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7章 大礦主

星術士越多,就意味著勢力越大。

四級星術士的頭銜,除了直接帶來的強大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號召力。吸引更多的星術士到自己的身邊,自然會讓他們的勢力在無形中增漲。姜璜在皇家御用星術士的任上,權利要比現在大上10倍都不止。安風和劉匡星術士,相對於其他那些四級星術士,同樣有著不小的優勢。

程晉州當然希望自己的實力增強,但越是如此,他就越在乎與自己合作的星術士的性格等等。

這一點,他與其他星術士是不同的。

白靖不明白的看著他,席無庸看著他,其他五名星術士也看著他。

在7個人的壓力下,程晉州咳嗽一聲,清清嗓子道:「我們現在的主要工作是三件事,製造炸藥,挖礦,製造蒸汽機。你們聽到了,都是實務,而且有兩件是製造的。假如你們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話,歡迎,要是沒有,不好意思……」

照他向來,研究微積分的數學家和機械學,就像是賣豬肉的和賣水果的一樣不搭界。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五名星術士都舉起了手。

程晉州似乎忘記了,這個時代的星術士,全都是真正的天才。如若他們想要製造什麼東西,那他們就一定有辦法——自信來源於實踐,星術士們歧視實務,是因為實務太簡單。

而且更令程晉州同學想不到的事情,還在後面。

會有越來越多的星術士聽說程晉州的成績,會有越來越多的星術士聽說程晉州團隊的成績,會有越來越多的星術士發現有個地方,竟然會考核新加盟的星術士。

※※※

世界歷史早期的科學家實際上都是身兼數職的。

用眾人最習慣的牛頓作為舉例。他首先是個數學家,其次是個物理學家,接下來研究了神學,而在蒸汽機的發明過程中,他同樣貢獻了理論的力量。

此外還有更有趣的例子,中國兩彈一星的父親錢學森,曾經無數次的宣稱,自己之所以能搞出來核彈氫彈和衛星,不是因為科學原理亂七八糟的東西,而是深入研究和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姑且不說他是否擅長哲學,做官肯定是擅長的。

不管同志們怎麼說,總而言之,天才們無論要做什麼事都比平常人簡單的多。

不用嫉妒,有些人天生就是付出更少的努力獲得更多的東西。

作為貴族的程晉州天生不用為生活而打拚,作為天才的星術士們想要研究些機械之類的問題,更是有著手到擒來的味道。

五位星術士都找了理由留了下來。其中段翔星術士堅持要進行他的數理研究,而且得到了姜璜星術士一定程度上的認可,加入了其運算的隊伍中。年紀較大的文瑞和黃軒不怎麼相信微積分,可他們仍然希望參與在程晉州的團隊中去,故而每天與小溫泡在一起,看是研究真空的問題——看起來是較純粹的理論問題,就星術士們而言,已經是很丟臉的實務研究。

梁育星術士則出乎程晉州意料的,在農作物的種植方面甚有興趣,用他的說法:興趣早就有了,只是沒有時間來實現。

朱景升在化學方面的天賦一般,但他既然願意加入,白靖、錢嵐等人自不會阻止,研究炸藥亦是件辛苦的事情。尤其程晉州喜歡向上下游不斷的發展。

結果,就在程晉州不知不覺之中,他的團隊再次增加5人,總人數達到了驚人的17人,簡直有如一支軍隊。

雖然眾人沒有明確的將程晉州作為團隊的領袖——主要是因為姜璜星術士的存在——但在日常的聊天和討論中,已經能夠清晰的感受到眾多星術士的認可。

這樣的認可是非常不容易的。在不能泄漏更多的內容的前提下,程晉州進行了辛苦而艱難的再創作過程,他經常性的要用17世紀的知識去解釋17世紀的知識,而且力圖使得主要的方向不出錯。

大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亦給了程晉州不小的幫助。他那14歲的小腦袋,幾乎又開始了再發育過程。

伊蘇似乎也抓緊時間對程晉州的培養,他的動作總是有許多的目的性。當其需要程晉州學習的時候,小程同學就會莫名其妙的有一種危機感。

五名星術士暫時加入的第二周,姜璜星術士帶著自己的白板來到討論會現場。

他的年紀已經很大了,要有很好的創造幾不可能,但他很喜歡思考的過程,更希望將自己的最後幾十年,仍然奉獻給數理,無論是否有回報。

正因為如此,姜璜更加的喜歡討論會的現場,在這裡,每次他都能觸碰到思維的閃光。

幾名擅長化學的先生們早就開始了激烈的討論。製造硝化甘油和大規模製造硝化甘油,是完全兩個概念。像是民國時期的純鹼製造,號稱工業的基礎,其製造技術被牢牢把持在少數幾家外國公司手中,無數化學家傾盡畢生精力進行研究——所謂的研究便是工業製法,至於實驗室生產,那個時代的大學生都能隨意掌握。

姜璜靜靜的聽著,不輕易發表他的意見。

現在的程晉州團隊,與正常的哥本哈根團隊,已經有了一些區別。因為當年的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只研究物理,且著重於量子物理這一新興事物。

而在大夏,星術士們的研究方向不同,討論的內容自然不同。之前的時候,大家尚會將內容局限在數理方面,但隨著程晉州的鼓勵,如今的化學與機械也成為了討論的主要內容。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在科學沒有極大發展的時候,想要單獨的研究某種東西是任性的行為,程晉州倒是願意讓討論自由起來。

只要堅持討論,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時間加入和退出一個討論組,這樣的方式,似乎更有利於發揮星術士們的天才。

經常會有研究數理的星術士,說出一點機械方面有用的東西,後者免不了也會對前者有所幫助。

姜璜給自己調整了一個好位置,招手令星術士學徒遞給自己一杯茶,然後慢慢抿了起來。

程晉州進場後就坐在姜璜星術士身邊,向他問過好後就掏出筆來記錄。認真參與討論既是伊蘇先生的要求,也是實際的需求,如此才能保證自己在星術士中的影響力。

在大夏,權利或許能夠維繫官場和軍隊,卻不能維繫星術士之間的關係。

聽了一會,姜璜忽然問程晉州道:「你怎麼看待他們的討論?」

「誰的?」乍然發問讓程晉州一愣。

「燃燒的本質。」姜璜說的是化學組的內容,他輕輕的敲擊著筆桿,道:「星洲的星術士,早些年也嘗試要提取出燃素來,但始終都沒有成功……」

「您相信燃素說嗎?」

姜璜笑笑道:「我對此方面的內容不太熟悉,所以想聽聽你的意見。」

「還以為您真的是專心於微積分。」程晉州調笑了一句,道:「燃素我是不相信的。」

「那金屬煅燒實驗呢?」

兩個人說的算是一項有名的錯誤。在化學界早期,人們認為火是由無數細小而活潑的微粒組成的物質實體。這種微粒既能與其他元素結合形成化合物,又能以遊離的形式存在。而作為驗證,有人嘗試著煅燒金屬,並精確稱量,結果發現金屬變重了。

於是「金屬+燃素=灰燼」的說法就很受人們的相信。

現在我們知道,金屬煅燒增加重量,是因為空氣中的氧氣與金屬形成化合物,從而增加的氧的量,可是在17世紀的時代,人們卻會相信它是燃素存在的證據之一。

程晉州無心加入這場大辯論之中去。因為關注化學的人不多,同時也因為推翻燃素說是目前的條件所不具備的。歷史上的羅蒙諾索夫,之所以能推翻燃素說,主要依靠的是兩點——質量守恆和精確的定量分析,此二者都不屬於17世紀的先生們能完成的範疇。

另外,他也不想更顯眼。

眼看著成員們正在激烈的討論,程晉州不由搖頭道:「熱是運動引起的,熱量就能夠引發燃燒,我們的星陣也能證明這一點,燃素這種東西是實際中不存在的。」

「我們也許只是沒找到它。」姜璜靠著椅子笑道:「曹豐最近不是發現了更小的生物?我們總會有辦法看到更多的小生物的。」

程晉州笑而不答,準確的證明的確麻煩了一點。倒是曹豐和金喜的實驗令人驚艷,他們已經開始研究起細胞的組成,諸如葉綠素等等,都進入了命名過程中。

能夠想到,這是能獲得不少貢獻點的行為。

說話間,埃爾溫從他所在機械組爬了過來,催促道:「程先生,您要想辦法弄到更多的工人了,再等下去,我的實驗都沒辦法進行下去了,我們剛剛討論到,要製造更大的蒸汽機。」

「多大的蒸汽機?材料怎麼解決呢?要不少鋼鐵吧?」

「可以委託夏京的協會幫忙製造。」埃爾溫拍著手道:「我要製造更大更大的蒸汽機,先製造20米高的,然後是30米高的,總有一天我能製造船一樣大的蒸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