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八百里分麾下炙 第012章 軍旗

從前去昆明開始,鄧名就每日都記日記,在其中詳細記錄自己掌握的各種信息,以及判斷和決定。由於其中完全是軍事問題而沒有其它的內容,鄧名就把這本日記作為軍事日記,每次寫完軍事日記後,鄧名就會把內容讀給衛士們聽。在鄧名的影響下,李星漢等幾個人在學會寫字後,也嘗試寫起自己的軍事日記來。

「永曆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鄭成功、張煌言的部隊已經與我們分手,我認為他們將無驚無險地返回舟山……我和李來亨會儘快遠離南京而去。我認為幾日內南京方面就會決出勝負,勝利者不可能再與我達成任何交易……為了保證南京的清軍(在日記中,鄧名一向使用清軍而不是韃子這樣的稱呼)發生激烈火併,我在離開前告訴他們我會於五日後返回,向他們索要一百萬兩白銀。提出這個建議是出於如下考慮:如果清軍知道我已經退兵並且不會復還,他們就不急於發動內訌,最後很可能不靠武力就決出了勝負,這對清廷來說是損失最小的解決辦法;而如果他們認為我五天後還會返回,就要儘快地解決內憂,搶在我返回前用武力解決對手,這種武力解決方式對清廷的傷害更大……我認為郎廷佐和梁化鳳取勝的可能性更大,十有八九這兩人會是最後的勝利者……郎廷佐有過被俘的經歷,梁化鳳驟登高位,他們對張煌言的近期可能沒有什麼威脅。」

離開南京的轉天,鄧名就和往常一樣,把剛寫完的軍事日記讀給部下們聽,徵求他們的意見:「你們覺得如何?」

大家和鄧名的看法都差不多,大部分人都認為郎廷佐和梁化鳳的勝率更高,有一些人本來還拿不定主意,聽了鄧名的理由後也都認定郎廷佐會取勝。

「唉,看來我還是應該先讓你們說,然後晚點再念。」鄧名笑著合上了日記本。現在每天紮營後,鄧名繼續鍛煉衛隊的讀寫能力,不過任堂顯然不需要這種訓練,他認識的字恐怕比鄧名還多。

因此鄧名就打算提前開始計畫中的第二步,開始進行軍官掃盲活動——本來鄧名打算在建立根據地後,有了直屬部隊再開始給軍官們掃盲,不過現在反正也有多餘的時間,而且衛士們經過大半年的訓練後,平均已經認識了幾百個常用字,讓他們去進行一些教學工作也有助於他們鞏固知識。

任堂對鄧名記日記的方法很感興趣,不過對掃盲計畫感到有些猶豫。大明立國幾百年來,都沒有在軍中進行過這樣大規模的讀寫訓練工作。既然從未有過這樣的訓練內容,任堂就擔心會不會有什麼隱憂,導致前人放棄了這樣的工作。

「教軍官們學會認字很有必要。」聽到任堂的擔憂後,鄧名馬上自行發揮,解釋道:「以往軍隊里可以靠僱傭幕僚來解決讀和寫這個問題,但現在我們沒有那麼多的士人,他們大多投奔韃子去了;還有,以往軍隊在地方官的掌握中,如果朝廷下達了什麼命令,地方官能看懂、能理解就可以了,現在我們沒有這麼多地方官,認字的人都參加韃子的科舉去了,我們各地的軍政工作全部要由千總、把總來承擔。因此軍官們不但要會打仗,還要讀書認字。以後我想安排他們學習算數,至少能夠算清軍隊大致需要的輜重,搬運輜重需要的車輛、船隻。」

任堂對於鄧名的解釋並不是十分滿意,感覺對方似乎有點想當然。以前大明能夠靠科舉從全國招募人才的時候,軍官也需要從事一些軍隊的政務工作,不過大明仍然從未鼓勵過軍官學習文化知識。不過任堂也想不出什麼理由來反對鄧名的設想,畢竟對方提出的各種需求都是擺在眼前的。

說服了任堂後,鄧名又和李來亨商議這件事。李來亨不反對讓軍官認字,但是他擔心這種文化訓練會擠占軍事訓練的時間,同時還擔心教育師資問題。鄧名指出時間上完全沒有問題,一般來說,由於軍隊的給養水平低,食品中的肉類不足,明軍無法做到每日訓練;即使每天都能憑著糧食吃飽肚子,明軍的訓練強度也會維持在三日一次左右。鄧名指出,文化學習完全可以安排在不進行操練的日子裡進行。比如現在明軍處於行軍狀態,那就可以在每天紮營後組織軍官的學習班;至於李來亨擔憂的老師問題,鄧名可以免費提供一批衛士暫時充當老師,他們每天先跟鄧名學,然後每一個人教幾個闖營的軍官。

李來亨想了想,覺得這個辦法不錯,就算鄧名的衛士每個人帶十個學生,也可以幫助二百個闖營的軍官認字。就算暫時還學不會閱讀邸報,能夠看懂簡單的手令也很好啊。不過鄧名並沒有能夠幫助李來亨訓練二百個軍官,他們到達安慶後,任堂就提出也要幫助浙軍的軍官認字,鄧名的衛隊因此被分為兩半,分別去訓練闖營和浙軍的軍官。

任堂當然去為浙軍服務,他本來感覺一個人帶十個學生太多了,向鄧名指出私塾教授的正常情況下一個老師只會帶五個以內的學生,如果學生太多,教學質量就會下降。不過鄧名迅速打消了任堂的疑慮:「我們不是培養童生、秀才,而是教軍官們讀懂簡單的手令就可以了。私塾里教的那麼多知識沒有必要,軍官們熟讀四書五經也沒有地方去考科舉,除非去參加韃子那邊的考試。」

任堂承認這個說法有些道理,按照傳統的私塾教育方式,李星漢、周開荒等人顯然尚未念完開蒙階段的書籍。本著能者多勞的原則,任堂一口氣就帶了一個擁有二十多名浙軍軍官的大班,每天紮營後就教授他們認字。

之前在安慶城頭,浙軍小將於佑明曾經攛掇安慶知府告胡老小一狀,現在他就在任堂的班上。於佑明雖然年輕,但卻自稱是將門之後,所以大家平日都喊他於小將軍。於佑明和任堂的歲數差不多,兩個人很快就熟了,還談到了各自的先人。

「先父諱世忠。」於佑明說他的父親是江北的軍官,世襲的武人,當年與左良玉部交戰,失利後退向湖廣,在隆武年病逝。於佑明說:「先父愛兵如子,深得軍心。左賊逆襲南都的時候,先父寡不敵眾,被左賊擊退;但是敗而不亂,退到湖南以後將士一個不少,沿途秋毫無犯,百姓無不擁護。」

「果然是大將之風啊。」任堂嘖嘖讚歎道。於佑明父親英年早逝也讓任堂嘆息不已,這樣深得軍心又愛護百姓的將領,壽命要是能長一些就好了,也能對明朝作出更大的貢獻。

於佑明說完自己的家世,任堂也講起他的父親:「先考諱伯統,崇禎十五年任河南歸德府同知,上任後未久闖賊來犯。先考熟讀兵書、頗通兵事,可惜知府剛愎自用,不聽先考良言,堅守府城不到一個月就為賊人所破。先考雖然逃出,但也因此被罷免官職。可惜啊,要是先考當時是歸德知府,定能讓闖賊鎩羽而歸,至少堅守個一年兩載不是問題。」

……

明軍一路西行,途徑九江的時候全軍戒備,以防江西的清軍出來騷擾。

這時鄧名已經得知南京爭鬥的結果,聽說梁化鳳拚命吹噓是他把明軍擊退了——現在南京的清軍已經確認明軍正在遠離,暫時不會返回南京,所以蔣國柱和梁化鳳就都歸功於自己,聲稱他們給予明軍前鋒沉重的打擊,讓明軍清楚地認識到,既然南京有蔣國柱和梁化鳳把守,那就絕不是明軍能夠奪取的,所以不得不抱憾退兵。

對於南京清軍的自吹自擂,鄧名並沒有反駁的打算。

實際上樑化鳳的吹噓也還算有節制,給附近各省的通報中只說破壞了鄧名的計謀,斬殺了投敵叛國的郎廷佐,挫敗了明軍先鋒大將的進攻,但絕口不提擊敗了鄧名本人。

這樣有節制的宣傳極其罕見。既然對方如此謹慎,那鄧名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反駁——如果明軍前鋒都沒有遭到任何挫敗,那為什麼明軍要退兵呢?南京保衛戰的「勝利者」蔣國柱和梁化鳳的宣傳這麼有節制,大部分清朝官吏也都明白他們實際取得的戰果肯定更加有限,多半除了殺了郎廷佐就再沒有任何戰績。

至於郎廷佐嘛,很多官員認為那多半是鄧名的軍事試探而已,畢竟朱洪武修建的城牆實在太堅固了,南京城能打下來最好,打不下來也沒有什麼損失;等到帶路的郎廷佐和內營的管效忠被殺後,鄧名意識到除了強攻再無其它的辦法,也就自行退兵了——梁化鳳把這個稱為挫敗了明軍的先鋒和進攻企圖,也無不妥之處。

江西方面對南京一戰的理解也基本如此,贛省的精銳和水營主力早就派去南京,並且被鄧名殲滅了,一些早先被放回來的俘虜把明軍的戰鬥力無限放大。看到實力未損的明軍過境時,江西方面毫無招惹明軍的打算,等到明軍大部分通過以後,九江派出了一隊一百五十人的騎兵,打算看看有沒有便宜可占。

這隊清軍騎兵遇到了近百名李來亨的斷後騎兵,被斬殺四十人後倉皇遁去,闖營方面只有兩人戰死。

離開江西前,又有一隊南昌派來的清軍騎兵尾隨在明軍身後,似乎也有襲擊掉隊明軍士兵的企圖。李來亨又派出那支百人規模的騎兵部隊,轉眼之間就把清軍再次殺得大敗而逃,同九江的清軍騎兵一樣丟下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屍體,闖營的損失依舊是個位數。

當這一百闖營騎兵提著清兵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