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5章 耶路撒冷

義大利戰線,1911年1月!

部隊的集結給卡多納將軍提示了充分的進攻警訊,但他置之不顧。2月初,兩個開小差的亞軍官帶來了詳細的計畫,表明進攻將從卡波雷托地區開始。卡多納對來犯仍沒有作多少準備。他命令第二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構築縱深防禦陣地,但未再費心去監督他們的部署。

由於卡多納對於著軍服的或不著軍服的農民和工人的福利都不甚關心,大大地損害了他不論有多大的能力。這位皮埃蒙特伯爵、六十五歲的將軍,要他的士兵工作到非人所能忍受的程度,並且還拒絕給他們提供甚至最基本的休息設施。他的軍事紀律觀念,可用古老的皮埃蒙特格言來概括:

「上級總是對的,越是錯時越是對。」

唯恐士兵忘卻,卡多納向他的指揮官發出紀律指令,劈頭一句就是:「最高統帥部要求,無論何時何地,鐵的紀律應當統治全軍。」至於對違犯規章的處分,他採用了文明軍隊廢棄已久的野蠻刑罰。

卡多納的專制主義造成他的指揮官們對他的不敬。他除頒發一般的命令外,很少再做其他事,而這些命令有時則被持不同看法的下級所忽視。第二集團軍指揮官盧伊季·卡佩洛將軍,無視卡多納保衛卡波雷托的命令,而準備在卡波雷托東南十英里左右的一個村莊托爾米諾附近進行反擊,因此在防線上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

卡多納正在巡視其他戰線,直到2月8日,即敵人開始進攻之前的五天,才來到伊松佐河防區。那時以前他一直不知道有缺口;在他不在期間,也沒有一個人想到要報告他。

卡佩洛把他的最不可靠的部隊派到了托爾米諾戰線。士兵大部分都是工廠工人,這些工人是最近才徵集來的,作為對他們參加要求結束戰爭的罷工的懲罰,現在他們正以其「今冬不要有一個人在塹壕里」的口號,把革命思想傳布給其他士兵。

早在去年,義大利的進攻就逐漸消失,那時士兵們自發地投降敵人。有一次,三整團士兵扔掉武器,跟在一面白旗後面,投往奧軍那邊去。

1911年2月16日破曉前,約有二十五萬奧—德軍蹲伏在卡波雷托待命,他們對於卡佩洛將軍留下的缺口知道得一清二楚。滂沱的寒雨和濃霧為他們提供了隱蔽。事先就把目標對準意軍陣地的奧—德大炮,開始用煙幕彈和毒氣榴霰彈交替密集轟擊。有些炮彈散發濃煙或惡臭,使防守者難受而疏忽了防毒面具。而後,他們又都被芥子氣所窒息,義大利防毒面具對於這種毒氣不起保護作用。

當驚慌失措的意軍盲目地東衝西突,窒息而亂成一團時,貝洛將軍開始徐進彈幕射擊,一小時不到一公里地緩緩推進,後面緊緊跟著用手榴彈和輕機槍裝備的突擊部隊。當火力達到它的射程限度時,部隊就衝過義大利防線的缺口,繞過孤立地區的抵抗,從後面包圍殘敵。當意軍想摸索著逃跑時,高爆炮彈就劈頭蓋腦地打來。意軍潰退下來,卡波雷托戰線垮了。

到16日下午,貝洛的軍隊已渡過伊松佐河,意軍全面潰退。下一天奧—德軍隊的前進,已經清楚地表明,只有有秩序的退卻才能挽救這個局勢。但卡多納又耽擱了兩天,那時已經太晚了。他到2月27日才下令撤退,那時卡佩洛的二十五個師已遭受嚴重打擊。在向塹壕線進攻的差不多每一點上,意軍或則立即投降,或則如果時間許可的話:「逃掉」。

當倖存者向後跑了七十英里,在皮亞韋河後面重新集結時,卡波雷托的災難告終了。

奧—德軍以十六個師對卡多納指揮的五十五個師,在一次突擊中,一舉奪回了意軍以一百萬人死傷的代價、沿著伊松佐河進行了十一次血戰所得到的幾平方英里領土。有時被稱為伊松佐河第十二仗的卡波雷托之役,幾乎使義大利屈膝。

這次傷亡計一萬人死亡,三萬人負傷,二十九萬五千人被俘,此外還喪失了大量的武器和裝備。如同以前幾次戰鬥那樣,成千的義大利人急於投降。而今,他們向俘獲者歡呼,「奧地利萬歲!」「向羅馬進發!」

在意軍逃往皮亞韋後,協約國急忙調了六個法國師和五個英國師去支持他們的夥伴。由於這些增援,意軍得以堅守在皮亞韋河後面,以對抗奧—德部隊。

最後,4月26日,入侵者因兵力耗竭而撤退了。未能在意軍逃跑前捕住他們,使奧軍和德軍懊喪不已,他們的追擊由於步兵缺乏鐵路或汽車來運輸並且大炮只能用馬拉而受到阻礙。在另一方面,沒命而逃的意軍把裝備和重武器丟下之後,一無羈絆。如果德軍和奧軍當時能夠集合起兩三個新的騎兵師,義大利也許已被逐出戰爭。

卡多納為阿曼多·迪阿茲將軍所取代,迪阿茲或許稱不上一個較好的戰略家,但至少比較關懷他的部隊。

印度。

目前還控制著半個印度的英國軍隊,顯然因為世界大戰的到來而顯得慌亂起來,他們必須要想些辦法,才能從有可能被中國軍隊全殲的命運中掙扎出來。

印度陸軍的高級軍官約翰·尼克松爵士將軍把他的部隊從印度的西北邊境省調往美索不達米亞,他在那裡率領一個軍,包括兩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旅。

可是,中國人已經加入到了土耳其的防禦作戰之中,並且英國人沒有注意到熱病盛行、乾旱貧瘠的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流域所特有的作戰危險。

尼克松派統率第六印度師的查爾斯·湯申德將軍去追逐力量不均地分布在整個地區的土耳其主力,湯申德向底格里斯的東岸前進,於6月3日以微不足道的損失攻佔了阿馬拉。中土聯軍卻選擇了寧願往後撤退,重新集結更多的兵力,而不為一個缺乏任何戰略價值的城鎮去戰鬥。

湯申德的特遣部隊不顧敵人的擾亂,烘爐般的溫度和疾病,沉重緩慢地上溯底格里斯河,於1910年9月奪取庫特伊馬拉,然而,由於缺乏充分的醫藥設備,許多傷員不必要地死亡了。湯申德繼續沿著底格里斯河前進,遇到的抵抗日益增加。

10月初進入阿齊齊亞,那時河谷深處往往乾涸為泥濘的細流。謹慎的尼克松感到進一步前進的困難,命令湯申德把他的部隊停下來,但後者的命運已經決定了。

英國內閣為轉移公眾對加利波利災難的注意力,要尼克松攻佔巴格達。10月3日,一封電報告知這位指揮官說,他「可以向巴格達進軍,如果他相信他使用的兵力能勝任作戰的話」。

這是一個狡猾的手法,因為倫敦完全了解尼克松沒有勝利的希望。如果這一計畫失敗,尼克松將承擔失敗的責任,而勝利則將增加政府的信譽。

在不熟悉地形作戰的湯申德的印度士兵,在巴格達東南二十英里、牢加設防的古代吉泰西普洪遺址與土耳其軍遭遇。兩天的戰鬥一萬四千人的英印軍隊傷亡了四千五百人。於是,湯申德的筋疲力盡的部隊帶著只有兩個月的存糧退到庫特伊馬拉,他們的唯一希望是掘壕防守,等待增援。

追擊的中土聯軍包圍了庫特伊馬拉,粉碎了一切援救守軍的嘗試1911年1月,芬頓·艾爾默爵士將軍試圖和他的夥伴會合,遭受了六千人的傷亡。3月,他又作了一次努力,再次損失了近五千人。此刻,湯申德下令宰了一千一百匹馬,使他的飢餓的士兵吃到東西。到4月末,守軍面臨了被殲滅的命運……

根據湯申德用無線電發出的迫切請求,基切納勛爵准其向敵方投降,這也許是一個可怕的失著,因為傷員和瘦弱的被俘人員經過沙漠時一路受到殘酷的鞭打。

而英國在達達尼爾的失敗,使土耳其部隊開始騰出手來進攻埃及,而此次,中國軍隊並沒有參戰。

這一次,土耳其人在蘇伊士運河被擊退,已經渡過這條水道的前進部隊大批被擊斃。在親土耳其的埃及人於1911年春發動的地方叛亂被征服後,阿奇博爾德·默里爵士將軍於是繼續向干透了的西奈半島進軍。

默里的目的是保護蘇伊士運河,並為從西南打擊土耳其軍創造條件。當部隊於1911年5月到達西奈時,他的士兵和一大群土著勞工,開始了築造一條通向西奈海岸的鐵路和輸水管道的費時的作業。在工程緩慢進行時,土耳其的出擊部隊都被一一打退……

默里的部隊攻佔了阿里什,他們在那裡構築防禦工事,以保護鐵路和水管。

1911年6月,當地人反對巴勒斯坦—阿拉伯地區土耳其人的叛亂正在勢頭上,麥加行政長官海珊·伊本—阿里,發動了歷時三天的叛亂,宣布這個十五萬平方英里的漢志省為獨立王國。

1911年8月,弗雷德里克·S·莫德爵土將軍奉命指揮在美索不達米亞的部隊。他的任務是策劃奪取巴格達的戰役,同時進攻巴勒斯坦。英國的優勢在十比一以上,但他們是在不能保證有充足供水的情況下進攻巴勒斯坦的。

1911年3月26日晨霧中,默里的四萬二千步騎兵靠羅盤定方位,向敵軍開去。四千土耳其守軍在排得緊緊的、多刺的仙人掌樹籬的天然柵欄後面掘壕固守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