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2章 報應

就在外籍軍團開始撤出歐洲的同時,因為世界大戰聚集到歐洲的部隊也紛紛開始返回原籍。

美國人、澳大利亞人、紐西蘭人、加拿大人、印度人等等,都開始逐步撤軍。

當然也包括日軍第六師團。

第六師團現在還是一個整編師團。

在幾個月之前的戰鬥中,因為第六師團師團長明石元二郎的狂妄自大,第六師團傷亡慘重。

相對於戰爭潛力已經被榨乾的歐洲諸國,日本的戰爭潛力還是足夠的。

於是第六師團的兵員缺額很快被補足,而且規模更勝以往。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很多新武器都是首次在戰場上使用,包括毒氣、飛機、坦克等等,因為這些新武器的出現,戰爭已經和以往截然不同,日本人當然也能感覺得到。

日本確實是個很善於學習的民族,為了更快的學習歐洲先進的作戰方式和作戰理念,日方向第六師團派出的補充人手中,很大一部分是軍官和資深士官,他們就是要利用世界大戰的機會,充分學習更多更先進的知識。

當然了,這部分士兵抵達歐洲之後,明石元二郎借口尚未完成磨合,並沒有參與哪怕任何一次小規模戰爭,他們只是在觀摩學習,再也不肯投入其中。

這也造成了很多不良影響,比如日本人現在給英國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貪婪、懦弱,加上極端的好色。

好像日本人脫離外籍軍團就是因為好色。

因為「英日同盟」的存在,英國人包庇了日本人,同時也接納了日本人。

但日本人並沒有表現出日俄戰爭時的悍不畏死和前赴後繼,而是一直都在以種種理由推脫,拒絕踏上戰場,一直到世界大戰結束。

當然了,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日本人也以勝利者自居,他們在享受各種超出常規的待遇的同時,骨子裡的好色又開始蠢蠢欲動。

就在前幾天,三名日軍士兵闖入一戶比利時人家中,搶走了那戶人家的財物,同時強暴了女主人和她尚未成年的孩子。

連孩子都不放過!

真是一群畜生!

在英國和比利時國內,馬上就開始出現針對日本人的遊行。

比利時人要求把日本人趕出比利時,同時必須要讓當事人得到懲罰。

英國人則是要求解除「英日同盟」,把日本人趕出歐洲。

保守的英國人始終無法理解,英國為什麼要和這樣卑劣無恥的國家結盟,因為那會影響英國的聲譽。

至於國家利益,沒有人重視這個問題。

英國人只注意到日本人犯了錯,所以他們要求英國政府必須做出改變以應對這些錯誤,其他的更多深層次問題,他們不予考慮,那是政府的責任,並不是普通英國人的責任。

這就是民主的惡果,也是英國人對於日本人太過縱容才導致的惡果。

勞合·喬治同意考慮解除英日同盟關係,但與此同時,勞合·喬治首先要把日本人全部安全的送回遠東。

日本人好像並不領情,他們乘坐自己國家的郵輪返回自己的國家,並不准備麻煩英國人。

日本人確實有理由不滿,他們認為自己也在世界大戰中付出了重大犧牲,但同時並未取得足夠的利益,這從他們的裝備上就能看出來。

日本人返回遠東,只乘坐了五艘日本藉的郵輪,並沒有隨行的貨輪。

那就表示,日本人沒有太多的重武器需要運輸,他們甚至連火炮的數量都很少。

看看外籍軍團吧,他們在撤回蘭芳的時候,如果有一艘郵輪用來運輸士兵,那麼就差不多還有一艘貨輪用來運輸裝備,在貨輪上不僅有火炮和坦克,甚至還有足夠的子彈、炮彈、油料、零配件以及夠他們使用好幾個月的食品,這待遇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更令日本人不滿的還在後面。

就在運輸日本人的船隊行進在地中海上的時候,忽然遭到不明國籍的潛艇襲擊,五艘日籍貨輪全部沉沒,大概一萬六千名士兵全部陣亡。

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哪來的不明國籍的潛艇?

這簡直令日本政府痛徹骨髓,因為就在出事前的第六師團中,已經差不多集中了日本陸軍的全部精華,這支部隊中軍官的比例出奇的高,他們是要學習歐洲先進的作戰理念的,當然要具有一定的軍事素養才能得到充分鍛煉。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明石元二郎不捨得把第六師團的人派上戰場,因為哪怕是任何一名「士兵」的損失,對於日本陸軍的價值都五棵估量。

但事情的離奇就在這裡,當初的明石元二郎幻想著用大勝為日軍部隊揚名立萬,但是卻折戟沉沙損兵折將。後來的明石元二郎已經充分認識到歐戰的殘酷,所以小心翼翼,寧願留下罵名也不願冒險,但沒想到結果確實全軍覆沒。

就在日本船隊出事之後,英國人馬上聲明,德軍的潛艇全部都在軍港里,並沒有出動的跡象,所以這次襲擊和德國人無關。

那麼就剩下法軍艦隊和義大利艦隊,這兩個國家也馬上聲明,我們的潛艇也全部都在港口裡,並沒有出動,因此這也和我們無關。

於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科西嘉島艦隊上。

科西嘉島艦隊的聲明更加乾脆,我們根本就沒有潛艇。

看上去這成了一樁無頭公案。

在事發的第二天,很多新聞媒體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大部分表達了遺憾和對兇手的聲討,只有小部分在幸災樂禍。

蘭芳的《每日新聞》就是那個最幸災樂禍的。

在《每日新聞》的報道中,這次事件成為「官僚主義」的代名詞,因為日本人因為虛無縹緲的奇怪自尊心,拒絕了英國政府的幫助,自行組織撤退,這才導致了災難發生。

同時在《每日新聞》的報道中,這次海難事件和前一陣子發生在天津碼頭的「慘劇」聯繫在一起,因為外籍軍團從來沒有放棄對天津碼頭事件幕後推手的追查。

這就很耐人尋味了,就在外籍軍團的調查逐步展開的時候,第六師團居然發生如此慘劇,這很難不讓人把二者聯繫在一起。

但聯繫在一起又怎麼樣?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襲擊日方船隊的是外籍軍團。

別說外籍軍團沒有潛艇,就算是外籍軍團有潛艇,他們只要發布一份聲明,一口咬死我們的艦隊就在港口裡,日本人能怎麼辦?

直接去查潛艇內的航海日誌?

別搞笑了,外籍軍團根本不會理會他們的這種要求。

全世界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會理會這種要求。

於是,這件事的後續發展很詭異,日本人發誓要報復,一定要讓某些人付出代價。

而外籍軍團的威脅從來沒有停止,只要是「天津碼頭事件」的幕後參與者,外籍軍團肯定會讓他們付出代價。

就在這一個月內,民國國內已經有近百人死於各種各樣的意外事件,包括上吊、觸電、車禍、意外打鬥身亡、服用食物不當、以及各種各樣的心臟病、高血壓等等等等。

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曾經參與抹黑外籍軍團的那次「全民狂歡」。

但同時,這些人的死沒有激起任何波瀾,因為國內的媒體對此事噤若寒蟬,他們不敢發出任何聲音。

任何對外籍軍團不利的聲音。

當外籍軍團是自己人時,他們是利益的保護者,是權利的追討者。

但當外籍軍團成為敵人時,他們是冷酷無情的劊子手,是殺伐果斷的復仇者,是無所顧忌的「外國人」。

直到此時,才有部分人感到後悔,民國的媒體上也開始出現為外籍軍團鳴不平的聲音。

但那又怎麼呢?

有些傷害並不是說一聲「對不起」就可以化解的。

有些錯誤並不是鞠個躬就可以原諒的。

有些人會原諒,是因為他們本身就無力抗爭。

有些人不原諒,因為他們不需要崇拜,他們也不需要施捨,他們自立自強,既不會向人求饒,也不會委曲求全。

或許很多人要說:你不能因為你的母親打了你一頓,然後你就不要你的母親。

這其實是一個謬論,人當然不能不要母親,但沒有必要為了母親和不爭氣的兄弟窩在一起,完全可以把母親接出去另起爐灶。

於是事情漸漸演變成日本和蘭芳這兩個國家的對罵。

別以為這樣的對罵不會發生,其實在現實社會中每天都在上演,只不過他們沒有直接罵娘,認識採用另一種比較委婉的方式。

二月中,一個最新消息突然被爆出。

事發海域其實是公共海域,一個極為繁忙的航道上,事發當時有一艘科西嘉下屬的驅逐艦正在附近,但那艘驅逐艦並未對落水人員實施救援。

這馬上就成為日本人的借口,以此抨擊科西嘉不遵守海上航行的基本原則,沒有絲毫的同情心,也沒有絲毫的人道主義精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