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血滌江山 第五百七十一章 燃燒中的盛京(下)

再也沒有人能夠挽救盛京的命運了!

巴哈納死了,而現在努山和他的部隊也沖得差不多了,他面對的是和巴哈納沒有任何區別的戰鬥。

死亡,除了死亡還是死亡!

那些清兵的命在這裡根本就是一錢不值,在對面明軍的炮火殺傷之下,他們的生命每時每刻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看不到任何希望,所有的努力在這裡都會化為流水。

努山儘管還在戰鬥,但這個時候的他卻已經很清楚的知道,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完了,自己很快便會走上和巴哈納一樣的道路……

努山這一點並沒有猜錯,在巴哈納死後沒有多久,一枚炮彈在他的附近落下,炸開的碎片奪走了這個清軍將領的生命。

幾千人的生命啊!幾千人的生命就這麼在炮火的轟擊中灰飛煙滅……

豪格怔怔地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這一刻他的心是死的。他企圖用人命來殺出一條血路,但現在他卻知道哪怕死了再多的人他們也是無法衝出去的了。

大清的命運到了這裡便應該結束了……

豪格發起了最後一次衝鋒,在他的身邊還有四千士兵,這裡面有最精銳的三千御林軍士兵。

其實豪格從這次衝鋒一開始便知道自己根本無法成功……敵人的那些火炮和火槍對於自己的士兵來說根本就是一場最可怕的噩夢中……

但他還是必須要衝鋒,因為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責任!

一如以往的任何一次衝鋒。沒有任何的改變,除了死亡還是死亡。無論是巴哈納、努山,還是豪格,他們面對的結果沒有任何不同……

炮火無情的奪走一條條的人命,槍聲機械的吞噬著所有的敵人……四千清軍的人數正在可怕的減少著……

豪格的聲音喊啞了,他甚至覺得自己的嗓子里有血要冒出來。

手下的那些士兵不可謂不儘力了,但他們無論如何衝鋒,卻總會遭到死亡的吞沒。

人數已經越來越少了,盛京被淹沒在了一場最可怕的災難之中。而在這個時候盛京的皇宮裡那些人卻正在等待著前方勝利的消息……

可是一個一個的消息傳來,卻讓他們看不到絲毫勝利的希望。

巴哈納死了、努山死了。無數的清軍都死了,而現在甚至連肅親王豪格都親自指揮到了衝鋒之中。

他能成功嗎?

「很難成功了吧……」布木布泰發出了一聲嘆息:「我雖然不懂打仗,但我也知道我們已經無法突圍了,是嗎?」

濟爾哈朗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才好,沉默了一會他才說道:「太后,無論如何我們都會保護著您和皇上安全的。」

布木布泰苦笑了聲,她知道對方這是在安慰自己了……那麼多的軍隊都無法保護盛京,他又憑什麼說能夠保護自己?

哲哲一下哭了出來,慌亂的樣子讓布木布泰皺起了眉頭。忽然大喝一聲:「哭什麼?」

哲哲被嚇得一下收住了眼淚,布木布泰抬高了自己的聲音:「就算城破了我們也是愛新覺羅家的子孫。我們絕不會讓那些漢人看不起的!」

說著,她的手指向了濟爾哈朗和阿濟格:「你,鄭親王,做你該做的事情去!你,英親王,去組織皇宮裡一起可以組織的人!不要管我們,我們絕不會給愛新覺羅家丟臉的!」

濟爾哈朗和阿濟格知道到了這個時候無論再說什麼也都沒有用了,他們現在唯一做的就是希望奇蹟能夠誕生。

但是奇蹟又在哪裡?

布木布泰把順治叫到了自己身邊:「皇上,咱們的盛京就要毀了。我希望你能像我大清國的皇上一樣去面對這一切,不要害怕,不要膽怯,記得你的身份!」

「是,我知道。」順治用力的點了點頭……

……

戰場上的槍炮聲有些安靜了下來。豪格茫然的看著周圍,他的士兵們?他的部下呢?在哪裡?他們都到哪裡去了?

擊潰了,他們竟然都被明軍給擊潰了!

豪格和明軍打了那麼多年的仗。從來也都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曾經縱橫天下的清軍,在明軍的面前竟然一點抵抗的能力也都沒有!

剩下的不到一百名騎兵,驚慌的守衛在豪格的身邊。而在他們的周圍,卻是大批大批手持著可怕武器的大明將士!

「沖啊,大清的勇士們!」豪格再次發出了這樣的呼喚。

那些清軍用最後的勇氣沖了上去,而回應他們的,卻是如打雷一般響起的槍聲……

豪格成為了俘虜,儘管他自己絕不願意做一個可恥的俘虜,但是他卻遭到了什麼東西的重擊,然後便昏了過去。

等他醒來的時候,已經被五花大綁的成為了明軍的俘虜。

這是虎賁衛攻擊盛京之後擒獲的滿清第一位「大人物」。

愛新覺羅.豪格,皇太極長子,母為皇太極繼妃烏喇納喇氏。豪格相貌不凡,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按「立長」的規矩,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

但是,年輕的清廷沒有「立長」傳統。

實力強大的、原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的將領,主張擁立豪格繼承大位。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擁戴肅王為君。

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極。論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

當時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可見,擁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許是受漢族「立長」傳統理念的影響造成的。有了這麼多重臣擁戴,豪格覺得勝券在握,自以為崇政殿的龍椅非他莫屬。

在皇位爭奪的天平上多爾袞與豪格難分伯仲,而曾經因與帝位擦肩而過在心中積蓄已久的雄心,讓他不想放過第二次機遇。在競爭的氣勢上壓倒了豪格。

多爾袞和兩白旗的官員橫眉冷對,堅決反對立豪格為君。主張由多爾袞登極的重臣也大有人在。東廡殿內氣氛突然變得緊張起來,與會者個個屏息沉思,尋找解決辦法。

多爾袞明白,自己強行繼位絕對不是最佳選擇,豪格絕非等閑之輩。豪格也知道,和桀驁不馴的多爾袞協商解決,絕對沒有可能,武力解決也沒有絕對把握。

爭奪皇位的大戰開始後雙方一直互不相讓。宮廷內火藥味很濃,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槍走火。朝廷內所有的王爺和重臣,毫無例外都捲入了多爾袞與豪格為奪皇位進行的鬥爭旋渦里。

群臣們都在苦苦地尋求出路,惟恐出現動亂,傷及國運。在豪格與多爾袞僵持不下的情勢中,權勢集團必須拿出令宮廷內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個方案,特別是讓豪格和多爾袞都能接受的方案。

經過多日反覆磋商,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我們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

兩黃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先帝親掌的武裝力量代表,在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爭鬥得難解難分、互不相讓的緊要關頭,他們提出了由皇子繼承大統的新方案。

經過十多天的較量,最高會議做出最後的決議:六歲的福臨繼帝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濟爾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攝政。宮廷多數高官沒有異議。多爾袞任第二攝政穩住了多爾袞兄弟集團及其支持者。

豪格是不太服氣的,他本來還想有所作為,重新奪回原本應該屬於他的寶座,但是還沒有等他來得及實現心中的「抱負」。明軍卻已經攻破了盛京,而他,也成為了俘虜。

現在,什麼皇帝的位置和權利,對他來說已經都成為了浮雲。

抓獲了滿清的所謂「肅親王」當然是讓人值得高興的事,但蔡九洲這些將領卻並沒有表現得太興奮,因為他們知道隨著戰爭的進行抓獲的這些滿清高官將會越來越多。

現在,滿清突圍的希望已經徹底破滅!

當天色逐漸亮後,虎賁衛已經出現在了盛京內城之外。

努爾哈赤進瀋陽後,沒有立即著手修建,而是向西進攻,僅在城內靠著鎮邊門內依照女真族建築模式建設一個簡單的「居住之宮」。後金對瀋陽城牆的再次修建,是在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天聰元年至天聰五年在原來城牆的基礎上建設新城,將城牆加厚、加高、加固;將明朝的四門改為八門,八旗軍各守一門,城市通道由明時的十字街變為井字街。明朝原來最為牢固的北門在戰爭中毀壞最小,又因離努爾哈赤居住之所近,有幸在清時得以保留,成為第「九門」。此時老瀋陽城內除故宮外,還有汗王宮、十一座王府、六部衙門、廟宇等。

現在,這座原本被滿人認為不可能遭到攻擊的地方,卻被迫面對來自明軍最直接的攻擊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