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359章 一篇文章動天下

建安五年十月初三,曹操凱旋而歸。

官渡之戰的勝利,使得曹操坐穩了河南霸主之位,並隱隱有趕超袁紹的跡象。這種時候,再也無人叫囂著讓袁紹與曹操共同把持朝政了。曹操用一場大勝,證明他比袁紹強上百倍。

漢帝劉協率百官,出城迎接。

曹操下馬,叩拜劉協,上演了一出君臣相知的和諧戲碼。

事實上,曹操在官渡大獲全勝,最失落的人並非袁紹,而是漢帝劉協。他本指望著讓袁紹慘勝曹操,然後他以漢家天子之名站出來,力挽狂瀾……他希望袁紹勝,卻不想曹操死。曹操活著,才可以制衡袁紹,而慘勝之後的袁紹,也必將元氣大傷,到時候劉協就能順理成章的將兩人手中權力收回……只可惜,劉協的小算盤到頭來,只是竹籃打水,成一場空!

袁紹,不足與謀!

這也是劉協心中最強烈的感受。

想你袁紹,坐擁四州,麾下雄兵百萬,錢糧廣盛,人口眾多,結果卻被曹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

這種人,和廢物無甚差別。

至少在劉協心裡,袁紹的地位一落千丈。

不過,劉協不可能就此罷休。

在迎接曹操還許之前,他已下詔,加封曹操為太傅之階。

曹操本已官拜司空,屬三公之列。而太傅,則在三公之上,負責執掌以善勸道天子職責,無日常事務。

想必,袁紹聽到這個消息,心裡會很不舒服吧!

天子下詔,按照規矩,曹操需三次請辭,而後才可以正式接受。

但這個太傅的名頭,已經十拿九穩。對曹操而言,太傅不太傅無所謂,關鍵是這個面子問題。

後世人常說,曹操喜歡翹尾巴。

當官渡大勝之後,曹操的小尾巴,又有點想翹起來了……

入城之後,又有一番繁瑣禮儀。

當晚,漢天子劉協在金鑾寶殿設宴為曹操慶功,文武百官,悉數參加。劉協只露了一個面,便退場了。他心裡並不舒服,為曹操慶功也是不得已為之。但要他一直陪伴,那絕不可能。

劉協退場後,酒宴的氣氛,隨之達到了高潮。

「諸公,諸公且聽某一言。」

曹操突然高聲說話,大殿上眾人,頓時止住聲息。

「某有一私事,欲與諸公相商。

我家五兒已五歲,正當啟蒙。只是這先生卻不好求,不知諸公對此,可有什麼好的建議?」

此前,環夫人已多次派人送信,表示了她的想法。

她希望由曹朋為曹沖啟蒙。

不過,曹操當時忙於戰事,所以並未決斷。而且,他也不知道,該如何決斷此事……曹朋嘛,倒是個好人選。不管怎樣,曹操對曹朋的忠心,對曹朋的才學也很讚賞。但正如卞夫人所說的一樣,曹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的年紀。至於他的官職,說實話倒算不得什麼……

而時下所爭論的焦點,恰恰也是在曹朋的年齡。

環夫人的心思,曹操不是不清楚。

但他並不認為環夫人有什麼錯。膝下幾個孩子,年紀都還小,最大的也不過十四歲,立嫡之事尚早。曹操本人,也非常喜愛曹沖,自然希望將來能有一個人,扶持曹沖,幫助曹沖。

至於是否立嫡曹沖,曹操並未考慮。

他正值鼎盛之年,考慮這個問題還早……再說了,就算幫助曹沖,也不意味著一定要立嫡曹沖。

可問題是,他不想立嫡,家裡卻不這麼認為。

曹操與郭嘉說過好幾次,但郭嘉卻始終不肯表達主意。故而,曹操在慶功酒宴上把這件事提出來,也是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只不過,當曹操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大殿上鴉雀無聲。

眾人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肯開口。

本來嘛,這是你老曹的家事,何必要拿出來問我們?

這牽扯到一個站隊的問題……萬一站錯了隊伍,那可是會死人的。

「想來司空也聽說了坊市流言。」曹操既然開口了,不回答肯定不成。所以,一雙雙眼睛,便落在了前太尉楊彪的身上。楊彪如今也是個白身,但卻有爵位,故而今日酒宴,也把他請來,「有傳言道,司空有意請曹友學為啟蒙先生,恐為謠傳。倒不是說曹友學怎地,他品行不差,只是年紀卻小了些。若再大幾歲,必然是最合適人選,可現在,恐有些不妥。」

「是啊,曹八百才情出眾,只是年紀小了!」

「恩,曹朋確有真才實學,但性子不免衝動……若讓他來擔當,未必合適。」

不管是出於好意,還是別有用心,有人開口,其他人自然跟上,議論紛紛……

這話題,主要還是圍繞著曹朋的年紀。當然也有些人,因此前曹朋大鬧輔國將軍府,對他頗有不滿。趁此機會,他們倒不介意踩上兩腳。雖然未必有效果,但是卻可以噁心一下曹朋。

眾人七嘴八舌,曹操很認真的聽取。

私心裡,他也覺得曹朋的年紀有點小了……

可是又覺得,啟蒙而已,不過是讀書識字,和年紀有什麼關係?

「文舉,你怎麼不說話?」

曹操的目光,環視殿上眾人後,落在了孔融的身上。

平日里,就他是個話癆,今天卻不知為何,居然一言不發。

聽到曹操點他的名字,孔融咳嗽了一聲,站起身來。此前,楊彪回答時並未起身。而曹操所問的,又是私事,故而大家交談時,也都是坐著說話。孔融突然這麼鄭重其事的站起來,所有人都不禁一怔。孔融可不是普通人,他的聲名之大,可算得上是清流名士的代表。

他這麼站起來,莫非有什麼用意?

曹操,也愣住了!

孔融平日里最是不拘小節,說好聽一點叫洒脫,說難聽一點叫狂放。

和曹操說話,他很少表現出如此鄭重之態。曹操心裏面,不禁有些好奇,想要聽聽孔融的說辭。

孔融繞過酒案,走到大殿中央。

只見他,正了正進賢冠,抖了抖衣衫,向前走了兩步,「融正欲為司空舉賢。」

「舉賢?」

「前些時日,融曾得一奇書,願獻於司空。」

說著話,孔融從懷中取出一本書冊,雙手高舉過頭頂。

「悅亦願為司空舉賢。」

「荀彧願為司空舉賢……」

「陳紀請為司空舉賢。」

呼啦啦,一下子站出來七八個人。

而且說的內容,居然一樣。

曹操愕然看著眾人,也有點懵了。

「文舉,你們這是……」

「司空可先看過這冊《三字經》後,自然明白。」

曹操走上前,從孔融手裡接過書冊。

書冊薄薄一本,並不厚。封面上用飛白體草隸,寫著『三字經』三個字,落款署名,正是曹朋。

吾家萬里侯,又有新作?

曹操不禁好奇,翻開了封頁。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

曹操一開始,只是小聲的念誦。

但隨著讀下去,聲音漸漸變大,在大殿上空回蕩。

三字一組,六字一句,簡單明了,卻蘊意深遠。最重要的,是這些文字讀起來琅琅上口,極有韻律。當曹操念完一遍之後,居然就記下了幾百個字。自古以來,尚未有過這樣的文章。

曹操開始明白,孔融為何稱之為『奇文』。

「此篇,唯友學之八百字文可比。」

曹操忍不住大聲稱讚,可說完以後,又想起來,這篇文章豈不就是曹朋所著?

「文舉,你們……」

「前些時日,曹朋命人送來此書,當時我倒沒有在意,便隨手扔在一旁。

直到坊市之中流傳,曹朋欲為五公子之師,我才想起這本書,於是便拿來翻了一下。可是……

融以為,友學才思之高妙,可為人師。

此篇《三字經》一處,則諸文失色。融持此書,訪諸賢,皆以為此篇文章,可傳千古。」

大殿上,儘是倒吸涼氣的聲音。

曹操並未開口,而是返回坐榻,重又讀了一遍。

他突然笑了!

「此文之高妙,果非等閑。」

他發現,站出來說話的這些人,或本人,或祖先,皆在文中被提及。

比如孔融,『融四歲,能讓梨』……

比如荀彧荀悅,又有『淑神君,未四長』……

曹操越看,越覺得有趣。看到後面,還發現有祖宗曹參的事迹,更使得曹操開懷大笑起來。

這個友學,果然是聰明。

他寫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