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

在前一章里,我們已經談過閱讀想像文學的一般規則,同樣也適用於更廣義的各種想像文學—小說、故事,無論是散文或詩的寫法(包括史詩);戲劇,不論是悲劇、喜劇或不悲不喜;抒情詩,無論長短或複雜程度。

這些一般規則運用在不同的想像文學作品時,就要作一些調整。在這一章里,我們會提供一些調整的建議。我們會特別談到閱讀故事、戲劇、抒情詩的規則,還會包括閱讀史詩及偉大的希臘悲劇時,特殊問題的注意事項。

在開始之前,必須再提一下前面已經提過的閱讀一本書的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是主動又有要求的讀者一定會對一本書提出來的問題,在閱讀想像文學作品時也要提出這些問題來。

你還記得前三個問題是:第一,這整本書的內容是在談些什麼?第二,內容的細節是什麼?是如何表現出來的?第三,這本書說的是真實的嗎?全部真實或部分真實?前一章已經談過這三個規則運用在想像文學中的方法了。要回答第一個問題,就是你能說出關於一個故事、戲劇或詩的情節大意,並要能廣泛地包括故事或抒情詩中的動作與變化。要回答第二個問題,你就要能辨識劇中所有不同的角色,並用你自己的話重新敘述過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關鍵事件。要回答第三個問題,就是你能合理地評斷一本書的真實性。這像一個故事嗎?這本書能滿足你的心靈與理智嗎?你欣賞這本書帶來的美嗎?不管是哪一種觀點,你能說出理由嗎?

第四個問題是,這本書與我何關?在論說性作品中,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是要採取一些行動。在這裡,「行動」並不是說走出去做些什麼。我們說過,在閱讀實用性書時,讀者同意作者的觀點—也就是同意最後的結論—就有義務採取行動,並接受作者所提議的方法。如果論說性的作品是理論性的書時,所謂的行動就不是一種義務的行為,而是精神上的行動。如果你同意那樣的書是真實的,不論全部或部分,你就一定要同意作者的結論。如果這個結論暗示你對事物的觀點要作一些調整,那麼你多少都要調整一下自己的看法。

現在要認清楚的是,在想像文學作品中,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問題要作一些相當大的調整。從某方面來說,這個間題與閱讀詩與故事毫無關係。嚴格說起來,在你讀好了—也就是分析好了小說、戲劇或詩之後,是用不著採取什麼行動的。在你採取類似的分析閱讀,回答前面三個問題之後,你身為讀者的責任就算盡到了。

我們說「嚴格說起來」,是因為想像文學顯然總是會帶引讀者去做各種各樣的事。比起論說性作品,有時候一個故事更能帶動一個觀點—在政治、經濟、道德上的觀點。喬治·奧威爾(Gee Orwell)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與《一九八四》都強烈地攻擊極權主義。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則激烈地諷刺科技進步下的暴政。索爾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的《第一圈》(The First Circle)告訴我們許多瑣碎、殘酷又不人道的蘇聯官僚政治問題,那比上百種有關事實的研究報告還要驚人。那樣的作品在人類歷史上被查禁過許多次,原因當然很明顯。懷特(E. B. White)曾經說過:「暴君並不怕嘮叨的作家宣揚自由的思想—他害怕一個醉酒的詩人說了一個笑話,吸引了全民的注意力。」

不過,閱讀故事與小說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要採取實際的行動。想像文學可以引導出行動,但卻並非必要,因為它們屬於純藝術的領域。

所謂「純」藝術,並不是因為「精緻」或「完美」,而是因為作品本身就是一個結束,不再與其他的影響有關。就如同愛默生所說的,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惟一理由。

因此,要將最後一個問題應用在想像文學中,就要特別注意。如果你受到一本書的影響,而走出戶外進行任何行動時,要問問你自己,那本書是否包含了激勵你的宣言,讓你產生行動力?詩人,正確來說,不是要來提出宣言的。不過許多故事與詩確實含有宣言主張,只是被深藏起來而已。注意到他們的想法,跟著作出反應並沒有問題。但是要記得,你所留意的與反應出來的是另外一些東西,而不是故事或詩的本身。這是想像文學本身就擁有的自主權。要把這些文學作品讀通,你惟一要做的事就是去感受與體驗。

※ 如何閱讀故事書

我們要給你閱讀故事書的第一個建議是:快讀,並且全心全意地讀。理想上來說,一個故事應該一口氣讀完,但是對忙碌的人來說,要一口氣讀完長篇小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不過,要達到這個理想,最接近的方法就是將閱讀一篇好故事的時間壓縮到合理的長度。否則你可能會忘了其間發生的事情,也會漏掉一些完整的情節,最後不知道自己在讀的是什麼了。

有些讀者碰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小說時,會想把閱讀的時間拉長,好盡情地品味,浸淫在其中。在這樣的情況中,他們可能並不想借著閱讀小說,來滿足他們對一些未知事件或角色的了解。在後面我們會再談到這一點。

我們的建議是要讀得很快,而且全神投人。我們說過,最重要的是要讓想像的作品在你身上發生作用。這也就是說,讓角色進入你的心靈之中,相信其中發生的事件,就算有疑惑也不要懷疑。在你了解一個角色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之前,不要心存疑慮。盡量試著活在他的世界裡,而不是你的世界,這樣他所做的事就很容易理解了。除非你真的儘力「活在」這樣的虛構世界中,否則不要任意批評這個世界。

下面的規則中,我們要讓你自己回答第一個問題,那也是閱讀每一本書時要提出的間題—這整本書在談些什麼?除非你能很快讀完,否則你沒法看到整個故事的大要。如果你不專心一致地讀,你也會漏掉其中的細節。

根據我們的觀察,一個故事的詞義,存在於角色與事件之中。你要對他們很熟悉,才能釐清彼此的關係。有一點要提醒的,以《戰爭與和平》為例,許多讀者開始閱讀這本小說巨著時,都會被一堆出場的人物所混淆了,尤其是那些名字聽起來又陌生得不得了。他們很快便放棄了這本書,因為他們立刻認為自己永遠不會搞清楚這些人彼此之間的關係了。對任何大部頭的小說而言,都是如此—而如果小說真的很好,我們可希望它越厚越好。

對懦弱的讀者來說,這樣的情況還不只發生在閱讀上。當他們搬到一個新的城市或郊區,開始上新的學校或開始新的工作,甚至剛到達一個宴會裡時,都會發生類似的情形。在這樣的情境中,他們並不會放棄。他們知道過一陣子之後,個人就會融人整體中,朋友也會從那一批看不清長相的同事、同學與客人中脫穎而出。我們可能沒辦法記住一個宴會中所有人的姓名,但我們會記起一個跟我們聊了一小時的男人,或是我們約好下次要見面的一個女人,或是跟我們孩子同校的一個家長。在小說中也是同樣的情況。我們不期望記住每一個名字,許多人不過是背景人物,好襯托出主角的行動而已。無論如何,當我們讀完《戰爭與和平》或任何大部頭的書時,我們就知道誰是重要的人物,我們也不會忘記。雖然托爾斯泰的作品是我們很多年前讀的書,但是皮埃爾、安德魯、娜塔莎、瑪麗公主、尼可拉斯—這些名字會立刻回到我們的記憶中。

不管發生了多少事件,我們也會很快就明白其中哪些才是重要的。一般來說,作者在這一點上都會幫上很多忙。他們並不希望讀者錯過主要的情節布局,所以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鋪陳。但我們的重點是:就算一開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慮。事實上,一開始本來就是不清楚的。故事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在生命中,我們不可能期望了解每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但是,當我們回顧過去時,我們便了解為什麼了。所以,讀者在閱讀小說時,全部看完之後再回顧一下,就會了解事件的關聯與活動的前後順序了。

所有這些都回到同一個重點: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小說之後,才能談你是否把這個故事讀通了。無論如何,矛盾的是,在小說的最後一頁,故事就不再有生命了。我們的生活繼續下去,故事卻沒有。走出書本之外,那些角色就沒有了生命力。在閱讀一本小說時,在第一頁之前,到最後一頁之後,你對那些角色會發生些什麼事所產生的想像,跟下一個閱讀的人沒什麼兩樣。事實上,這些想像都是毫無意義的。有些人寫了《哈姆雷特》的前部曲,但是都很可笑。當《戰爭與和平》一書結束後,我們也不該問皮埃爾與娜塔莎的結局是什麼?我們會滿意莎士比亞或托爾斯泰的作品,部分原因是他們在一定的時間裡講完了故事,而我們的需求也不過如此。

我們所閱讀的大部分是故事書,各種各樣的故事。不能讀書的人,也可以聽故事。我們甚至還會自己編故事。對人類而言,小說或虛構的故事似乎是不可或缺的。為什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