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623章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襄陽,阿頭山。

諸葛亮神態輕鬆,端坐於茅屋中堂客座。

這裡是伊籍的別居,環境秀美而幽靜。他位於襄陽西九里處,毗鄰曲隗,距離隆重,也不過咫尺之遙。

伊籍隨劉表入主荊州之後,便在這裡置辦了產業。

而今,山陽舊部遭受到荊襄世族的排擠,伊籍也懶得在襄陽受那份閑氣,於是便返回阿頭山幽居。仲夏時節,山外酷熱,烈日炎炎。但山中涼風習習,坐在茅屋中堂上,絲毫感受不到那份酷暑難耐。

伊籍,正端坐沉思,不言不語。

「機伯先生想來也清楚,而今荊襄看似平靜,卻暗流激涌。

劉荊州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而蔡瑁蒯越等人掌權,早晚會把荊襄九郡,拱手讓與曹操……劉皇叔對曹朋用兵,也是無奈之舉,只不過求一容身之所。若劉皇叔有難,則荊州再無屏障。到時候曹軍可長驅直入,徐州前車之鑒,不可不防。亮此來,故為玄德公謀,卻亦是為荊襄謀,為機伯先生謀。若玄德公在,荊州門戶緊閉,可以互為依持。而機伯先生亦可趁此機會,重振旗鼓,執掌權柄。此最後機會,若錯過,則荊州之大難,亦不久遠矣……」

伊籍,沉吟不語。

諸葛亮此次找他,就是為遊說他出山,勸說劉表出兵。

但荊州而今,卻在蔡氏手中。劉表久不問政務,要想勸說他出兵,也只有靠伊籍等人出面。

「玄德公此次出兵,太匆忙了。」

良久,伊籍長出一口氣,似下定了決心。

「劉荊州是否能出兵相助,我可儘力勸說。

不過,孔明最好有準備,劉荊州未必能同意……我知景升公亦期盼中興漢室,然則這時局……我倒是有一計,只要劉巨岩能出兵,即便是蔡瑁等人阻撓,景升公也決不可能坐視不理。但要勸說巨岩出兵,卻還要煩孔明走一趟朝陽。讓李文德出面,則劉巨岩必然不會拒絕。」

諸葛亮道:「我亦有此打算,奈何與李文德並無深交。」

「這有何難,孔明既然不辭辛勞奔波,那我就書信一封與你,轉交李文德便是。」

「那機伯先生……」

「我這就返回襄陽,聯絡大公子等人,聯名勸諫。

只要劉巨岩願意出兵,景升公別無選擇。不過劉虎此人,性情暴躁……這樣吧,我再請人往江夏一行,請大公子出面遊說劉虎。再有李文德勸說,劉虎必會有所行動,孔明放心就是。」

「如此,亮多謝機伯先生。」

諸葛亮心裡,鬆了一口氣。

他很清楚,單憑劉備一人之力,根本不可能是曹軍對手。

只有讓荊州出兵相助,才能有更大的把握。

他奉命來荊州求援,卻知道,去襄陽必然無功而返。雖說他老婆是蔡瑁的侄女,但諸葛亮數次拒絕了蔡氏的招攬,和蔡氏的關係,頗為緊張。而且,蔡氏又是堅定的投降派,絕不會答應諸葛亮的請求。欲使劉表下定決心,靠蔡氏肯定不行……那麼,他只有找蔡氏的政敵,或者說是整個荊襄世族集團的政敵,當年隨同劉表一同入荊州的山陽舊部,才可能有希望。

山陽舊部,無非劉琦和伊籍二人。

雖然這兩人目前都不是特別得意,畢竟有一定的根基。

劉琦不用說了!

劉表寵愛劉琮,厭惡劉琦。

這也使得劉琦不得不奮起自救,與荊襄世族抗衡。他是最親近劉備的人,也是一個堅定了主戰派。

雖被遠離權力中樞,但卻握有雄兵,屬於實力派。

而劉琦的身後,除了山陽舊部外,尚有劉氏宗族相護佑。

劉虎,劉磐,都是以劉琦馬首是瞻。雖非臣服,但是卻很擁護,彼此間也非常的信任,親密。

至於伊籍,屬於清流,頗有名望。

哪怕劉表親蔡氏,而遠山陽舊部,對伊籍依然很尊重。

有此二人出面,荊州出兵,相對容易許多。諸葛亮告辭了伊籍之後,返回驛站,準備第二天啟程,前往朝陽。

可沒想到,剛一回到客棧,就見劉封一臉憂急的跑過來。

劉封,本是羅侯寇氏子弟,願名寇封,其母家乃長沙劉氏宗族。年初時,被劉備收為義子,而改名劉封。劉備收劉封為義子的時候,關羽也好,諸葛亮也罷,都不是特別贊成。因為甘夫人在去年就有了身孕,若誕下子嗣,則劉封的地位就顯得非常尷尬。可是,劉備為了拉近和長沙劉氏宗族的關係,還是堅決收下了劉封。於是,諸葛亮乾脆把劉封從劉備身邊討要過來。名為歷練,實則是為了避免劉封坐大……對此,劉備心裡也很清楚,卻沒有阻止。

「從之,何故如此慌張?」

「軍師,你總算回來了!」

劉封見到諸葛亮,頓時露出輕鬆之色,「若軍師再不回來,封就只得去找軍師了……剛得到消息,荀軍師他,他在舞陰被殺!三將軍無功而返,曹朋偷襲了宛城,將宛城存糧盡數焚毀。

父親已返回宛城。

並命二叔留守涅陽,退回南就聚西岸。父親派人過來,請軍師儘快返回宛城,商議對策……」

諸葛亮激靈靈一個寒蟬,半晌說不出話來。

荀諶,被殺了?

他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諸葛亮對荀諶,感情很矛盾。由於荀諶的存在,諸葛亮在劉備的手下,雖得重用,卻不得為謀主。而荀諶對諸葛亮,非常友善,猶如師長一般,傾盡所學,授予諸葛亮。這讓諸葛亮,對荀諶又非常感激……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諸葛亮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超越荀諶。

可惜,荀諶勿論是在年紀、聲名、資歷還有謀略上而言,都不遜色諸葛亮。

而在謀主這個位子上,劉備無疑更傾向於年長,聲名遠揚的荀諶。

荀諶死了,再也沒有人能阻攔住諸葛亮的上位。可是諸葛亮卻感到了一種莫名的失落……

他很快冷靜下來,沉吟片刻後,對劉封道:「我原本打算,往朝陽拜訪李珪。

可現在看來,恐怕來不及了!我即刻啟程,趕回宛城。你留在這邊,等候季常回來。把這封書信交給季常,你隨他一起,走一趟朝陽,讓他拜會李文德,請劉虎在章陵出兵相助。」

劉封,拱手應命。

馬良這會兒不在驛站。

他和諸葛亮一起返回襄陽,回家探望,順便拜訪親友。

諸葛亮本想當面和馬良說明情況,可時間卻不等人。他匆匆寫下一封書信,把事情的緣由,告之馬良知曉。對馬良的能力,諸葛亮可說是毫不懷疑。馬良,足以擔當重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馬良去見李珪,更加合適。他是襄陽人,而且早有名聲,與李珪也算認識。

加上伊籍的書信,還有馬良自身的水平,足以勸說李珪。

所以諸葛亮在安排妥當之後,連夜離開了驛站。劉封把諸葛亮送出襄陽城,目視諸葛亮離開,而後輕輕嘆了口氣,轉身準備返回驛站。可是,就在劉封轉身之時,忽聽有人叫喊他。

「可是從之賢弟?」

劉封一怔,順著聲音看去。

一個青年走過來,就著城門口的燈光,劉封一眼認出來人的身份。

青年名叫劉聰,長沙劉氏宗族子弟,早年間和劉封一起,就讀於宗族學舍。不過劉聰是旁支庶子,所以在家中也不受待見。從學舍里出來後,便被家族安排,負責打理家族的生意。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算是給壓制了!

「孟明,何故在此?」

他鄉遇故知,劉封當然很開心,忙迎上前去。

「我來襄陽辦事,剛才看背影,好像是你,所以試喚之,沒想到真的是你……你不在長沙,怎來此地?」

很顯然這劉聰並不知道劉封過繼的事情。

劉封苦笑一聲,「一言難盡。」

「哈,那就算了……我正好辦完事情,從之可有空閑。

算起來,你我也有多年未曾相見。相請不如偶遇,不如找地方,吃些水酒,從之以為如何?」

「這個……」

「誒,當年從之可是爽快人,為何而今吞吞吐吐?

走走走,我請你吃酒。聽人說,那鹿門苑請來了一個師傅,做的一手好魚,咱們不妨前去品嘗,正好和我說說,這些年的經歷。」

劉聰說著,便拉起劉封的手就走。

劉封雖然有心拒絕,可是看劉聰如此熱情,也不好開口阻止。

他心裡本來就不是很舒服,而今諸葛亮走了。馬良訪友,估計一時半會兒回不來。索性就和劉聰吃幾杯酒,聊上兩句,再回驛站不遲。想必,也耽擱不了多長時間……想到這裡,劉封也就不再拒絕。兩人徑自朝著襄陽城裡行去。不多時,卻來到了那名為『鹿門苑』的酒樓。

※※※

「如此說來,劉玄德此次用兵,並未告之劉表?」

沙水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