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前進,中國! 第566章 戰爭腳步逼近

1935年2月,中華民國宣布新的擴軍計畫。

在這份新的擴軍計畫之中,中國將擴充陸軍正規軍至300萬人,後備役編為37個軍團,總計350萬人。同時,海軍、空軍也全面展開擴軍。

這一擴軍計畫再度引起世界恐慌。

新的軍備競賽,在中國的挑動下開始了。

第一個做出響應的依舊是德國。緊接著,是英國、法國、義大利,然後,幾乎每一個國家都被牽扯到了其中……

在中國強有力的姿態下,德國也開始全面出擊了!

首先就是薩爾地區問題。

一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薩爾被從德國中劃分出來歸國際聯盟管轄,實際由法國控制。而當德國開始強勢崛起,薩爾選區在天主教的敦促下,百分之九十選民投票贊成與德國聯合時,《每日郵報》大聲喝彩歡呼。

1935年經該地區全民公決重新回歸德國……

薩爾和平地回歸德國,連法國也如釋重負,正式向德國提交一共同建議,以解決包括軍備平等和東方羅加諾等問題。10年前在羅加諾簽訂的協定的主體是一份公約。公約規定,簽字國互相保證尊重德國、法國和比利時的疆界——包括非軍事區的萊茵蘭在內。

希特勒於2月14日謹慎地回答說,他歡迎軍備談判,但要待德國與英國初步討論後再與法國進行總的談判是不是會妥當些?

但是隨後英國發表白皮書,公開譴責德國加速軍備。

這便惹了元首。尤其令英國人驚慌的是,希特勒到薩爾協助慶祝正式佔領這塊被角逐的土地時,當地居民竟表現出無比的熱情。

1935年3月15日,阿道夫·希特勒令首席副官在慕尼黑的「四季旅館」與他會面。他指示副官發布重新徵兵和擴充武裝力量的消息。當晚,國防委員會便舉行會議,討論希特勒之令他們驚慌失措的徵兵計畫。

馮·勃洛姆堡將軍對各大國可能作出的反應表示關切。里賓特洛甫認為,這沒有什麼可憂慮的,把勃洛姆堡的關切不放在心上。

星期六,約100名外國記者擠在宣傳部的會議室里。誰也不明白為何突然把他們找來,所以室內空氣有點兒緊張。戈培爾進來了,看上去既煞有介事又嚴肅。他大聲宣讀了一份新的法令,宣布全面實行兵役,將和平時期的兵力增至30萬人。這雖然人人都猜測到了,但它仍令人震驚……

就在那時,法國大使正在總理府元首的書房內得到第一手的消息。法國大使嚴正抗議,這份通知肆無忌憚地違反了凡爾賽條約,對德國事先不與法國接觸或討論便讓法國接受既成事實表示遺憾……

希特勒莊嚴地、堅信地反駁說,他的意圖純粹是自衛性的。法國沒什麼可害怕的。

他對他的行動一一作的解釋,雖然可信卻不能令人折服。例如,他矢口否認違反了凡爾賽條約,理由是,他從未在上邊簽字。他的碧眼盯著英國派來的代表約翰爵士補充說,他寧願死,而不願這樣做。德國也從未違反過條約。除了在滑鐵盧一役中,普魯士軍前來援助英軍時。而在那一次,威靈頓將軍也未提出抗議。

在上午的會談中,希特勒鎮靜而彬彬有禮地進行辯駁,這不僅令英國人吃驚,連他的翻譯也吃驚不小。

5月21日,阿道夫·希特勒發表演講。再次讓世界吃了一驚……

當日早些時候,他頒布了一條秘密防務法律,讓沙希特主管戰爭經濟,並改組了武裝部隊。將國防軍正式改組為武裝力量,由希特勒任最高總司令;勃洛姆堡的頭銜也由國防部長變為戰爭部長,且得到了武裝力量總司令的頭銜;貝克之未泄露的軍隊首腦的頭銜也改成了德軍總參謀長……

在演講中希特勒宣布他的主要目標是和平,他也不抱征服的夢想。他宣布,戰爭所帶來的,只是毀滅國家的花朵。

在重申「德國需要和平、希望和平」後,他提出與各鄰國簽訂雙邊互不侵犯條約,並保證遵守羅加諾公約。他所需要的無非是相當於英國海軍力量的35%的艦隊而已。他保證,那將是他的最後要求。「對德國而言」,他發誓:「這個要求是最後的,永遠不變的。」

在國外許多有影響的人士中,他的話被按其表面價值接受了。倫敦的《泰晤士報》說,他的講話「合理、直率而全面」。只此一舉,希特勒便扭轉了孤立的局面……

而在此後召開的世界海軍裁軍會議上,中國政府再次拒絕參加。

中國政府堅定的認為,是否發展本國海軍,完全是自己國內的事情,而不需要別的國家來教中國應當怎麼做。

這是讓歐洲國家完全絕望的決定,這意味著,中國將繼續大規模擴大軍備,而迫使歐洲國家將被動的採取應對措施。

而就在這個時候,愚蠢的義大利又做了一件極其愚蠢的事情:

入侵衣索比亞!

衣索比亞地處非洲東北部,是個古老的農奴制的國家,早就是西歐列強掠奪的對象。只是由於地處英、法、意三國在非洲進行殖民掠奪尖銳矛盾的包圍點,三國都不願它成為某一國的單獨殖民地,因此直至30年代還保持名義上的獨立。

1930年1月,代表保守勢力的女皇扎娣圖病死,由「青年衣索比亞派」領袖塔法里·馬康南即位,稱海爾·塞拉西一世。這一派代表處於萌芽狀態的商業資產階級利益,要求鞏固國家獨立和統一。

當時面對日益惡化的國際局勢,以及咄咄逼人的中國以及德國,面對德國形勢的惡化,法國憂心忡忡,為了控制局勢的發展,法國開始尋找新的盟友以加強軍事同盟,為此法國決定改善與義大利的關係。法國軍方認為,法國一旦與義大利結盟,不但可以把法意邊境的10個師調到法德邊境上來,而且可以在必要時調回駐北非的法軍,這對改善法德軍事力量對比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法國親近的表示,義大利反應積極,不過義大利的目的並不在於遏制德國,而是爭取法國在義大利東非擴張特別是衣索比亞問題上的寬鬆態度。

義大利圖謀衣索比亞的野心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後期,義大利就曾發動過征服衣索比亞的侵略戰爭,但由於1896年阿德瓦戰役的慘敗,義大利的圖謀沒有得逞。一戰後,隨著法西斯勢力的上台,義大利武力吞併衣索比亞的野心又膨脹起來。但由於一戰結束後英法勢力已滲入衣索比亞,而法國控制著衣索比亞港口吉布地到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鐵路運營,這意味著義大利要想獨吞衣索比亞,必須事先獲得英法的「首肯」。而此時法國政策的調整無疑給義大利提供了一個求之不得的機會。

在拉攏義大利的問題上,法國的目的十分明確,希望義大利在德國重整軍備問題上支持法國立場;其二,如果恢複裁軍談判,法意應相互支持保留對德優勢,以確保本國安全;第三,義大利須在奧地利獨立問題上與法國合作。

而義大利的態度也非常明朗。要求法國放棄在衣索比亞的權利,允許義大利參與吉布地──亞的斯亞貝巴鐵路的經營,並支持義大利在衣索比亞自行修建鐵路。

為了換取在對德問題上義大利的支持,法國決定出讓衣索比亞的權利,1935年1月7日晚,法國和義大利在羅馬簽署了一項最終協定,這就是《羅馬協定》。協定中法國用衣索比亞作為籌碼換取了義大利在德國重整軍備和奧地利獨立問題上的支持。

羅馬協定實質上是法國對德政策的產物,法國與義大利接近的最終目的在於加強自身安全、孤立德國。

為了換取義大利的合作,法國不惜縱容其侵略野心,將衣索比亞作為政治交易的籌碼,是典型綏靖政策的體現。羅馬協定的締結與後來的意埃戰爭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法意關於衣索比亞的秘密交易,事實上為義大利武裝入侵衣索比亞敞開了大門。

《羅馬協定》簽署後,法國政府認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兩人的聯繫已被削弱,義大利傾向法國,奧地利的獨立已有保證,歐洲和平的基礎已經奠定了。」

大多數法國人都將羅馬協定看作是法國外交的一大勝利。然而正當法國人為自己贏得了一個新的「盟友」而彈冠相慶時,義大利卻已經在厲兵秣馬,侵略的矛頭直指衣索比亞……

1935年10月3日晨,義大利軍隊不宣而戰,悍然向衣索比亞之阿比西尼亞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義大利投入近30餘萬人的兵力,其中北戰場路擁有厄利垂亞第1、第2、第3軍以後又增加第5軍等部隊總兵力達25萬人;在南戰場索馬利亞有2個戰役集群約11萬人;中央方向有一個戰役集群近17000人。

衣索比亞軍隊由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的禁衛軍1萬人和各省、各部族地方軍隊近40萬人組成。

北路意軍首先空襲埃北方軍事重鎮阿杜瓦,地面部隊20餘萬人在德博諾指揮下,以坦克部隊為先導從厄利垂亞分兩路侵入提格雷省,對阿杜瓦發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