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血滌江山 第三百二十九章 原來是他

鄧牧之做夢也都沒有想到,這些此刻的目標居然是自己!

丁雲毅也是聽的莫名其妙,鄧牧之什麼時候得罪金虜了?還是那個大漢奸范文程吃飽了撐的,實在無聊派人跑到蘇州來刺殺大明的一個知府?

皺了一下眉頭:「究竟怎麼回事?」

那個刺客不敢有一絲一毫隱瞞:「其實,我們雖然是范文程派來的,但范文程也不過是為他新得的一個謀士做的這件事情?」

「新得的一個謀士?」丁雲毅越聽越是糊塗。

那個刺客趕緊道:「這人范文程對他非常器重,聽說此人就是江南一帶的人,很有才氣,他從江南一路到了遼東,差點餓死,後來被范文程發現,帶回去救活了,那人對范文程感激萬分,從此後就成了范文程的門下。聽說這人文采斐然,寫出來的東西篇篇錦繡,范文程一見便愛不釋手,後來很多摺子都是范文程先寫好了,再由這人修訂文字。非但如此,此人在政治上也很有自己想法,因此被范文程當成寶貝一般,不管什麼都是有求必應」

丁雲毅恍然大悟,他忽然想通了什麼,明白了歷史上的一件奇案了。

滿清偽天聰九年以前《清實錄》全文載錄范文程的第一份奏疏:「昨命臣等思想目前事宜,臣等雖愚魯,敢不具管見以聞。沙河堡官員查發逃奔人,是頭緊顧頭之意。以向年之插漢兒,彼尚不敢少抗,豈敢抗汗今日之兵耶若計所入之關,無如雁門為便,既無沮滯,又居民富庶,可資飽騰汗如必欲深入。又恐無隙可乘,徒敗聲名耳不入則就此回兵,庶為上策。勿徒勞兵卒也」

從這份奏疏,可以看出范文程在兩個方面的弱點。其一,此時范文程的文學修養欠佳。表述水平不太高明。此疏的文字相當粗糙,毫無文采,有的句子使人難解其意,把它與乾隆初撰修的《清太宗實錄》所記的這一奏疏相比,便可不言而喻了。

比如,原疏一開始稱:「汗昨命臣等思想目前事宜,臣等雖愚魯,敢不具管見以聞。」「思想」兩字,恐非當時高人雅士慣用之詞,既愚又魯。還加「管見」兩字,也太累贅羅嗦。乾隆修之實錄將其潤色為:「皇上昨命臣等籌度目前事宜,臣等雖愚,敢不竭所知以聞。」兩相比較,乾隆修實錄的史官。將原疏之「思想」改為「籌度」,去一魯字,再把「具管見」變為「竭所知」,雖僅小小變動,顯然使其比較文雅略有文采了。

原疏有「沙河堡官員查發逃奔人,是頭緊顧頭之意」。什麼叫「查發逃奔人」?表述太不通順了。乾隆版改為「查發逃去人民。以還我者」,一下子就使人們明了其意,知道是明朝官員將從後金逃去的人丁查出送還。至於所謂「頭緊顧頭」,顯系地方性的通俗口語,不易為他省人知曉,乾隆版改為「是不過暫救目前之急」,使其文字表達水平大為提高。全文類似之弊,俯拾即是。

其二,此時范文程在軍政大事上還相當幼稚,見識不高,議不精闢,對後金與明之形勢,了解不透,既不知己,又不知彼,所上之計實為下策。范文程、寧完我與大多數降金漢官一樣,竭力主張對明用兵,大舉深入,直搗京師。揆諸當時形勢,此議未免太偏太急太險,如若照此行事,後果難以設想。

先就後金本身條件而論,此則,女真男丁不過六萬左右,加上漢軍一旗、蒙古一旗,共十旗,丁數不會超過八萬,而且貝勒、大臣之中,有的已開始享樂腐化,士氣較前有所削弱。

遼東漢民因受先汗努爾哈赤晚年的虐待,被屠殺、遷徙、抄沒為奴,滿腔怨憤,紛欲棄金投明。其次經濟危機也相當嚴重,四年以前,「國中大飢」,斗米價銀八兩,牛一頭賣銀一百兩,良馬一匹值銀三百兩,布一匹價九兩,出現了「人有相食者」的悲慘景象。

至於周邊形勢,同樣不妙。南面朝鮮,既懷天聰元年被迫訂立城下之盟屈服於金之新恨,又念念不忘二百餘年忠於大明的長遠歷史,一心要擺脫後金壓抑與明聯合抗金。東北方面,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雖星夜逃走,但並未覆滅,隨時都可能捲土重來。西邊的明國,儘管曾數敗於金,但幅員遼闊,臣民眾多,人口超過後金幾百倍,明軍也數十倍於八旗軍,並於天聰四年收復永平、遵化四府州縣,迫使勇猛善戰的二大貝勒阿敏狼狽逃回瀋陽。後金處於四面被圍的困難境地。在後方不穩、腹背受敵、敵眾己寡的條件下,不做好充分準備,就要遠征千里以外的大國京都,談何容易,弄不好,被截斷後路,想退回故里尚且不能,焉能進據紫禁城入主中原。

所以,皇太極並不急於飛襲燕京,稍後一些時候,還斥責漢官之此見為謬論。何況,這次出征,原為攻擊林丹汗,不料彼先期遠逃,八旗軍追逐四十餘日,連蒙古大汗的影子都未見到,鞍馬勞累,缺水少糧,得不償失,貝勒、大臣之中,不少人已有怨言,如果還要快馬加鞭遠征明國,僅有十日之糧的疲師,怎能獲勝!因此,范文程的計謀,實為下策,與天聰汗皇太極的方針,是背道而馳的。

但是,幾乎就是一夜之間,范文程便脫胎換骨,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非但文筆間大有進展,而且上的摺子何止是文字通順而已,簡直就是字字珠璣。

若是文字功力可以靠多讀書積累出來,但軍事政治方面的見識,除了天分以外。非得靠日積月累不可。可這個范文程卻好像受到了神仙指點一般,在這兩方面突飛猛進,先是推翻了過去自己提的那些建議,接著提出來的新的對朝政的見解,沒有一個不是讓人大為驚嘆折服的。這以後,皇太極便一天也離不開此人了。

這種情況出現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忽然開竅了。可難道文字功底、軍事、政治見解竟然能夠同時開竅?難道原本一個在政治上鼠目寸光的人,居然突然能變成政治大家?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實在是微乎其微了。

另外一種可能,便是他的身後有高人在那指點。

現在聽刺客的這些話。後一種可能才是歷史的真相了。

難怪,難怪,丁雲毅心裡想著。順口問道:「那個范文程請來的人,叫什麼名字?」

「呂燕韓」

這個名字一出,鄧牧之面色大變。

丁雲毅卻沒有發現鄧牧之的變化,只覺得「呂燕韓」這個名字聽著怎麼如此耳熟?想了好久也都沒有想出來,乾脆不再去想:「既然這個呂燕韓有如此才華,皇太極難道沒有聽說過此人嗎?」

「以前不知道,我是范文程的心腹,所以清楚。後來據說皇上啊,皇太極聽說了此人,也曾召過。但呂燕韓說他無心仕途,只願意侍奉在范文程身邊,皇太極也就算了,只是讓他好好的為大清效力便是」

「哦。這人倒有些意思」丁雲毅點了點頭:「那這次派人來刺殺鄧牧之是怎麼回事?為何又忽然轉來刺殺我了?」

刺客慌忙說道:「呂燕韓說,大明的蘇州知府鄧牧之和他有不共戴天之仇。若要他盡心儘力為范文程,懇請先殺死鄧牧之,為他出了胸中這口惡氣。范文程答應了下來,還專門向皇太極借了幾名高手領頭的那個叫巴思多,就是方才被大人殺了的,是皇太極的貼身護衛。到了蘇州之後,一直在等待刺殺鄧牧之的最佳機會,後來忽然聽說大人要來蘇州了,巴思多忽然說呂燕韓專門交代,若是有機會刺殺丁雲毅那就不管鄧牧之,先殺先殺丁雲毅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這事可就古怪了,自己什麼時候和呂燕韓結下了這樣仇恨?丁雲毅想了半天也都沒有想明白,又覺得這個名字耳熟,想來是自己在戰場上和他對戰過吧。

他轉首向鄧牧之道:「鄧黃堂,你幾時得罪了呂燕韓?」

鄧牧之面色有些尷尬,隨即便正色道:「不說此人倒還罷了,說起來我倒想起此人來了武烈伯,請借一步說話」

他把丁雲毅請到一邊,低聲道:「武烈伯,這人原來是和憐玉指腹為婚的」

「啊,我想起來了,怪不得覺得這名字如此耳熟。」丁雲毅恍然大悟,這可不是自己那位正房鄧憐玉從小定親的嗎?古人說大恨莫過於奪妻,怪不得呂燕韓非要殺了自己,原來是因為有奪妻之恨,可忽然想了起來:「不對,你不是說他已經死了嗎?」

鄧牧之嘆息一聲:「妹夫,你不要怪我欺騙了你,到了今日,我不得不和你說實話了。這呂燕韓,當真是個卑鄙無恥的小人。他老子死在大牢里後,他便公然誹謗朝政,魚肉鄉里,這還暫且不說,他還居然在一次酒醉後和我說,大明江山合當將亡,要和我一起及早定下對策云云。我當場勃然變色,嚴厲斥責了此人,原想治他的罪,但我念及他家和我家的交情,終究還是沒有忍心,沒有想到我的一點私心,卻幾乎差點連累到了妹夫,他到底還是投降到了金虜那裡那」

他說到這裡擦了一下眼角:「我想這樣的人,如何能成為我的妹夫?只會給我鄧家蒙羞,我硬著頭皮騙我那苦命的妹子說他死了,還欺騙了武烈伯,請武烈伯治罪!」

他一會一口一個「妹夫」,一會又變成了「武烈伯」,聽得丁雲毅嘆息不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