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669章 分崩離析的前兆

「在下受玄碩先生所託,有書信為證。」

來人並沒有報上自己的名字,卻說出了一個讓曹朋吃驚不已的名字。

玄碩先生?

那不就是李儒!

李儒早兩年離開河西,前往成都主持大局。這兩年來,他很少有書信傳送,曹朋也只是從河西商會那邊傳來的消息,得知李儒的狀況。據說,李儒在成都混的不錯,頗有些如魚得水的感覺。

而他在成都所用的名字,正是玄碩。

「先生,請隨我府衙一敘。」

曹朋擺手,請那人和他一同離開。

來人倒也沒有客氣,從一名扈從手中接過韁繩,翻身上馬。與此同時,曹朋又誇獎了傅龠幾句,讓他帶人繼續巡查,便領著親隨離開。一路上,曹朋和那人沒有交談,只是默默的行進。

來到府衙,曹朋請來人和他一同到書房說話。

他讓人準備了蜜漿水,喝了一口之後,道:「書信何在?」

「書信在此。」

來人從衣袍的夾層里,取出一封信來。看得出,他很小心,在夾層里還專門有做了一個夾層。如此一來,即便是有人撕開了衣袍的夾層,還有一層掩護。他把信雙手呈遞到曹朋的面前,曹朋接過來,卻沒有立刻打開觀看,而是把書信放在案上,目光炯炯,凝視著來人。

「還未知,先生大名。」

「在下法正,扶風郿人。」

這原本只是一次非常普通的通報姓名,卻使得曹朋心裡一顫,手指敲擊書案的節奏,也為之一亂。

「法正,法孝直?」

這一次,卻輪到法正吃驚了。

「公子也知法孝直嗎?」

我當然知道,我怎可能不知道。

你這傢伙,可是劉備入主西川,建立蜀漢的元勛功臣。劉備奪取益州成功,便授予法正高位,在蜀漢集團當中,地位僅次於諸葛亮。後來,又是這法正獻策,鼓動劉備攻取漢中,並獻計斬殺了夏侯淵。劉備資歷漢中王以後,法正被任命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對於法正的奇謀妙策,連諸葛亮也為之讚歎。這樣一個人,曹朋又怎可能不知曉他的名字和來歷呢?

不過,法正不是益州人嗎?

怎地聽他口音,卻好像是關中人士……而且他自己也說,是扶風郿人。這個『郿人』,是扶風郿縣人士的意思。這傢伙是關中人士嗎?亦或者,和那歷史上的法正,並不是同一個人?

可他也說了,他叫法孝直嘛!

又是從益州而來,想來不會有錯。

想到這裡,曹朋已經站起身來,繞過書案走到法正面前,「未想竟是孝直先生當面,朋方才多有得罪,還望勿怪。」

法正聞聽,不由得心裡一陣激動。

他連忙還禮道:「法正不過一卑賤之人,焉得公子如此大禮?」

法正並不是客套,而是發自肺腑之言。他原本是扶風郡郿縣人士,其父法衍,也是當時關中高士。後來因得罪了權貴,而罷官去職,最後鬱鬱而終。在建安元年時,關中大亂。漢帝東歸,李傕郭汜又生了矛盾,相互攻擊,令關中大地,狼煙四起,混亂不堪。在這種情況下,法正和同鄉孟達,一起入蜀避難,投奔了劉璋。

哪知道,到了成都,法正才知道世事艱難。

他沒有任何根基,雖被劉璋收留,卻不得劉璋看重。相比之下,同鄉孟達因武藝卓絕,從軍而得重用,被劉璋的心腹大將張任所看重,提拔為校尉。法正靠著孟達的接濟,在成都勉強過活。不過,也因為這段時間的落魄,他倒是結實了不少成都名士。即將到來的張松,便是其一。

建安七年,法正在益州滯留七載,才在張松的推薦下,被任命為新都縣令。

只是,那新都也是個極為複雜的地方,法正本身也不是一個善於內政治理的人物。面對錯綜複雜的關係,他在新都待了三年,最後不得不黯然離開。不過幸有張松幫襯,回到成都之後,又擔任了代理軍議校尉。

什麼是軍議校尉?

簡而言之,就是類似於後世參謀的職務。

軍中有事情的時候,你過去旁聽一下,提一些建議。當然了,會不會被採納,是另外一回事。

後世不是有一句話嗎?

參謀不帶長,放屁也不響。

更何況法正這個軍議校尉,還是個代理。

他即便有好的主意,誰又會放在心上?所以說,這個軍議校尉的職務,其實就是看在張松的面子上,給他的一個職務。俸祿不過六百石,在成都那種繁華之地,生活艱難可想而知。

而李儒開始攪亂益州經濟之後,成都的生活費用也隨之高漲。

法正雖然不需要靠別人的救濟,可是想在成都生活,卻也是大不易的事情。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法正認識了李儒。只不過,他並不知道李儒的真實身份,只知道他叫袁玄碩,頗有能力。李儒用整整一年的時間,考察法正,發現此人有奇謀,非比等閑。

於是便開始試圖拉攏法正,漸漸的試探出了法正的心思。

曹操征伐幽州,在淮南設立三郡;曹朋入主南陽,與劉備交戰不止……在這種狀況下,劉璋卻不是考慮著如何發展壯大,平抑成都飛漲的物價,反而大肆謀取私利,想著偏安一隅。

法正覺得,跟隨劉璋,難有作為。

和李儒的幾次交談中,不自覺的便流露出了想要另尋明主的想法。

可是,投奔何人?

劉備?

而今連一個容身之所都沒有,法正並沒有考慮。

那麼孫權?

雖說孫權手握江東六郡,卻由於地域限制,同樣很難壯大。長江天塹固然給江東六郡以屏障,同時也阻隔了江東謀取中原的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似乎可以選擇的,只有曹操一人。

偏偏這曹操手下,能人無數。

法正一沒有名氣,二沒有靠山,三沒有資歷,想要立足也非常困難。

用一句很『三國』的話來說,那就是:苦於沒有引介之人……

同時,他對曹操也不太了解,搞不清楚這曹操,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這時候,李儒便為他提出了建議。

「我聽人說,曹丞相手下有一人,才情卓絕,胸懷乾坤。

他乃曹丞相本家,甚得曹丞相信賴。曾做陋室銘,愛蓮說,被世人所稱讚,品德高尚;此人有三篇文章傳世,為天下讀書人所知。曾助其兄長,建設海西,造就如今之兩淮富庶之地。

此人重義,只因當年呂布借他二百虎賁,在呂布死後,拼著身家性命,送呂布家眷遠赴海外。

此人重情,因結義兄弟被人所害,不惜拋棄學業,出山報仇。

此人有大德行,官渡之戰時,斬顏良,誅文丑,為酸棗數萬百姓之性命,長跪堂前,使得曹丞相不得不同意,護送百姓撤離。延津一戰,此人不顧性命,將曹丞相從危難中解救出來。可又因為其家人長者被人所害,一怒之下怒闖護國將軍府,斬了那刁奴,幽居三年。

此人有大義!

當年臨沂侯劉光出使匈奴,為保住朝廷顏面,捨生忘死。

後出鎮河西,安撫羌胡,穩定邊塞,戰馬騰,取金城,復奪隴西……

若孝直能得此人看重,則必能有大前程。我聽人說,凡他門下所出,而今最差的也是個千石大員。

不知孝直可有意向?」

法正一開始還有些迷糊,可聽到後來,恍然大悟。

「先生所言,莫非那大名鼎鼎的曹三篇,公子朋嗎?」

法正是關中人,對於關中這些年來的狀況,也頗為關注。關中在曹氏父子治理下,繁榮穩定……而當年那被人稱之為苦寒之地,荒蠻之所的涼州,而今也變成了一塊繁華之所。特別是河西商路的開啟,連通西域和中原。想當年,班定遠置西域都護府,卻在百年前斷絕了和中原的聯繫。河西走廊開啟,令整個關中受益匪淺。更重要的是,隨著河西商路重啟,西域三十六國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在去年,龜茲、大月氏等國,紛紛派遣使者,請求歸附。

昔日大漢雄風,似乎又再現端倪。

而這一切,蓋因曹氏父子在涼州投入了大量心血。

古人的故土之情,遠非後世人可以想像。法正在李儒的勸說下,動了返回家園的心思。

於是,在建安十二年開春,法正便立刻成都,重返關中。到了老家郿縣之後,他才知道家鄉的變化,簡直是翻天覆地。而曹朋當年傾力營建河西的好處,歷經曹汲數載經營,也初顯端倪。

建安十一年,涼州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豐收。

人口自建安九年,曹朋離開時的二百餘萬,增加至近五百萬,已隱隱比肩豫州和益州人口,甚至超過了益州的人口總和。曹汲在涼州,未動一兵一卒,可是所展現出來的強大勢力,讓西域三十六國膽戰心驚。很多西域商人都願意來中原做事,也為關中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