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血滌江山 第五百八十四章 布置南京

「我等恭迎武烈王!」

才看到南京城牆,鳳陽總督馬士英已經帶著大批的南京文武官員出城迎接,場面看起來倒是頗為浩大。

「何勞馬督帥親自相迎。」丁雲毅一邊笑著一邊跳下了馬。

此時的馬士英已被朱由菘任命為東閣大學士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督鳳陽等處軍務。

看到丁雲毅的確只帶來了百人,馬士英的一顆心終於徹底放了下來。一百人在南京是無論如何也都掀不起風浪來的。

把身後的官員一一介紹給丁雲毅:靖南伯黃得功、興平伯高傑等江北四鎮悉數到來,還有專門趕回來迎接武烈王丁雲毅的史可法。

丁雲毅看起來也毫無架子,微微著一一點頭見過。

浩浩蕩蕩的將丁雲毅迎進南京,馬士英並沒有先安排丁雲毅去見朱由菘,而是為他舉行了一次場面頗為壯觀的歡迎酒宴。

在座的人大多是第一次才見到丁雲毅,對這個傳奇王爺充滿了好奇。

關於武烈王丁雲毅的傳說實在是太多了。

大明的王爺不少,但像丁雲毅這樣從一個巡檢一步步爬到王爺位置上而且還如此年輕的卻是絕無僅有。

是年,大明的武烈王丁雲毅年僅二十九歲!

酒宴上皆是阿諛奉承的話,無非就是恭維丁雲毅如何如何的英明神武,大明如何如何的是被其一手挽救。這些話丁雲毅聽的耳朵都快要起繭了。

注意了下,唯獨只有史可法等少數人一言不發。

「聖上對武烈王極為感激。」馬士英終於開口說道:「武烈王忠勇鐵血,率虎賁衛南征北戰,浴血沙場,非武烈王無有大明之今日。聖上說,等到回京之後一定要重重的賞賜武烈王,到時候還請武烈王多多關照啊。」

他一口一個「聖上」,像是朱由菘已經坐穩了這張位置一般。

「好說,好說。」丁雲毅笑嘻嘻地說道:「馬督帥有擁立之功,非比尋常。是本王要請馬督帥多多關照才是。」

兩人你贊我一句,我誇你一句,說的不亦樂乎。馬士英沒有說什麼時候去見朱由菘,丁雲毅也一句話都不問。

這兩人都在演戲,演得一邊的史可法直皺眉頭。可卻也插不上嘴。

丁雲毅忽然說道:「曾記得我之前來南京。十里秦淮河,風光無限,讓人流連忘返,這次來到南京。若非急著要見聖上,非得再好好的遊覽一番。」

「啊,武烈王儘管遊覽便是,我安排人專門陪著武烈王。」馬士英趕緊介面說道:「不瞞武烈王說,聖上昨日偶感風寒。只怕是暫時見不了武烈王了。」

這點早在丁雲毅的算計之中,當下微微一笑:「如此就有勞馬督帥了。」

史可法心裡嘆息一聲。他原本對丁雲毅是抱著無限期望的。丁雲毅以武勇忠烈聞名於天下,這次南京擁立之爭,史可法被馬士英等人算計,終於未償所願,他自己還被趕出了南京,心中鬱悶煩躁。

而聽說武烈王來到南京之後,心裡又升起了一線希望,若是能藉助武烈王的力量。沒準能夠逆轉乾坤也說不定。

但是,當丁雲毅出現後,一心只想著遊覽南京風景,重溫昔日那些風流,全然不是憂國憂民樣子。這如何不讓史可法傷心?

難道大明真的全是這樣的人嗎?

馬士英心中卻是鬆了口氣。看起來丁雲毅此人雖然勇猛無敵,但到底只是一個武將而已,根本不懂什麼別的。

這樣的人倒容易控制在自己的手裡了。

接下來的一天時間裡,丁雲毅果然只是遊山玩水。他本身名聞天下。又不刻意隱藏自己行蹤,因此每到一地。總能引起百姓微觀歡呼。不過一天時間,全南京的百姓都知道武烈王丁雲毅來到了南京!

丁雲毅是何等樣人?那是大明的武烈王,那是一手挽救了大明的功臣!加上他之前義救難民等等事情,一時間南京到處都在傳誦著丁雲毅的名字。

盡情遊玩一天,回到自己臨時住處的時候,史可法早已在那等著他了。

雖然對丁雲毅失敗,但史可法卻還是抱著一絲僥倖心理,希望丁雲毅能夠在自己勸說下,當個「為國為民」的大「忠臣」。

「史大人,久侯了!」一看到史可法,丁雲毅滿臉帶笑:「哎呀,這南京已經許久沒有來了,這次一來,未免流連忘返,實在是讓史大人久侯了。」

「無妨,打擾到了王爺興緻,史可法有罪。」史可法勉強一笑說道。

他雖然大有名聲,但和丁雲毅的身份一比,卻是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吩咐人上了茶,兩邊一坐下來,丁雲毅便對南京讚嘆不已,絕口不提其它。史可法心事重重,勉強敷衍幾句,便迫不及待的把話題帶到了自己這次來的目的之上:

「王爺對此次立福王為帝以為如何?」

「福王啊?很好,很好!」丁雲毅微笑道:「說起來本王和老福王還是很有一些交情的,立老福王之子為帝,甚好,甚好。史大人,本王是沒有一點反對意見的。」

巨大的失望在史可法的眼中清楚出現:「武烈王以為潞王如何?」

又來了,又是福王潞王之爭!丁雲毅面上不動聲色:「本王雖然是武烈王,但久居福建偏遠之地,對於中原局勢實在是不清楚那。」

史可法卻不死心:「潞王品行端良,為人寬厚,不能繼承大統,實在遺憾。而桂王亦是忠厚之人,兩者皆可立為帝,但卻偏偏選擇了福王……」

丁雲毅帶笑聽著。

但這一點上他是不敢苟同史可法的,甚至在沒有找到崇禎之子前,馬士英擁立福王的做法反而是正確的。

原因非常簡單,首先福王朱由崧的父親老福王朱常洵,要比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兩藩都居長,而朱由崧又是其長子,和崇禎是同一輩,乃是崇禎的親堂兄,所以無論是論長幼還是依嘉靖繼位的「兄終弟及」先例,他都顯然優於惠、桂二王。

至於潞王朱常淓。不但血緣關係隔了一層,連輩分也要大崇禎一輩,所以怎麼看都不太可能輪得到他。但這個時候相當部分的東林黨人閉口不講嘉靖「大議禮」和萬曆「爭國本」時他們那套被奉為「萬世法」的倫序綱常了,卻開始講起「立賢」來了。

於是史可法偷偷約見馬士英,在浦口與之密談。

而馬士英也有心要立個大功。於是兩人很快達成了一致意見。秘密商定出一個兩不得罪的折中方案,即放棄福王和潞王,擁立桂王朱常瀛。史可法遂於到達浦口的第二天,寫信回南京。提出了擁立桂王,同時由潞王仿照古兵馬元帥之制暫時統率兵馬的方案。

而盤踞在南京的東林勢力,其實只要不是福王朱由崧繼位,無論選誰都是不會有意見的,所以他們一接到史可法的方案。禮部就馬上準備了各種儀仗,打算出發去廣西接桂王到南京繼位。

可惜的是,這位握有擁立大權的殘明第一重臣史可法史大人,在關係到社稷安危如此重大的政治問題上,表現極度讓人失望。

在他以上言論泄露之後,「擁潞」諸人氣勢洶洶,輿論大嘩,史可法既不敢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據理力爭。坦言福王倫序當立、「擁潞」或將開肇兵端,也不敢堅持自己的觀點,站出來闡述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以打消眾人對「擁嫡」的疑懼之心,而是畏首畏尾至於「引避不言矣」。最後竟搞出了一個試圖兩不得罪,不倫不類的「擁桂」方案。

這個「擁桂」方案,一不合倫序綱常,放著崇禎帝的親堂兄弟不立。卻去立崇禎帝的叔叔,雖然大家都是萬曆皇帝所出。但這樣做置天啟、崇禎二帝於何地?置福王於何地?驅之亦或殺之焉?因此其本質和「擁潞」並無太大的區別。

二是極度缺乏操作性,比之「擁潞」都不如。

潞王朱常淓好歹和福王一樣,都近在淮安,幾天就可以到南京。而桂王卻遠在數千里之外的廣西,且目前是個什麼情況都還不是很清楚,再加這迎駕的全套儀仗擺出去,一個來回幾個月總是要的,到時候只怕這位桂王還沒到南京,大順軍或清軍早已兵臨城下了。

在此一事中,史可法自見識和政治手段上看,雖然有所認識,但優柔寡斷顧慮重重,毫無一點政治家的決斷和魄力,不敢快刀斬亂麻安定局勢,以至後來不得不出京避禍,空自喪失重整朝廷的大好時機;從氣節和品格上看,他也沒能做到一心為國或對崇禎帝死而後已,一遇阻力和反對,連仗義執言的勇氣都沒有,只求不得罪各方勢力。這比之他老師左光斗,相去何止千里。

丁雲毅也不點破,只是連連點頭:「史大人說的有理,史大人說的有理,擁潞王好,擁潞王好。」

史可法一看丁雲毅態度忽然轉變,心中希望重新燃起:「難道武烈王也認為擁潞王好?哎,可惜啊,福王已經稱帝了。」

「潞王好,潞王好,啊,桂王也不錯。」丁雲毅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了應聲蟲:「福王雖然稱帝,但卻也未必不能改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