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長安亂 第161章 俸祿三百石(二)

十月末,雒陽下了一場小雪。

按道理說呢,在這個時節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可這一年的雪,似乎來的很早。

中平,中平,不太平……

雪也確實不算大,金鑾寶殿,洛陽皇城,覆蓋了一層薄薄的雪花,卻讓人感覺很冷。文武百官從南宮進入,一進皇城,就感受到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氣氛。冷,很冷!

漢帝劉宏,高踞丹陛的黃金寶座上。

這也是近來一段時間裡,漢帝第一次臨朝,而且來的非常早。

所有的人,心裡都生出了一種古怪的念頭:只怕有大事發生了,否則皇上怎麼來的這麼早呢?

上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南宮之變的第二天。

難道說……

一時間,這金鑾寶殿之上,響起了一陣很輕微的倒吸冷氣之聲,但很快就安靜了。

漢帝的臉色很差,隱隱泛著一層青色。

他的心裡很怒,非常的憤怒。中平,原想著能有一個太平的歲月,可竟然……從年初開始,就沒有一天讓他順心過。好不容易太平道之亂結束,還想著能有個太平年景,可這眼看著到了年尾,居然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難道,這江山真的要完了?

目光冷峻,漢帝深吸一口氣,看了看滿朝的文武,頓時生出厭惡之心。

平靜了一下情緒之後,他開口道:「今日朝會,只說三件事。」

百官立刻做出傾聽的模樣,但天曉得,這些人又有幾個是在真心為朕的江山打算?

「第一件事,涼州羌人造反,金城太守韓遂、隴西太守李相如從賊,佔據了隴西。」

這話一出口,滿朝文武一陣騷動。

大將軍何進面色陰冷,袁隗眼皮子一耷拉,好像老僧入定。

毫無疑問,這兩人都已經知道了消息。而在漢帝身後的張讓等人,卻是用一種頗為玩味的目光看著那些朝臣。韓遂、李相如……嘿嘿,那可是當今名士啊!當初也是由這滿朝的文武極力舉薦。如今,名士造反,不曉得這些人,又會如何應對?

所以,張讓、趙忠也都是效仿金人三緘其口,一言不發。

漢帝冷笑一聲:「怎麼都不說話了?」

群臣立刻安靜下來。片刻之後,有議郎王允站出,「皇上,這消息是否準確?」

「你說呢?」

漢帝的語氣很陰冷,有一種讓人發自骨頭裡的寒意。

王允不再詢問,默默的退回原位。王允這個人,少年時也曾仗劍任俠,在當時頗有名氣。有才能,有心計,只是有些時候卻不懂得變通,令漢帝對他也不甚歡喜。

但不管怎麼說,這個人還是忠於漢室。

漢帝也沒有為難他,冷冷的看著群臣道:「第二件事,五原等地的胡人,與涼州羌人相呼應,揮兵十二萬作亂,更攻入三輔之地,直逼長安。僅有長安太守請求援兵……沒想到,我大漢雄師竟然敗落到如此地步。三天,僅僅三天,三輔之地有一半淪陷叛軍之手。不曉得這朝堂上的各位名士,聽到這消息以後,有何感想?」

又是一陣倒吸冷氣的聲音,所有人都低下了頭。

「還有第三件事……」

漢帝說到這裡,突然打住了。一干大臣心裡頓時一緊。涼州作亂,三輔之地狼煙四起……難道,還有比這個更不好的消息嗎?

這時候,有兩個小黃門捧著兩個黃金托盤上了殿,把托盤放在了大殿中央。

掀開上面的明黃色錦帛,大殿之上,再起一陣驚呼。

一個托盤上,是一個鋪著石粉的盒子,裡面擺放著一顆人頭。

有人一眼認出來,那赫然就是隴西太守李相如的首級。心頭頓時疑惑,向漢帝看去。

「昨日隴西送來捷報,有左中郎將董卓之女婿在臨洮大敗反賊,更有董卓之子董俷,夜襲隴西郡城,斬李相如首級。如今,隴西重歸我漢家江山,應該是件喜事吧。」

聽得出來,漢帝在說出這段話的時候,還是很開心的。

袁隗睜開眼,掃了一眼對面的何進,然後又把眼皮子耷拉了下來。

何進先是一喜,但旋即有變得很複雜。誰也不清楚,他心裡此刻究竟是在想什麼。

漢帝說:「大將軍,朕有一問。」

「臣知無不言。」

「很好!」漢帝皺著眉說:「早在四五月間,朕就接到了左中郎將董卓的捷報,並看到了反賊張寶的首級。之後又破宛縣,平定豫州之叛亂,這算不算是大功一件?」

「這個,自然是算的。」

「這董卓,朕是有印象的。正月,正是有賴他拚死一戰,才保住了南宮,對不對?」

何進沒有開口,心中暗自叫苦不迭。

原是想要壓制董卓一下,教訓一下董卓,讓他弄清楚應該站在什麼位置。

這本來也不是什麼大事情,漢帝忙於其他的事情,又怎麼會在意一個小小的河東太守?

可沒想到,那涼州羌人早不反,晚不反,恰恰是在這時候反。

偏偏又是董卓的家人力挽狂瀾,保住了隴西,還送來了李相如的人頭。說實在,何進在這之前,對這件事一點都不清楚。當初送戰報的時候,董俷存了一個心眼,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到雒陽,卻沒有去找何進,而是讓人轉交給了蔡邕。

蔡邕如今很清閑,對於爾虞我詐的事情是一點也不參與。

或是在家奏琴以自娛自樂,或者就是找些文士高談闊論。也正因為這樣,十常侍對他的敵意反而沒有了,而漢帝也因此而覺得開心,時常會找蔡邕來談琴論道。

也難怪,當皇帝可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

整天里要操心這個,操心那個,一邊要壓制士人的力量,又要平衡宦官和士人的衝突。

如果回家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做什麼事情,都有人蹦出來說三道四,那可真不是滋味。如今,蔡邕不再來煩了,反而讓漢帝想起來當年這個老師對他的教導。

那師生情可不是說斷就斷,一來二去,反而讓他們的關係更密切。

蔡邕送來了李相如的人頭,順便還誇獎了他那個未來學生兩句,卻讓劉宏想起了董卓。

見何進不說話,張讓笑了。

與趙忠使了一個眼色,趙忠立刻站出來說:「皇上,您今兒個一說,老奴倒是想起來了一件事情。如今太平道之亂已經平息,各地督戰的將軍們也都有封賞,好像卻沒有人提起過董河東的事情。聽人說,董河東如今還駐紮在宛縣呢……他出身涼州,熟悉那些羌人的習性,且麾下又有精兵悍將,其子更被伯喈先生稱之為虎將。若由他出兵平叛,想必那些反賊定然是指日可破。」

漢帝聞聽,眼中透出喜色。

「還是阿母能為朕分憂。」

漢帝對十常侍的寵愛,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對張讓稱之為阿父,對趙忠稱之為阿母,不僅僅是滿朝文武知道,就連雒陽城內的那些市井小民,也都有耳聞。

袁隗睜開了眼,眸中有厲芒閃現。

「大將軍,若非今日的事情,朕還險些忘記了……董卓立下大功,為何沒有封賞呢?」

袁隗搶先站出來,「皇上,此非大將軍的錯,實乃老臣的疏忽。早些時候,大將軍曾提起過對董卓的封賞。只是因董卓的身份緣故,老臣也有些猶豫,不知如何呈報。」

「身份緣故?此話何解?」

「那董卓本是涼州六郡良家子的出身,沒有任何功名,封賞太過了,恐怕不好。」

「功名,功名……」

劉宏突然發火了,「爾等都有功名在身,這全天下的孝廉、茂才更多不勝數,可誰能為朕分憂,誰能為朕平定反賊?你既然不好呈報,那就不用再呈報了,朕自有主張。」

一句話,說的滿朝文武臉通紅。

袁隗看了何進一眼,而何進則感激的朝他點點頭。

意思是說:太傅,你這個人情,我心領了!

「傳旨下去,董卓功勛卓著,乃我漢室棟樑。封其為前將軍,東鄉侯,令涼州刺史,總督涼州軍政,務必要儘快平定涼州之亂。趙忠,你立刻派人前往宛縣,責令董卓儘快動身。」

「老奴遵旨!」

「皇上,不可……」

王允站出來,大聲說:「宛縣距離涼州尚有路程,有道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董卓就算現在領旨,只怕……臣保薦一人,冀州刺史盧植,頗有才幹,更一舉平定冀州叛亂,文武雙全。可命盧植領兵挂帥,冀州距離長安不遠,可命他平定三輔,總督涼州。」

「這個嘛……」

劉宏有點猶豫了。

盧植這個人,才幹是有的,而且當初還是老師蔡邕所推薦,確實是個合適的人選。

張讓突然開口:「皇上,老奴也以為,盧子干最為合適。」

這句話一說出來,令滿朝文武感到奇怪。怎麼張讓今日變了性子,和王允等人一個鼻孔出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