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驃騎行 第280章 董氏一門

想要成立技擊營,絕不是朝夕就能辦到的事情。

董俷當晚認真的閱讀了法正奉上這卷關於技擊營組建的條陳,不由得拍案叫絕。

上一世,情報機關是如何運作?

董俷一點概念都沒有。但是法正所列出的各種制度,無疑在目前而言可以用完美二字來形容。

當然,董俷可以肯定的一件事就是,這條陳絕非出自於法正一人之手。

把孫武十三篇的用間篇無限放大,一條條用間之法,讓董俷看的是頭昏腦脹不已。

這裡面不僅僅有法正的想法,只怕更多的是來自於法衍的思考。

這父子二人,的確是有本事的人,為何以前沒有聽說過呢?董俷把法正找來,讓他逐條的進行說明。董鐵也在一旁聆聽,聽到那精彩處的時候,忍不住拍腿叫好。

有時候,董俷就很懷疑,眼前這個滔滔不絕,說的頭頭是道的法正,真的就是那個在演義中,並沒有顯露才能的法正嗎?如果是一個人,那才真的是演義害人不淺。

董鐵說:「主人,你覺得怎麼樣?」

董俷這才從沉思中醒來,發現法正已經講解完畢,正一臉期盼的看著他。

「小鐵,法正的這份條陳很好,我決定採納。恩,這樣吧,就由你來組建技擊營,實為闇部。法正,此事既然是你建議,就由你來輔佐小鐵,來進一步的完善。我會讓馬嵩、十二到你們帳下聽令,需要什麼,就告訴我,我會設法為你們解決。」

「喏!」

法正興奮的手有些顫抖,小臉更是通紅。

董俷又和二人閑扯了一會兒,董鐵和法正告辭離去。

等這二人走了,董俷才走出了書房,直接跑去了蔡邕和劉洪所居住的院落。

這二老喜歡清靜,所以單獨居住。

董俷找到他們的時候,蔡邕正在撫琴,劉洪自斟自飲。看得出,二老的興緻挺不錯,琴聲裊裊,猶如仙樂。董俷對樂律並不算太精通,卻能夠從那音律中,感受到一種不一樣的歡悅情懷。於是坐下來,在一旁靜靜聆聽,也不敢出聲打攪蔡邕。

一曲奏完,蔡邕按弦,琴聲立止。

「西平,有事情嗎?」

董俷連忙起身,「岳父,小婿確有一事,想要請教。」

「說吧……呵呵,我就知道,你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什麼事情,直說好了。」

董俷猶豫了一下,「早先盧師曾為我推薦了兩個人,一個是氏儀,另一個是法衍。氏儀的本事,我已經見過。而這個法衍,更是出乎我的意料,好像非常的厲害。」

蔡邕一挑眉毛,「那又如何?」

「只是我有些奇怪,既然法衍如此有本領,為何沒有人招攬他?甚至沒聽說過他呢?」

劉洪呵呵的笑了起來:「法季謀的才情,的確是有。當年他在雒陽為郎,後來外放安定,政績也都是非常的突出。只是這個人……法季謀德行有虧,故而沒有願意用他。」

「德行有虧?」

董俷不由得一蹙眉。

事實上,對於士人而言,有沒有真本事並不重要,德行風骨,才是眾多士人所追求的東西。很多人把『德行』二字看的很重,一旦得了『德行有虧』的評定,就很難翻身。只是,董俷很想知道,這法衍的德行有虧,究竟指的是哪一個方面呢?

蔡邕說:「法衍此人,心胸狹窄,屬睚眥必報的那一種人。早年未曾舉孝廉的時候,同鄉有得罪他的人,後來在當了安定太守之後,使盡了手段去報復同鄉之人。」

董俷不禁嗤之以鼻。

這也算是德行有虧嗎?

其實這種人,多了去,說穿了也不過是心胸狹窄而已,似乎和德行無關吧。

見董俷的表情,蔡邕如何不知道他心裡的想法?

「當然,這並不是很重要的事情。關鍵是在於,法衍在雒陽為郎的時候,曾先後依附過很多人。特別是在黨錮之禁中,這法衍為了報復當年張儉對他的輕視,居然和朱並聯手迫害,依附與曹節之下。曹節死後,法衍就因故致仕,從此再未起複。」

張儉,在李膺時期,是八極之一,很有名望。

法衍不但迫害過張儉,還依附過曹節……怪不得沒有人願意用他。

劉洪說:「我也沒想到子干會為你推薦這個人。西平,你用法季謀沒有關係,但定要有制約才行。這次你能借弘農王之手,招攬羊續,倒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羊續的才華不在法季謀之下,有他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壓製法季謀的私心膨脹。」

董俷點頭,「老師說的在理。」

這其實又是一個平衡的手段,用羊續來平衡法衍。

董俷開始覺得,自己有點變了……學會了用手段,學會了用計謀。可這,並不是他所喜歡的事情。

和人要以誠相待,要推心置腹。

這是董俷在上一世就堅持的一個信念。

即便是重生於這個時代以後,在大多數時間裡,他還是保持這樣的信念。憑此,他結交了好兄弟,好部下。可是如果有一天,連這些人也要用手段的話,那實在是……

董俷不想這樣,因為那樣子過活,真的好累!

※※※

初平二年二月末,殘破的雒陽,開始了大規模的修繕。

京兆地區的一場大戰,實際上對當地的百姓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危害。當一批批俘虜被押解往安定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在他們看來,至少在今後的日子裡,雒陽不會再遭遇戰火。至於朝堂上的爭鬥,和平民百姓又有什麼關係?

豫州等地的百姓因流寇戰亂而流離失所的時候,京兆地區卻聚集大批的流民。

如何安置這些流民,成了董卓一系人馬在經歷大戰之後,首先要面對的問題。

因為眾多流民聚集在雒陽周圍,勢必會對整個司隸地區造成很大的影響。董俷在和羊續、法衍相商之後,擬出了他自立門戶之後的第一份奏摺,以解決這種狀況。

往年,流民聚集,大多是朝廷賑濟錢糧。

可實際上呢,流民往往因為這些賑濟而越聚越多。畢竟不勞而獲的感覺,還算不差。

如此惡性循環,本就緊張的國庫又能支撐多久?

董俷的奏摺,一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以工代賑。由於流民過多,而朝廷也需要大量的人手來進行修繕。

招募流民重修關城,就可以獲得足夠的食物。

這樣一來,即可以解決李儒手中人手短缺的窘況,又可以安置一部分流民,無疑是一件大好的事情。

第二個部分則是建議在京兆屯田。

這個主意是由法衍提出,正值春耕好時節,京兆的確因早先的戰爭,還有董卓對雒陽大戶的血腥殺戮,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荒蕪。屯田之法,只招收精壯。在一方面可以加強京兆地區的兵力,穩定司隸局勢;另一方面,則可以消化一部分流民所造成的隱憂。

屯田之法自漢武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不過當時主要是為了蓄養戍卒。

京兆地區的屯田,卻是漢以來的第一次。由官府出官牛,每畝地需要交納十斗糧草。京兆地區空閑有近四十萬頃的土地,按照羊續的計算,可以吸納至少三十萬流民。

按照十抽一的比率,京兆地區一下子就多出了三萬屯田軍。

且不說這三萬屯田軍能有多少的戰鬥力,至少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京兆防禦的壓力。

董俷奏摺中的第三部分,是遷移流民。

將滯留在京兆地區的流民,大規模的向邊塞遷移,特別是五原、梁山、北地一線。

大批的漢民湧入邊塞,可以進一步的同化邊塞胡人。

數量上的優勢,足以令漢民在邊塞立足。北地、石城靠近朔方,而河套地區,卻是一個巨大的糧倉。土地肥美,水草豐滿。舉法衍的統計,河套至少可以吞下百萬流民之巨。不但能緩解關東地區的流民隱患,還可以加強對邊塞的控制,一舉兩得。

不管楊彪黃宛等士人對董家如何的不順眼,可是在看到董俷的奏摺後,也不得不連連稱讚。

也許真的是老天都在護佑董氏一門。

五十萬大軍沒有對董卓造成衝擊,反而令其勇武之名傳天下。

而這個董俷,即可以領兵打仗,也能夠處理內政,難道說,是天要亡當今士族嗎?

董俷的奏摺,被稱之為平流三策,很快就獲得了絕大部分人的相應。

董卓二話沒說,命令李儒依照平流三策的內容實行。一時間,一筆筆錢糧調撥出去,一批批流民得到了安置,竟然使得董卓在京兆地區的威望,一下子達到了巔峰。

而就在董俷呈報平流三策的第二天,老夫人的車駕終於來到了雒陽城外。

老夫人進京,並沒有大張旗鼓。董卓原本是想要來個十里相迎,但是卻被老夫人派人通知:莫要張揚。

的確,董卓如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