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第731章 上魏王治荊南策

無當飛軍,是歷史上諸葛亮平定南中以後,組建而成的一支兵馬,與劉備的白眊兵齊名,甚為勇烈。這支完全以蠻人組成的兵馬,有著非凡的戰鬥力。其形象便是身披鐵甲,使弓弩毒箭,配備扎馬丁與團牌,奔走山林,猶如鬼魅……在後來與曹魏的戰爭中,曾建立下巨大功勛。

曹朋對無當飛軍的印象很深!

不過,在歷史上,劉備不僅僅徵召過南中蠻族,更在坐鎮荊南時,僱用過當時的武陵蠻人。甘寧便是死於武陵蠻之手,而當時武陵蠻主將,便是沙摩柯。

劉備可以僱傭武陵蠻,諸葛亮能徵召南中蠻,那麼他為何不能組建無當飛軍?

無當飛軍的意思,便是所當無前。

曹朋既然決定組建一支山地兵團,那麼無當之名,又豈能棄之不用?

不過,組建無當飛軍,並非一件易事。

需要各方面的調解,還需要有專門的設計。曹朋匆匆決定組建無當飛軍,看似容易,實際上還要做許多後續的工作。當晚,他和龐統、法正,以及馬謖向寵鄧艾孫紹四人,在書房裡討論這無當飛軍的細節問題。

冒然組建一軍,可不是小事!

隨著曹操權勢愈來愈大,對軍中控制,也越發嚴密起來。

這件事,肯定要告之曹操。但如何能讓曹操對這支人馬重視起來?也是一個麻煩的事情。想當初,曹朋建議曹操組建水軍,結果曹操在三年後,才真正認識到了水軍的重要性,並且下大力進行組建,不惜耗費重金。

這是曹操吃過水軍的虧,所以才能下定決心。

但山地步兵呢?

曹操既然已經著手準備刀盾兵,那麼還會有多少精力,投注于山地兵的建設中呢?

所以,曹朋必須要有一個能夠說服曹操的理由。

法正道:「自古以來,農耕使人缺乏果毅,而漁獵則使人好勇鬥狠……荊南武陵蠻之所以一直尾大不去,也正是因為這兩者間的區別所致。

五溪蠻尚好一些,然則似飛頭蠻這樣的部落,卻始終是一個問題……

而今荊南正逐漸恢複民生,百姓渴望大治。所以,大規模戰事在短時間裡,不太可能發生。如此一來,勢必造成哪些好勇鬥狠的山蠻無用武之地,於是開始尋釁生事。一開始,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時間久了,一次次小衝突,必然醞釀成巨大的矛盾,到最後,演變成一場衝突。

治荊南,先治蠻……

蠻若不定,則荊南必難和平。

公子欲建無當飛軍,最好還是從這方面著手,來說服大王,如此方能顯示出,公子高屋建瓴的目光來。這樣,大王那邊,也一定會給予方便。」

龐統也連連點頭,「孝直所言極是。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終究不是好事。公子若只是組建飛軍,大王就算同意,也未必給予太多重視。可如果是為治荊南平定,則大王必然贊同。」

做什麼事,你不能只從眼前的事情考慮。

應該站的高一些,看得遠一些,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曹朋思忖良久,認為龐統法正所言極是。

「既然如此,請你二人儘快做出治荊南策,我當呈報大王,以獲取支持。」

「公子……」

「嗯?」曹朋一轉頭,「幼常何事?」

「讓子均主持無當,是否有些倉促?」

「此話怎講?」

馬謖猶豫了一下,沉聲道:「我不是說子均不行,而是說,他年紀不過二九,又是方才投效,也無甚功勛。子均識字不多,剛猛有餘,可是……

既然公子如此重視無當,還需謹慎從事!」

馬謖這番話,是出於好心。

曹朋如此重視無當飛軍,若失敗了,只怕王平難有復起之日。

歷史上,王平也的確是無當飛軍的首任無當監。可那已經是在他三四十才做到的事情。而今王平不過十八,就去訓練無當飛軍,必然有許多困難。

法正笑了!

「幼常好意,我待子均謝過。

公子命子均前往,是因為他知道,如何操演訓練,而不是要他統帥無當。況且,子均勇烈,且能吃苦。雖然識字不多,可是卻很有心思,之所以讓他去,正是看重這一點。子均和幼常不同,他最大的優點,便是性子謹嚴,能身先士卒,並要求嚴苛。也唯有此,無當方能為精兵。」

馬謖點了點頭,不再贅言。

既然曹朋他們已做了決斷,想必王平確實合適。

「最好在荊南設立一府!」

「嗯?」

「專門負責調解與武陵蠻之關係,並協助治理武陵蠻人。

無當,最好為此府所轄,而此府,則應隸屬大王……如此則能事半功倍。」

按道理說,治理武陵蠻,自有大鴻臚卿所掌。

但由於五溪蠻還牽扯到了一個無當飛軍的事務,那就不是大鴻臚可以插手。

「那麼設立此府,當以何名?」

「大行……可設立大行府,治都督,比兩千石。

名義上歸於大鴻臚卿所轄,實際上卻由大王執掌。於禮法上,無人能說出不是,而於大王而言,一可以治荊南,二可以獲得一處豐富兵源。」

大行府都督?

曹朋記不得,歷史上是否出現過這麼一個官職。

不過於曹操來說,這應該不是什麼大事。畢竟曹操把持朝政以來,已經設立了不少新的職務。令工作細化,更加具體,也使得這效率更高。

「就依士元孝直所言,你們立刻準備,做出奏摺,我明日就送去王都。」

「喏!」

所謂師出有名。

先把無當飛軍的名,正下來,再進行細節的安排。

似馬謖、向寵、鄧艾,都是那種統兵的將領,而孫紹雖被幽居,卻熟知江東兵馬的習性。

曹朋博採眾長,討論這無當飛軍的具體事宜。

首先,要確定無當飛軍的衣甲裝備。

歷史上無當飛軍身披鐵甲,雖然防禦力增強,卻在某種程度上,令負重增加,降低了靈活性。可是,如果以皮甲為主,未免又顯得有些單薄。

最終曹朋選定,在皮甲下鑲嵌鐵片,一方面可以減少重量,二也可以增強防禦能力。兵器還是以武陵蠻最為熟悉的弓弩和毒箭為主。曹公連弩,配以鋼矢。毒藥自有武陵蠻人解決,也可以讓華佗設法調配。

但連弩毒箭,都是遠程兵器。

在山地間用刀劍,肯定不太合適,而且與武陵蠻而言,那東西也太過奢侈。

「老師,我印象里,曾在賀齊叔父那邊,見過一些山越兵器。」

「哦?」

「山越人好用一種名為鐵鑹的兵器,配以小盾防身,威力極為驚人。山越人稱之為排鑹手,近戰時威力巨大。而且,這鐵鑹和小盾,打造起來方便容易,也不是很重。賀齊叔父說,當初山陰之亂時,山越排鑹手,給他製造了不小的麻煩……若不是後來他用計,未必能勝得過。」

賀齊,在演義當中,並未登場。

但是在正史里,這賀齊賀公苗,卻是江東一員上將,更是智將……

孫策早期征伐會稽,可以說這賀齊,有一半以上的功勞。甚至相比下,他的功勞比周瑜還大。不過周瑜好水戰,賀齊善於山地戰,性質不同,兩人也沒什麼矛盾。孫策死後,孫權曾有意對賀齊進行打壓,可是卻又擔心賀齊背後,龐大的會稽士族力量,最終也只能與賀齊妥協。

不過,也就是因為這原因,賀齊在孫權掌權後,幾乎少有統兵機會。

一直為會稽太守,坐鎮山陰,震懾山越。

用陸遜在私下裡與曹朋的通信而言:「征伐江東,有兩大難處。

一為水軍,守御大江天塹;二為賀齊,最善陸戰,雖友學未必能與之爭雄。」

賀齊,是一個孫權埋沒的名將。

終其一生,都是治理地方,打擊山越。

雖然才能卓著,卻因為對孫策的忠心,乃至於比周瑜都有不足。不管怎麼說,周瑜是水軍大都督,而賀齊,卻始終留在會稽,未曾出戰……

曹朋當然知道賀齊的厲害,但是卻沒有太多的交集。

眉頭緊蹙,他沉吟片刻後問道:「伯文,能畫出那排鑹的模樣嗎?」

「當然可以!」

一旁馬謖,立刻鋪開了紙張。

鄧艾則拿出一支炭筆,遞給了孫紹。

孫紹想了想,在紙上畫出排鑹的形狀。說穿了,那鐵鑹就是一種類似於短矛的兵器。不過比短矛更短,甚至不足兩尺五寸。刃長一尺,成扁平狀,兩面開封,中間凸起……有點像三尖兩刃刀,但更細,更窄。

排盾比普通的團牌要小三分之一,但拿起來更加方便。

武陵蠻人的個頭,普遍偏低。若團牌太大,則會成為負擔。這種山越團牌,明顯更為合適。

曹朋大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