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每一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

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了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知道掌握一本書的架構是絕對需要的,這能帶引你發現閱讀任何一本書的第二及第三個規則。我們說的是「任何一本書」。這些規則適用於詩集,也適用於科學書籍,或任何一種論說性作品。當然,根據書本的不同,這些規則在應用時會各不相同。一本小說和一本政治論述的書,整體結構不同,組成的篇章不同,次序也不同。但是,任何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會有一個整體性與組織架構。否則這本書會顯得亂七八糟,根本沒法閱讀。而爛書就是如此。

我們會盡量簡單地敘述這兩個規則。然後我們會加以說明及解釋。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則是: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這就是說你要盡量簡短地說出整本書的內容是什麼。說出整本書在幹什麼,跟說出這本書是什麼類型是不同的(這在規則一已經說明過了)。「幹什麼」這個字眼可能會引起誤解。從某一方面來說,每一本書都有一個「幹什麼」的主題,整本書就是針對這個主題而展開。如果你知道了,就明白了這是什麼樣的書。但「幹什麼」還有另一個層面的意思,就是更口語化的意義。我們會問一個人是幹什麼的,他想做什麼等等。所以,我們也可以揣測一個作者想要幹什麼,想要做什麼。找出一本書在幹什麼,也就是在發現這本書的主題或重點。

一本書是一個藝術作品。(我們又要提醒你了,不要將「藝術」想得太狹隘。我們不想、也不只是在強調「純藝術」。一本書是一個有特別技巧的人所做的成品,他創作的就是書,而其中一本我們正在這裡受益。)就一本書就是一件藝術品的立場來說,書除了要外觀的精緻之外,相對應地,還要有更接近完美、更具有滲透力的整體內容。這個道理適用於音樂或美術,小說或戲劇,傳遞知識的書當然也不例外。

對於「整體內容」這件事,光是一個模糊的認知是不夠的,你必須要確切清楚地了解才行。只有一個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須能用幾句話,告訴你自己,或別人,這整本書在說的是什麼。(如果你要說的話太多,表示你還沒有將整體的內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樣的內容。)不要滿足於「感覺上的整體」,自己卻說不出口。如果一個閱讀者說:「我知道這本書在談什麼,但是我說不出來。」應該是連自己也騙不過的。

第三個規則可以說成是: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這個規則的理由很明顯。如果一個藝術作品絕對簡單,當然可能沒有任何組成部分。但這從來就不可能存在。人類所知的物質,或人類的產品中,沒有一樣是絕對簡單的。所有的東西都是複雜的組合體。當你看一個整體組成複雜的東西的時候,如果只看出它「怎樣呈現一體」的面貌,那是還沒有掌握精髓,你還必須要明白它「怎樣呈現多個」的面貌—但不是各自為政,互不相干的「多個」,而是互相融合成有機體的「多個」。如果組成的各個部分之間沒有有機的關聯,一定不會形成一個整體。說得嚴格一點,根本不會有整體,只是一個集合體而已。

這就像是一堆磚頭,跟一棟由磚頭建造起來的房子是有區別的。而一棟單一的房子,與一整組的房子也不相同。一本書就像一棟單一的房子。那是一棟大廈,擁有許多房間,每層樓也都有房間,有不同的尺寸與形狀,不同的外觀,不同的用途。這些房間是獨立的,分離的。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的架構與裝湟設計,但卻不是完全獨立與分離的。這些房間是用門、拱門、走廊、樓梯串連起來的,也就是建築師所謂的「動線"(traffic pattern)架構。因為這些架構是彼此連結的,因此每個部分在整體的使用功能上都要貢獻出一己的力量。否則,這棟房子便是不適於居住的。

這樣的比喻簡直是接近完美了。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來。每個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就像我們r看到的,每個單一部分有自己的室內架構,裝湟的方式也可能跟其他部分不同。但是卻一定要跟其他部分連接起來—這是與功能相關—否則這個部分便無法對整體的智能架構作出任何貢獻了。

就像一棟房子多少可以居住一樣,一本書多少也可以閱讀一下。可讀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達到了建築學上最完整的整體架構。最好的書都有最睿智的架構。雖然他們通常比一些差一點的書要複雜一些,但他們的複雜也是一種單純,因為他們的各個部分都組織得更完善,也更統一。

這也是為什麼最好的書,也是可讀性最高的書的理由之一。比較次級的作品,在閱讀時真的會有一些比較多的困擾。但是要讀好這些書—就它們原本所值得的程度讀好—你就要從中找出它們的規劃,當初如果這些作者自己把規劃弄得更清楚一些,這些書都可能再更好一些。但只要大致還可以,只要內容不僅是集合體,還夠得上是某種程度的整體組合,那其中就必然有一個架構規劃,而你一定要找出來才行。

※ 結構與規劃:敘述整本書的大意

讓我們回到第二個規則,也就是要你說出整本書的大意。對這個規則的運用再作一些說明,或許能幫助你確實用上這個技巧。

讓我們從最出名的一個例子來說吧!你在學校大概聽過荷馬的《奧德賽))(Odyssey)。就算沒有,你一定也聽過奧德賽—或尤利西斯,羅馬人這麼叫他—的故事。這個男人在特洛伊圍城之戰之後,花了十年時間才回到家鄉,卻發現忠心的妻子佩尼洛普被一些追求者包圍著。就像荷馬所說的,這是一個精緻而複雜的故事,充滿了興奮刺激的海上、陸上冒險,有各種不同的插曲與複雜的情節。但整個故事仍然是一個整體,一個主要的情節牽扯著所有的事情連結在一起。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詩學》(Poetics)中,堅稱這是非常好的故事、小說或戲劇的典範。為了支持他的觀點,他說他可以用幾句話將《奧德賽》的精華摘要出來:

某個男人離家多年。海神嫉妒他,讓他一路嘗盡孤獨和悲傷。在這同時,他的家鄉也瀕臨險境。一些企圖染指他妻子的人盡情揮霍他的財富,對付他的兒子。最後在暴風雨中,他回來了,他讓少數幾個人認出他,然後親手攻擊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摧毀了他們之後,一切又重新回到他手中。

「這個,」亞里士多德說,「就是情節的真正主幹,其他的都是插曲。」

你用這樣的方式來了解一個故事之後,透過整體調性統一的敘述,就能將不同的情節部分放人正確的位置了。你可能會發現這是很好的練習,可以用來重新看你以前看過的小說。找一些好書來看,像是菲爾丁(Fielding)的《湯姆瓊斯》 (Tome Jones)、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的《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或喬伊斯(Joyce)的現代版《尤利西斯》(Ulysses)等。以《湯姆瓊斯》的情節為例,可以簡化為一個熟悉的公式:男孩遇到女孩,男孩失掉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這真的是每一個羅曼史的情節。認清這一點,也就是要明白,為什麼所有的故事情節不過那幾個的道理。同樣的基本情節,一位作者寫出來的是好故事或壞故事,端看他如何裝點這副骨架。

你用不著光靠自己來發掘故事的情節。作者通常會幫助你。有時候,光讀書名就好了。在18世紀,作者習慣列出詳細的書名,告訴讀者整本書在說些什麼。傑瑞米·科利爾(Jeremy Collier),一位英國的牧師,用了這樣一個書名來攻擊王權復興時期的戲劇之猥褻—或許我們該說是色情—《英國戲劇的不道德與猥褻之一瞥—從古典的觀點來探討》(A Short View of the Immorality and Profaneness of the English Stage,together with the Sense o f Antiquity upon this Argument)。比起今天許多人的習慣性反應,他的抨擊倒真的是學養甚佳。從這個書名你可以想像得出來,科利爾一定在書中引述了許多惡名昭彰的不道德的例子,而且從古人的爭論當中找出許多例子來支持他的觀點。譬如柏拉圖說的,舞台使年輕人腐敗墮落,或是早期教會裡的神父所說的,戲劇是肉體與魔鬼的誘惑。

有時候作者會在前言說明他整體內容的設計。就這一點而言,論說性的書籍不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