的援軍就不可能那麼快地抵達,重慶不能化險為夷,而李國英也不會有機會重返山城。

李國英和高明瞻都不知道鄧名已經是強弩之末,接受了幾萬名俘虜後,明軍幾乎被後勤壓力拖垮;他們看到的只是鄧名損失不大,實力幾乎完好無損,而不敢圍攻重慶顯然只能是王進寶和後續的趙良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無論是援兵及時抵達,還是力保重慶不失,高明瞻都是居功至偉。

「孫將軍對戰陣一無所知,下官知道全然指望不上他,為了總督大人和重慶的安全,下官就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又何懼惹孫將軍不快?」高明瞻又是一通慷慨陳詞,讓李國英感嘆不已。

過了沒有多久,趙良棟統帥的軍隊就陸續抵達重慶。清軍一邊重新封鎖嘉陵江,修復被明軍破壞的設施,一邊派船去接山西綠營。

現在這些跟著李國英突圍的山西綠營狼狽不堪,原來隨身攜帶的武器在山裡丟了個七七八八,士兵也少了一半,沒有被疫病擊倒的山西綠營兵大都精疲力竭,坐上船隻後一個個三分似人,七分似鬼。不過總算是苦盡甘來,想到自己能夠逃出生天而沒有死在忠縣那個絕境里,這些山西人還是紛紛大聲地感謝菩薩保佑。所有的人都很清楚,這種無後方的逃竄兇險無比,能夠留一條命就是祖先積德。

「多虧了王帥他們啊。」死裡逃生的山西將領和軍官們知道除了菩薩和祖先外,王明德更是再生的父母,如果不是甘陝綠營控制住亂兵,沒讓明軍在第一時間發現突圍行動,那大家肯定會被堵截追擊。後面的山路雖然走得艱苦,但明軍一直沒來追擊,肯定也是被王明德他們拚死拖住了。

想起凶多吉少的王明德、胡文科他們,不少山西將領都快熱淚盈眶了,至於那些捨己為人的滿洲太君,綠營的感激更是不能用言語來形容。要是滿洲大兵跟著一起跑,他們僅有的一點馬匹和糧食也肯定要交出去,不割自己的肉供滿洲太君充饑就不錯了。

張勇聽了這些感慨後哼了一聲,目光兇狠,一言不發。後來聽見山西人還在喋喋不休地稱讚王明德他們,對他們的遭遇牽腸掛肚,忍無可忍的張勇就下船去找老兄弟趙良棟去了。

此時在重慶,李國英正在和高明瞻商量如何向朝廷報告這次的失敗。

因為李國英發起的這次大規模進攻,鄧名對重慶的威脅有了全新的評估,更生出了必須攻下重慶的念頭來。但李國英的觀感和鄧名完全不同,他不知道明軍一度異常緊張,他只看到袁宗第的實力強勁,鄧名遊刃有餘——侵入嘉陵江後不費一弓一矢就退兵這件事,也讓李國英懷疑鄧名另有圖謀;而且李國英還知道一些鄧名不了解的情況,那就是趙良棟和王進寶帶來的甘陝綠營還肩負著防備西北方向的任務,不能曠日持久地呆在重慶,遲早要調回去填補空缺。如果不是孫思克擅自修改李國英的計畫,這些甘陝兵不會才到;而如果不是重慶現在岌岌可危,李國英說不定就要讓他們打道回府,而不是繼續向重慶進發了。

「我們完全無法與鄧賊在長江上爭鋒,這仗根本沒法打。袁宗第現在也不是輕易就能夠拿下的了。」李國英痛感重慶變得全然無用,這次戰敗損失的民夫對陝西、山西來說尚在可承受範圍內,自從把民夫們拉來以後,李國英就沒打算讓他們再回去。但幾萬人一下子損失個精光卻是萬萬沒有想到。如果要在重慶維持大軍,勢必要再次從後方徵召無甲兵,那就可能會對後方造成惡劣的影響。當初山西把幾萬民夫派給重慶時,也絕對不會想到才用了這麼短短的時間就耗盡了,而是以為足夠重慶幾年所需。

勞師動眾,還損失慘重,李國英覺得應該將重慶放棄。但高明瞻卻不這麼想,首先他是四川巡撫,如果李國英退回保寧並且親自坐鎮,那高明瞻的職務還有何價值?若是重慶不丟,朝廷那邊說不定還能糊弄一番,就算朝廷知道這又是一場慘敗,但為了維持威勢也會考慮從輕處理,甚至幫助重慶掩蓋損失;反過來,假如重慶丟失,那就是幾年來清軍首次大規模戰略收縮,足以讓天下側目。到時候朝廷不但不能掩蓋,反倒很可能會為了振作人心而追究責任。

之前鄧名兵臨城下的時候,高明瞻還覺得有機會把責任推給李國英,自己可能靠獨守孤城混過去。但現在李國英平安無恙還重新掌握了內外大權,高明瞻就是想推卸責任或是宣傳自己的功績也隔了一層——怎麼看,高明瞻這個可有可無的四川巡撫都是當替罪羊的大熱門,就是李國英都未必肯保他。

高明瞻雖然嘴上沒有明說,但李國英也能猜到他擔心會被問罪。

無論孫思克怎麼胡來,他在朝中有靠山,都不可能承擔罪責,李國英也不會說他什麼壞話。而高明瞻這次表現得非常出色,稱得上是力挽狂瀾,李國英覺得如果高明瞻倒霉那實在太不公平了,更不用說這還是個對他忠心耿耿的老部下。

因此一時間李國英也有些遲疑不決,擱在以往,他既然決心撤退就不會因為高明瞻的勸阻而動搖,但現在他還是不能不考慮這個保衛重慶的大功臣的感情和利益。

就在李國英考慮寫奏章和重慶的問題時,周開荒帶著李嗣業抵達了奉節。雖然李定國給李嗣業的命令是直接去奉節,但敘州一帶的發展大大出乎晉王的預料,李嗣業到了嘉定州後消息很快就傳到敘州,他到敘州補給、換馬,見到了正在商議特別稅的鄧名。

對於保國公和左都督的任命,鄧名欣然接受下來,在他看來這就是之前與李定國協議的一部分,接受晉王幫他取得的爵位和職銜也是兩人約定好的事。而正好鄧名還需要向奉節的文安之和委員會報告此戰的經過,就讓負責此事的周開荒帶著李嗣業一行乘船東進。

之前文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